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站:橋灣 巴河哺育的「春見」之地

2021-01-09 澎湃新聞
第十四站:橋灣 巴河哺育的「春見」之地

2020-12-28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編前按

清晨的第一滴朝露還附著在枝椏上,腳下的泥土散發著幽幽青草香,空氣中瀰漫著從山腳蕩起的河風。果園裡,村民們一手拿著剪刀,一手託著橘子,連同果柄一起剪下,一盞盞紅燈籠似的「春見」橘從枝頭上落進了竹背簍。

▲橋灣鎮

01

小時候的柑橘味兒

上連虎讓,下系石梯,一條巴河橫穿而過,將整個橋灣鎮一分為二。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巴河水的慷慨便成就了橋灣的柑橘。

「那時候老百姓栽種的多是無核橘或者紅橘,因為數量不多,橘子熟了是自家人吃,很少有上街去叫賣的。」在倒虹村支部書記龔明珍的記憶裡,三三兩兩的橘子樹圍繞在村民的房前屋後。在那個物以稀為貴的年代,等到橘子成熟,主人偶爾摘幾顆吃,更多的是存放起來,等到有客人乘著渡船沿巴河「遠道而來」時,才會拿出來待客。

那時過年,一家兄弟姊妹圍坐在灶臺前,嬉鬧著分食橘子,母親揮舞鍋鏟張羅著年夜飯,父親在灶孔前抽著旱菸添一把柴火。冬日裡,天黑得早,明晃晃的火焰映照在柴屋裡,嘴裡的橘子如蜜一般甜。

因為被巴河滋養和澆灌,讓橋灣成為當時周圍極為有名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季風性溼潤氣候造就了橋灣如畫的自然風光,也將種植柑橘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02

尋山覓水上門的「搖錢果」

在橋灣這片青山綠水間有眾多蓬勃生長著的希望之村,倒虹村就是其中一個。

果粒飽滿、水分充足,掰開剛摘下的果子,汁水沿著果肉順勢滴落,入口甜蜜多汁。分揀、包裝、運輸,一車車柑橘被裝箱運至達州、巴中、成都等地,在超市、市場與食客們碰面。

2017年,川迅家庭農場老闆李學敏帶著嫁接技術從成都蒲江來到倒虹村,承包土地種下春見林。「這裡河流清澈,山峰秀麗,自然生態好無汙染,且風調雨順。」李學敏慧眼識珠,被倒虹村優質的土壤和水源等環境所深深吸引,不遠千裡將農場開到了巴河邊。

站在李學敏家果園,悠悠的巴河水平緩而安靜,漫山遍野是長勢喜人的春見。

巴河水澆灌讓倒虹村的春見比別處更甜。今年是收穫的第二年,在去年嘗到甜頭的老饕們今年早早就預訂了。「果子還未成熟上市就已被預訂過半,得益於這方水土,只有極高品質的果子才有這般滋味。」橋灣鎮副鎮長王勇站在枝頭下,眼含笑意。在他心中,這些「找上門」的春見不僅是投資人的「搖錢果」,也給橋灣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03

滋養城鄉致富百姓

橋灣不止一個倒虹村,巴河灌溉的也不止一片果園。在橋灣鎮鐘山村六社的果園裡,一顆顆又大又圓的橙子高懸枝頭,散發出誘人的清香之氣。300多畝的果園,洋溢著豐收喜氣。

「這個品種叫做『特姆林』,是通過『高接換種』等技術,使原來的低產果園變成了致富果園。」達州市特姆林家庭農場工作人員介紹。

橋灣有栽種柑橘的傳統,不少村民在自家的山林地頭栽種春見、特姆林、長紅臍橙等致富之果。

「2017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我種了3畝左右的臍橙,當年收入2萬餘元。如今收入一年勝過一年。」鐘山村村民李含明細心呵護著每一顆果子。這些沉甸甸的果子,讓他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在經過生生不息的巴河水滋潤的土壤上,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見證了橋灣柑橘品種從最初的無核桔、紅橘到椪柑、臍橙再到經過改良和引進的春見、特姆林,從自產自銷到受人追捧,橋灣鎮鎮長張衛由衷地感到高興。「目前,整個橋灣鎮的柑橘產業大概有5000多畝。」張衛說,雖然現在不走水路,但小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

對望的青山,綠樹繁茂;靜淌的巴河,清澈碧璽。如今,達州第二水源巴河取水工程將在石梯、橋灣、趙固等鎮建設,不遠的將來,巴河水能夠從鄉村流入城市,進入更多達州市民的家中。

掌巴推薦

藍潤集團巴中2萬頭優質種豬暨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一期)投產儀式舉行傳頌中華經典 不忘初心使命每人6000元!巴中市33名學生獲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

達州日報·巴中日報全媒體聯合採訪組

原標題:《第十四站:橋灣 巴河哺育的「春見」之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巴河千裡行|橋灣:巴河哺育的「春見」之地
    果園裡,村民們一手拿著剪刀,一手託著橘子,連同果柄一起剪下,一盞盞紅燈籠似的「春見」橘從枝頭上落進了竹背簍。▲橋灣鎮01小時候的柑橘味兒上連虎讓,下系石梯,一條巴河橫穿而過,將整個橋灣鎮一分為二。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巴河水的慷慨便成就了橋灣的柑橘。
  • 巴河源頭探訪——起於林間,有千年古道為伴
    千百年來,巴河留下了底蘊深厚的風俗文化、豐滿的時代生活血肉、堅韌的人性精神和戰天鬥地的發展故事,特別是近年來,巴河人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巴河沿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巴河是巴中市、達州市的主要河流之一,共飲一河水的巴中、達州人民歷來睦鄰友好。巴中日報、達州日報聯合開展「踐行『兩山』論·巴河千裡行」大型全媒體主題採訪活動。
  • 記者實地走訪巴河源頭發現…
    千百年來,巴河留下了厚實的風俗文化底蘊、豐滿的時代生活血肉、堅韌的人性精神骨骼和戰天鬥地的發展故事。特別是近年來,巴河人民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巴河沿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 巴河源頭第一鎮這樣承諾——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媒體採訪團對達州、巴中境內巴河流域的玉泉、關壩、橋亭、恩陽、三江、梁永、駟馬、白衣、江陵、虎讓、橋灣、龍會、石橋、石梯、三匯等20餘個村落、城鎮進行實地走訪,總行程超過2000公裡,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沿途所觀、所感,深挖歷史人文,追憶鄉愁,折射時代變遷。達州日報、巴中日報將同步刊發相關稿件,敬請關注。
  • 船工號子:迴蕩在巴河的生命之歌
    站在王庭雲家門口望去,巴河對面就是達州所轄地界。王庭雲家裡三代人都是船工,像他一樣闖蕩巴河的船工目前村裡只有10餘人,年齡最大80歲,最小的50歲。巴河船工號子是黃梅村船工的精神靈魂,雖然船工如今已經不再行船,但是他們依然在閒餘之時吼上幾句,回憶當年艱辛的行船歲月。
  • 「關鍵」之地的傳承與擔當 第三站關壩鎮
    編者按起於米倉群山之間、汲光霧紅葉之露匯聚而成的巴河源頭之水,自海拔2000餘米的山間流淌而下,向水而居的巴河兒女,就此開啟了新篇章。在南江縣關壩鎮境內,主源之水一路接納了15條小溪,在下遊十幾公裡處形成了第一個衝積壩,成為米倉古道上有名的米倉關舊址所在,即巴中日報、達州日報全媒體聯合採訪組在上一站探訪的玉泉村三關壩。在三關壩下遊約6公裡的地方,巴河再展通天徹地之能,在川陝交界的群山環抱中形成一小塊衝積平地。
  • 弘揚巴河文化的人
    這些都是在巴河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傑出人物。巴河之水養育了眾多精英,光耀鄂東大地。作為巴河之子的企業家,為了挖掘巴河歷史,張衛生以古稀之年做了開路先鋒。十年前,他退居二線後,四處奔波,發起組建黃岡巴河文化學會,並當選為學會主席。他堅定信心,要藉助國家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時機,趁身體健康之時,搭建一個平臺,匯聚文化精英,竭盡所能地弘揚巴河文化。
  • 從《巴河記憶》看奇人張衛生
    書中選發張衛生個人文章、詩詞賦等多達五十多篇,而《巴河勝景圖》《巴河賦》《東坡赤壁賦》《遺愛湖景觀賦》更是書中的經典之作。我與張衛生相識有一段不解之緣。2014年,我偶然在《黃岡日報》上看到百米長卷《巴河勝景圖》的報導,全圖共6卷,畫面總長130餘米,高220釐米,此畫卷描繪巴河流域六個縣的歷史文化、人文地貌、山水景觀等,看後使人非常震撼。
  • 飽蘸濃墨頌巴河——《巴河記憶》讀後
    前段時間,欣喜拜讀了黃岡巴河文化學會主席張衛生主編出版的新書《巴河記憶》,不禁驚嘆全書記錄波瀾壯闊的巴河史料之全、範圍之廣、名人之多,是迄今為止為巴河樹碑立傳的第一本文獻專著《巴河記憶》一書將巴河流域歷史掌故、風土人物、民間習俗、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精選彙編成上下冊,內容包括「神奇巴河」「巴河英賢」「東坡風骨」「巴河學會」「民俗民藝」「巴河文學」「藝潤巴河」「巴河評論」,共計130萬餘字,以及近千幅插圖,涵蓋了史學、哲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學、藝術、教育、地理、自然等各學科和領域。
  • 萬金一擲激巴河——讀張衛生先生《巴河記憶》
    近兩千歲的巴河,默默無聞地流淌在地球上。山在日夜的青,水在日夜的流,時代風雲在日夜的變,三百裡巴河也永無止境向浩蕩的長江匯集。自然的巴河,歷史的巴河,人文的巴河,無聲無息地流淌近兩千年,誰來激活?古稀老人張衛生先生挑起了激活的重任。
  • 聞一多與巴河蓮藕的不解之緣
    他對故鄉的巴河蓮藕情有獨鍾,念念不忘,「我要看那裡一根藕裡還有幾根絲」,吟詩稱讚「心較比幹多一竅,貌若西子勝三分」。說起巴河蓮藕,最聞名於世的一句話就是:世上九孔藕,唯巴河獨有。世上九孔藕即是芝麻湖九孔藕,也就是巴河蓮藕。先生121年前的1899年11月24日出生在巴河望天湖畔的聞家新屋。出生的時候,正是蓮藕衝出汙泥、上得餐桌供人們品嘗的日子。
  • 走吧,春見一立
    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的柑橘紅了陽光溫柔而熱情地告訴我走吧,春見一立那漫山遍野的翠翠綠綠是對你擁抱自然的豐厚饋贈風說,嗅嗅這林間溫潤而清新的氣息吧那是我送給你的最清香的晚歲的餘芳來吧,春見一立那枝枝葉葉間燃燒的,不只是火紅的嬌豔的景色,更是農家豐收的幸福的喜悅在林間撒下我們歡快的笑語吧我們興奮我們愉悅我們採摘
  • 春天見到的,才是正宗的,所以才叫「春見」
    每當春日漸暖,也到了川蜀之地的春見果實成熟的時候。春見蜜桔,誕生於1979年,是日本柑橘「清見」和椪柑雜交育成的品種,俗稱耙耙柑。軟趴趴的它,徒手即可剝皮,肉厚還爆汁,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吃。被大魚大肉和火鍋底料餵飽的日子裡,唯有春見的多汁清甜能立馬刮油解膩,吃完一顆以後就上癮了。四川蒲江——春見的核心產地。這裡是北緯30°的奇蹟產區,丹稜縣,地處北緯30°,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屬亞熱帶溼潤區季風氣候,四季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 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巴河記憶》讀後
    海寬不如心寬,地厚不如德厚。可以說,沒有張衛生的辛勤付出,就沒有黃岡巴河文化學會的創立,沒有《巴河記憶》這部書的出版。於是,我早就有了想寫寫張衛生的萌動,可又不知從何處著筆。他的人生歷程中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就如同這部《巴河記憶》一樣厚重。《巴河記憶》從人物到社會,從文化到藝術,從民俗到史志,洋洋大觀,圖文並茂,涵蓋了巴河流域的各個門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域性巴河文化百科全書。
  • 酸甜多汁的隆昌春見終於熟了~
    酸甜多汁的隆昌春見終於熟了~ 2020-12-30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舉行帶觀眾彩排
    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舉行帶觀眾彩排 2020-10-14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千年畫卷千秋史 筆底風雷振鄂東——讀《巴河記憶》隨感
    《巴河記憶》以其恢宏的歷史場面,複雜的文化與物質線索,將巴河的歷史掌故,巴河的古今英才,巴河的民俗民藝,當代巴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呈現在讀者面前。《巴河記憶》是巴河流域的百科全書,記錄著巴河流域的人們在創造歷史時留下的時代足跡,是一筆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珍貴文化財富。之所以稱之為百科全書,我認為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歷史傳承,源遠流長。
  • 線下打擂+線上直播 榮州春見帶來早春的味道
    早春相見,榮州春見!愛吃柑橘的你,如果還不知道這款產自四川榮縣的「春來第一橘」,那麼你就可能錯過一波撩動早春味蕾的「甜蜜炸彈」。要知道,榮州春見可是柑橘屆中當仁不讓的「網紅」!當地百餘家種植戶帶來的春見柑橘以及青花菜,在此同臺打擂,爭奪冠亞季軍。這樣的線上線下聯動活動,不僅開闢了「田園榮州」農產品消費新場景,也正式拉開了新一季榮州春見採摘銷售的序幕。上午9點,果蔬評選大賽正式開始。現場分為水果組和蔬菜組,專家評委們按照編號對兩個組的參賽果蔬進行評審打分。
  • 果農李勝「代言」榮縣春見柑橘 900萬斤春見甜了八方客
    21日一早,李勝就急匆匆地騎摩託跑鎮上聯繫了郵政和韻達兩家快遞。而當他急急忙忙返回家時,頭髮尖尖還掛著水珠,顧不得擦一下,他便拿上剪子和背簍往屋背後50餘米的柑橘林走去。因為,北京、江蘇8個地方的客人通過微信向他下了105件5公斤一件的訂單。「這是第一年網上買柑橘,得及時保證質量及時發貨出去,我這個『代言人』不能違約損了榮縣的形象。」李勝手腳麻利的採摘樹上新鮮的橘子。
  • 巴人巴風情恆久  秀美巴中邀你10月共賞一幕「巴河春秋」
    巴中頻道 白川東 巴山蜀水荊楚地, 據悉,這場近90分鐘的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 內容豐富,包含拜月、山高、水長、出發五大篇章,共18個節目,是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最大亮點。當天,主辦方將邀請來自泛巴區域的20餘個市州城市代表一起追尋記憶、穿越春秋,享受這場試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