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有蘇煜驤
一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名為《稀世之珍 · 尋找我們星球最孤獨的靈魂》的文章,內容是關於當時我統計的10種世界上數量最稀少的動物。那麼一年過去了,它們如今境況又怎樣呢?
首先是海南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數量由2018年的27隻,到2019年時已有29隻,雖然增長並不明顯,但顯示出種群良好的勢頭,被暫時移出了最新的「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名錄」,也是[稀世之珍]中少有的幸運兒。
然後是黑嘴斑犀鳥(Anthracoceros montani),雖然已知種群與去年相比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大變化,但好在今年10月份,當地政府終於與菲律賓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PBCF)制定一項專門的合作計劃,以保護塔維塔維島最後的原始森林及其生態系統。對於黑嘴斑犀鳥這樣一種已岌岌可危的物種而言,它們的命運終於有了一絲保障。
至於大家都所熟知的加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不幸的是,由於這一年非法捕撈依舊猖獗,野外倖存的加灣鼠海豚或許已不足10隻,它們極有可能熬不到下一個捕魚季結束。
而斑鱉(Rafetus swinhoei)也在2019年失去了全球已知的最後一頭雌性個體,或許標誌著一個物種的最後生存倒計時開始。然而諷刺的是,儘管悲劇已發生半年以來,關於這隻雌斑鱉的屍檢報告還是遲遲沒有對外公布,這是一場意外,還是一場事故?真相依舊在池水深處飄蕩。
接下來的色拉馬紅額噪鶥(Garrulax rufifrons slamatensi)北部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雖然情況並未更加糟糕,但當一個類群只剩下單一的雌性時,未來似乎就已經無法改變。
不過也有好消息;尤拉卡瑞池蟾(Telmatobius yuracare),一年前我查閱資料時,該物種一度被認為僅剩的最後一員,BBC甚至給它取了一個綽號——「全世界最孤獨的蛙(World's loneliest frog)」。但就在不久後,12月份的一次雨林探險中,玻利維亞研究人員發現了五隻這種蛙,側面證明野外或許還存在具有繁殖能力的種群,令人驚喜激動。
當然,這一年我們也失去了不少物種,受颶風影響的巴哈馬鳾(Sitta (pusilla) insularis)自2018年以後即再未被觀察到,它們的命運十分暗淡。
而在2019年的第一天,全球最後一隻已知的金頂小瑪瑙螺(Achatinella apexfulva),在夏威夷大學「蝸牛方舟實驗室」內死亡,「享年」14 歲,當它死去時,一個延續數萬年的進化鏈條隨之崩塌。
最後的壓軸屬於斯氏須額竄鳥(Merulaxis stresemanni),這個物種曾被認為已滅絕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95年才在巴伊亞州一處私人農場發現一隻雄鳥。它們僅分布在巴西東部的大西洋沿岸雨林地區,一處生物多樣性不遜於亞馬遜雨林的富饒之地,但如今由於農牧業開墾和伐木業發展,大西洋沿岸雨林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森林碎片,總面積不足原始範圍的10%。
自斯氏須額竄鳥被重新發現之後,已知只在幾個地點被記錄到。2005年以後,當地非政府環保組織陸續購買數千英畝的土地用於保護其棲息生境,這些保護措施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包括2013年首次觀察到斯氏須額竄鳥的巢穴與繁殖。然而在2016年,由於持續乾旱,大火蔓延到保護區,儘管生物學家之後進行了持續搜尋,但在2017年全年都未有發現,至2018年12月才在保護區邊界外觀察到一隻雌鳥。
當時,研究人員滿懷信心寄希望於還有其他個體未被發現,然而直到撰寫本微博時,這隻雌鳥仍然是該物種已知最後一隻活體,這也使得斯氏須額竄鳥成為全世界最瀕危的鳥類。鳥類學家給它起的名字叫做「希望」,但真正的希望究竟在哪兒,又有誰知道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