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口中俗稱的「十八子」,是清代官方制度之外,貴族圈十分流行的一種小型手串。
對於「十八子」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18顆珠子的手串才稱之為「十八子」。
其實,「十八子」是以主珠經常為18顆而得名。
手串除了主珠,還配有隔珠、佛頭、佛頭塔、金剛杵等。
↓↓↓
圖 | 翠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如圖,一副標準的「十八子」,由18顆主珠組成,中間綴有材質與主珠不同的隔珠與佛頭,佛頭左右栓有絲線作為提系。
由於十八子並非官方制度所要求的,所以自由度很高。
根據需求,還可以在十八子上加入小寶石或小金屬作為「紀念」,也可以不用金剛杵,隨意增加兩顆隔珠,隨主人喜好。
清代的史料中,關於「十八子」的記載雖然不多,但是在清宮廷繪畫當中,還是時常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十八子」多見佩戴於手腕或者拿在手中。
不過從道光時期開始,「十八子」產生了新的流行——佩掛。
就是通過佛頭左右的絲線提系,佩掛在穿著的袍、褂的衣襟上。若是斜襟,則佩戴在右前方,若是對襟,則佩戴在對襟的第二個紐襻上。
以晚清的記錄來看,佩掛是「十八子」最流行的一種使用方式。
影視作品對「十八子」佩戴方式的還原,可以說很精準了。
根據當時的習慣,冬季崇尚寶石質地,而夏季崇尚木石質地。
寶石質地的手串,文化底蘊厚,升值空間大,流通性強,如:
圖| 紅瑪瑙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手串以十八顆珊瑚珠串成,以青金石佛頭、結珠及翡翠墜為飾。
手串雕工精細,雕刻四面「囍」字的珊瑚珠與兩面「囍」字的青金石佛頭、結珠,使本來不甚鮮亮的珠體倍加耀眼;
圖 | 伽南香福壽十八子手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伽南香亦稱沉香,是一種既可散發香氣又可藥用的香木,多用來做成各種佩飾,可散發出淡淡的幽香。
無論是寶石質地,還是木石質地的手串,只要合乎個人喜好就是最美的手串。
以上圖文重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24小時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