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說要破除「孔子見出關著五千言老子之傳說」,其根本主張是:孔子沒見過老子。然而除了《史記》中言辭鑿鑿之外,成書更早的《莊子》之中也多次說到孔子求學於老子。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也可以證明古人對此事確認不疑。按照錢穆先生對汪中先生五條例證的考辯,認為孔子不可能見到在「函谷關著五千言」的老子,筆者按《函谷關考》得出結論:即使是晚世的太史儋也不曾見過函谷關。那麼孔子求教的高人究竟是誰?
錢穆先生認為司馬遷在寫《史記·老子列傳》的時候採取了《莊子》中的故事,經過對《莊子》諸篇的分析得出結論:老聃與太公任其實一也人。在《老子雜辨》中錢先生先否認了孔子見函谷關著五千言的老子,認為這是不可信的傳說。筆者從函谷關的考證來看,其說部分可信。老子必然是沒能見到函谷關的,但是孔子未必沒能見到過老子。而《道德經》五千言也未必是在函谷關一蹴而就的。關於成書過程則篇再議,此章討論孔子見過的老子。
一、是太公任,《莊子》中太公任對孔子的教導像極了《史記》中老聃對孔子的教導。比如其告孔子「至人不聞」,說的就是「良賈若虛,君子若愚」之意;其謂「飾知驚愚,修身明汙,故不免」,說的就是「驕氣多欲,態色淫志,無益子身」。「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明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說的就是「得時則駕,不得則蓬累而行」。錢穆先生對著三條告誡的具體解讀不得而知,然則講意思相近之處,強行關聯則很難作為依據。錢先生的觀點是:《史記》老子與孔子語不出《山木》《天道》《天運》《外物》四篇,蓋採《莊子》而臆造云爾也。意思就是司馬遷根據《莊子》編造了老子教導孔子的故事。
二、是老萊子,既然《史記》中的老子是司馬遷編造的,那麼《莊子》是否虛構故事呢?錢穆先生認為:「是的」。首先莊子本人是沒有見過老子,莊子所講的「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而告老萊子」,這個故事是根據《論語》改編的。據《大戴禮記》孔子語子貢以近古之賢者,自伯夷叔齊以下有十幾個人,有的人見於《論語》,有的人見於《左傳》,唯獨老萊子無聞,其名最早見於《莊子·雜篇》而被後人熟知。在《戰國策·楚策》中提到老萊子以「齒堅易折,舌柔長存」的道理教導子思,而《淮南子》中又以此說商容教老子,兩說必有一誤。
然則,歷史中究竟是否有老子這麼個人?錢穆先生認為孔子所見的老子就是這位老萊子,而這位老萊子就是《論語》中的「 荷蓧丈人」。子路前去找孔子,遇到一個扛著蓧的老丈人,問他你見過我老師嗎?丈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老師?」後來子路講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荷蓧丈人是個隱士,子路的評價盡顯儒者本色:「不想當官的隱士那不義的,長幼之節,君臣之義怎麼能廢除呢?為了潔身自好而破壞綱常倫理的人有怎麼會是君子呢?」很顯然,子路對孔子讓他回拜的這位隱士很不以為然,不想當官的君子不是君子。《莊子》便是改編了這個故事。
《論語》中說子路遇荷蓧丈人,《莊子》改成了「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將會面情形顛兒倒之。《莊子·則陽篇》中講了另外一個類似的情節,說孔子在楚國住在蟻丘,那裡的鄰居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孔子讓子路前去看,結果家裡沒人。本身故事也不盡相同,而錢穆先生認為這是莊子訛傳了《論語》中孔子讓子路拜會荷蓧丈人的故事。唯一相同點就是子路去了都沒見到人。考證來,考證去的結論是歷史上沒有老子這個人。
既然沒有老子,《史記》中說「老子者,楚苦縣萬鄉曲仁裡人也」《路史》中說:「老子邑於苦之賴,賴乃萊也,故又曰老萊子,賴史作萬」。是怎麼回事呢?錢穆先生認為:不管是說老子住在萬縣,還是賴,都涉及到了「萊」的轉音,《路史》是倒因為果,認虛做實。批評完《路史》後,又批評魏源曲說強解。至於其中的道理,或是說批評的邏輯是什麼?憑什麼就斷定了「老萊子就是荷蓧丈人」?憑什麼就「夫復何疑」?
說實在的,在沒有看《先秦諸子系年》之前,我一直以為是錢穆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史學四大家」之一,然而看了很多考證說的是斬釘截鐵,實際上材料也不充分,道理也不明確,邏輯也不清楚。考證從來不怕批評,怕就怕只是顧著批評,而不知道為什麼批評,批評的道理又是什麼?總之一句話,孔子沒見過老子。如果再多說兩句的話,司馬遷根據《莊子》偽造了孔子見老子的故事,《莊子》根據《論語》偽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既然歷史上就沒有這麼一號人,那麼《道德經》是誰寫的呢?我們繼續閱讀錢穆先生對《道德經》成書年代的考證。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孔子壓根沒見過老子?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司馬遷捏造了孔子見老子的故事?
參見商務印書館2015版《先秦諸子系年·七二老子雜辨》238~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