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廣東省中山市召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領導小組(擴大)會議暨示範區驗收工作動員會。
中山市自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來,全力打造「六大文化之城」,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五新」良好局面:設施網絡建設取得新成效、豐富服務供給打開新局面、加強數位化建設再上新臺階、實施暖心工程開闢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有了新突破。
中山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領導小組(擴大)會議暨示範區驗收工作動員會
新成效:新型文化空間嵌入薄弱地和空白點
2018年7月,中山市正式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四方聯動」良好工作格局,建立起「市、鎮、村、住宅小區和社會組織服務點五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藉助創建契機,全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取得突破成果。目前,中山市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超2500平方米;各級公共圖書館人均年增新書0.21冊,人均到館次數1.47次。市級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方面,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建成開館,中山市博物館新館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中山市文化館大樓升級改造工程已啟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方面,24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施功能全部達到廣東省特級文化站標準,270個行政村(社區)全部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各鎮(街道)圖書館分館完成技術升級改造,扶持一批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開展提檔升級。
中山市按照「哪裡有閱讀需求,就建在哪裡;哪裡風景好,就建在哪裡;哪裡人流密集,就建在哪裡」的「三個哪裡」嵌入理念,將自助圖書館、共享閱讀空間等嵌入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薄弱地和空白點,不斷開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圖書館、鎮(區)圖書館、中山書房(含街區自助圖書館、A級共享閱讀空間)、鄰裡文化家圖書館等各類別自助圖書館82家,平均每4.1萬人擁有一座自助型、場館型圖書館,極大地織密了城市公共閱讀服務網絡。其中,建設45家「中山書房」街區自助圖書館,實現鎮(街道)全覆蓋;在新建居民住宅區創新性建設13家「鄰裡文化家」住宅小區公建配套公共文化設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面牆」。
新局面:總分館縱橫結構增強覆蓋面和適用性
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是我國公共文化領域的重點改革任務。近三年來,中山市以創建為抓手,以共享為理念,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推動形成獨具中山特色的,包含縱橫兩種結構的圖書館共享型總分館建設模式,有效擴展了圖書館、文化館的服務陣地和服務資源,增強了中山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其中,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包括:縱向結構為以市圖書館為總館,鎮(街道)圖書館為分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圖書室和街區自助圖書館為服務點;橫向結構為以市圖書館為總館,共享閱讀空間為分館,圖書館之友為服務點。
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包括:縱向結構為以市文化館為總館,鎮(街道)文化館為分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橫向結構為以市文化館為總館,共享文化館為分館,文化館之友為服務點。
中山市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活動品牌,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目前已形成以「書香中山」「市民大舞臺」「中山合唱季」「中山公園音樂節」「絢彩華章演出季」等為代表的一批市級公共文化品牌,打造了以「小欖菊花會」「石岐龍舟文化節」「南朗鎮飄色旅遊文化節」等為代表的基層特色公共文化品牌93個。2019年度全市累計舉辦各類公共文化活動達2.22萬場次,2020年1-9月舉辦各類公共文化活動1.044萬場次。
中山還大力開展文化關愛行動,將服務資源向特殊群體和鄉村基層傾斜。2018-2019年在270個行政村(社區)舉辦文藝演出2800場,在154個行政村開展電影放映4427場,「綠色暑假繽紛文化」「文化關愛築夢中山」「村村好戲」「七彩陽光」文化夏令營、「陽光行動—牽手同行」「共同長大」等活動成效顯著。
新臺階: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掌上遊」「一機通」
開展示範區創建以來,中山市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升服務效能為抓手,推動數字設施提檔升級,利用有線數位電視網絡和互動演播系統,構建數字服務矩陣,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中山市投資1000萬元建設「中山文旅雲」平臺。社區文化O2O平臺及時發布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及資訊,並創辦《樂在社區》廣播融媒體節目。2017年,建成「E啟閱」數字資源平臺,該平臺累計點擊量達8652萬次;「你點我送」文化惠民通平臺累計預約配送公共文化活動2190場次;「文旅中山」有線數位電視服務專區用戶數達101萬戶,月均點擊量達152萬次。將公共文化場館信息納入「文旅中山」智慧導覽系統,實現公共文化場館、旅遊場館信息「掌上遊」「一機通」。
中山還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數位化建設。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實現免費WIFI覆蓋。推動全市建成公共文化服務數字資源資料庫59個,市鎮兩級數字文化資源總量達182TB。積極開展數字文化活動項目。推動「雲課堂」「文化慕課」等項目陸續上線,目前自主製作並上線「雲課堂」164場;通過E啟閱數字閱讀平臺上線「抗擊疫情專題」推介欄目,推出「e點通」信息素養培育計劃和工匠書房項目;依託「博物官——廣東文博智慧導覽」為公眾提供在線博物館遊覽觀展服務。創建期間,中山市文化館「市民大舞臺」項目線上觀看年均超30萬人次,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星期二藝術沙龍」、「藝術之門」、「高雅演出」線上展演179場。線上推出防疫主題群文作品,開設「同心戰『疫』眾藝傳愛」群文創作作品專題,展示相關作品316個,舉辦「致敬逆行者」防疫主題攝影展,徵集來稿3000多幅。
新路徑:變政府「獨唱」為全民「合唱」
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山市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充分調動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將傳統的政府「獨唱」辦文化改變為全民「合唱」,推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個性化、特色化的供需有效對接,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全民參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
中山市積極打造「1+2+2+N」的共享文化空間建設模式。「1」是堅持1個共享發展理念;「2」是聯合社會機構打造共享文化館、共享閱讀空間兩類共享形態的文化空間,以及拓展圖書館、文化館兩個朋友圈;「N」是圖書館、文化館與N個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文化人才進行共建共享,形成N個文化服務陣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8家共享文化館和18家共享閱讀空間,完成53家圖書館之友的圖書配送,發展11家文化館之友。
2019年,中山市投入財政資金17146.51萬元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創建期間,累計投入財政經費超600萬元資助170支次團隊開展1036場次公益演出,資助128個社會組織開展「綠色暑假繽紛文化」項目150個,每年開展「博愛100」社區文化公益創投大賽,徵集遴選出165個文化服務項目應用到社區。財政資金投入總額、資助團隊數量和公益活動場次均比往年大幅增長。
作為偉人故裡,中山「博愛文化」底蘊深厚。在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中山市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力倡導文化志願服務。當地通過建設文化志願者學院,提升文化志願隊伍服務水平。2019年開展文化志願服務活動4820場次,目前全市文化志願者分隊增至48支,文化志願者總數突破2.7萬,年人均服務時數達28.24小時。
新突破:「1+1+N」政策體系引領文化發展
中山市以創建示範區為契機,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政策支撐,創建期間共出臺42個政策文件,形成「1+1+N」公共文化政策體系,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規範化、社會化、多樣化、個性化,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保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目前,中山已先後出臺了《中山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辦法》多個政策文件。
為創新人才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機制,中山市出臺文化助力文化精準扶貧及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文件,積極開展「播種文化圓夢鄉村」行動,完善「結對子、下基層、種文化」幫扶機制。成立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務聯盟,推動體制內外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同時,成立中山市公共文化人才聯盟,搭建公共文化人才交流、展示、服務平臺。
此外,中山市出臺政策文件,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三三三」模式向基層推廣,並積極探索創新建管模式。出臺《中山市公共文化與文旅消費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公共文化資源與文旅消費互用互融,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格局。
(圖片由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提供)
責編:唐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