2020-12-28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編前按
清晨的第一滴朝露還附著在枝椏上,腳下的泥土散發著幽幽青草香,空氣中瀰漫著從山腳蕩起的河風。果園裡,村民們一手拿著剪刀,一手託著橘子,連同果柄一起剪下,一盞盞紅燈籠似的「春見」橘從枝頭上落進了竹背簍。
▲橋灣鎮
01
小時候的柑橘味兒
上連虎讓,下系石梯,一條巴河橫穿而過,將整個橋灣鎮一分為二。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巴河水的慷慨便成就了橋灣的柑橘。
「那時候老百姓栽種的多是無核橘或者紅橘,因為數量不多,橘子熟了是自家人吃,很少有上街去叫賣的。」在倒虹村支部書記龔明珍的記憶裡,三三兩兩的橘子樹圍繞在村民的房前屋後。在那個物以稀為貴的年代,等到橘子成熟,主人偶爾摘幾顆吃,更多的是存放起來,等到有客人乘著渡船沿巴河「遠道而來」時,才會拿出來待客。
那時過年,一家兄弟姊妹圍坐在灶臺前,嬉鬧著分食橘子,母親揮舞鍋鏟張羅著年夜飯,父親在灶孔前抽著旱菸添一把柴火。冬日裡,天黑得早,明晃晃的火焰映照在柴屋裡,嘴裡的橘子如蜜一般甜。
因為被巴河滋養和澆灌,讓橋灣成為當時周圍極為有名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季風性溼潤氣候造就了橋灣如畫的自然風光,也將種植柑橘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02
尋山覓水上門的「搖錢果」
在橋灣這片青山綠水間有眾多蓬勃生長著的希望之村,倒虹村就是其中一個。
果粒飽滿、水分充足,掰開剛摘下的果子,汁水沿著果肉順勢滴落,入口甜蜜多汁。分揀、包裝、運輸,一車車柑橘被裝箱運至達州、巴中、成都等地,在超市、市場與食客們碰面。
2017年,川迅家庭農場老闆李學敏帶著嫁接技術從成都蒲江來到倒虹村,承包土地種下春見林。「這裡河流清澈,山峰秀麗,自然生態好無汙染,且風調雨順。」李學敏慧眼識珠,被倒虹村優質的土壤和水源等環境所深深吸引,不遠千裡將農場開到了巴河邊。
站在李學敏家果園,悠悠的巴河水平緩而安靜,漫山遍野是長勢喜人的春見。
巴河水澆灌讓倒虹村的春見比別處更甜。今年是收穫的第二年,在去年嘗到甜頭的老饕們今年早早就預訂了。「果子還未成熟上市就已被預訂過半,得益於這方水土,只有極高品質的果子才有這般滋味。」橋灣鎮副鎮長王勇站在枝頭下,眼含笑意。在他心中,這些「找上門」的春見不僅是投資人的「搖錢果」,也給橋灣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03
滋養城鄉致富百姓
橋灣不止一個倒虹村,巴河灌溉的也不止一片果園。在橋灣鎮鐘山村六社的果園裡,一顆顆又大又圓的橙子高懸枝頭,散發出誘人的清香之氣。300多畝的果園,洋溢著豐收喜氣。
「這個品種叫做『特姆林』,是通過『高接換種』等技術,使原來的低產果園變成了致富果園。」達州市特姆林家庭農場工作人員介紹。
橋灣有栽種柑橘的傳統,不少村民在自家的山林地頭栽種春見、特姆林、長紅臍橙等致富之果。
「2017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我種了3畝左右的臍橙,當年收入2萬餘元。如今收入一年勝過一年。」鐘山村村民李含明細心呵護著每一顆果子。這些沉甸甸的果子,讓他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在經過生生不息的巴河水滋潤的土壤上,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見證了橋灣柑橘品種從最初的無核桔、紅橘到椪柑、臍橙再到經過改良和引進的春見、特姆林,從自產自銷到受人追捧,橋灣鎮鎮長張衛由衷地感到高興。「目前,整個橋灣鎮的柑橘產業大概有5000多畝。」張衛說,雖然現在不走水路,但小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
對望的青山,綠樹繁茂;靜淌的巴河,清澈碧璽。如今,達州第二水源巴河取水工程將在石梯、橋灣、趙固等鎮建設,不遠的將來,巴河水能夠從鄉村流入城市,進入更多達州市民的家中。
掌巴推薦
藍潤集團巴中2萬頭優質種豬暨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一期)投產儀式舉行傳頌中華經典 不忘初心使命每人6000元!巴中市33名學生獲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達州日報·巴中日報全媒體聯合採訪組
原標題:《第十四站:橋灣 巴河哺育的「春見」之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