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贈給好友一首詩,雖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流傳至今!
文|紅樓歲月歷史
熟悉大文豪家:「蘇軾,蘇洵,蘇轍」的會發現這三人的詩詞有一個特點:很有時代意義。其實真正懂詩,會詩的會認識到一個真相:詩是瞬息萬變的,在他們漫長的一生中留給世人多首經典名篇,有關於友情,關於人生哲理,中秋離家,遊子漂泊的。今天,我們主要探尋的是蘇軾的一首很經典的詩。
在蘇軾晚年的時候,回顧起年輕教的朋友,很多都已經離去,唯有一些正在老去的,傷感時光流逝的,漸漸認識到人情冷暖。我們都知道,晚年的他已經遭受了很多生活挫折,這個時候他為他的朋友寫了一首《贈劉景文》,大義是在告訴昔日好友:好好珍惜活著的日子,積極點面對生活的錯亂不堪,凡事要往美好之處想想,不可輕易放棄。
前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開頭描寫的是整個殘冬的景象,荷花的葉子全部散落。秋天的菊花一點點往下落,即時沒了花枝,在寒風刺骨中,也堅強這裡面暗示了人的高潔品格。要記著好景,但更要做好人,這裡著重濃墨一筆是為了說明詞人並沒有因晚年的生活慘澹失落。這裡的傲霜枝是作者為下文的情感發展做鋪墊。
後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是點名蘇軾把初冬風景設為主題的原因,最後一句說明作者是要朋友任何時候要有一點希望,即便冬天很寒冷,所有的花草樹木已經凋謝,但果實成熟了,這是第二年生存的標準。蘇軾這麼寫,是想鼓勵自己的好友凡事多抱一點期望,縱使人生到了寒冬,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心態,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就一輩子青春。
作為贈好友的一首詩。《贈劉景文》沒有刻意渲染那種悲傷情緒,意在提醒任何人凡事在做的時候不要太悲觀,即便在失意。本詩中的橙橘是一種很簡單的白描手法,也說明了在任何時候都要樂觀點,總會有好事情發生,其實作者是在這裡讚美劉景文的品格,做人的風骨,借物喻人,很容易鼓舞人,讓人在必要時刻成熟,而這首詩之所以經典是他的文風特點,全篇無一字體現悲愴和表達友情之詞。
作為比心靈雞湯還美好的一首詩,在賞析和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一個忘年友情的場景,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它呈現的文風和場景,是很多人難以參透的。當然,蘇詩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藉助某一景物講出真實委婉地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