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集中營,很多人會想到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山東濰坊,也有一座二戰集中營——濰縣集中營。
1882年,美國牧師狄樂播在濰縣建立樂道院,是集教會、學校、醫院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大小建築70多座,佔地面積達到了13萬餘平方米,目前現存歷史建築7處。二戰期間,樂道院被日軍強行佔領,用於關押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在華僑民,成為亞洲建立的規模最大、關押人數最多的同盟國僑民集中營,他們在這裡度過了3年多的艱難生活。
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濰縣集中營舊址經過改造後向公眾開放,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正式開館,將那段塵封的歷史徐徐展開。
在濰坊市奎文區虞河路和鳶飛路之間的虞河南岸,散落著幾座歐式建築,這裡便是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院內依然矗立著十字樓、文華樓、文美樓、專家樓等僅存的7處歷史建築,它們依舊巍然屹立、肅穆莊重,成為歷史的最好見證。
「眼前的這座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的青磚小樓,就是當年樂道院的基督教醫院,也是現存7處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從俯瞰的角度看,它的外形呈十字架的形狀,所以被稱為『十字樓』。」濰坊市博物館館長吉樹春說,這所建築是1924年美國匹斯堡沙迪賽德醫院捐贈的,建成後的「十字樓」成為了當時膠東地區檔次高、規模大的醫院。
濰縣的醫學近代化也恰是從樂道院肇始,從最初的診所逐步擴建為山東境內少有的大醫院。手術、X光、輸液,這些在當時還屬先進的外科、內科檢查和診療手段,從那時起,就在濰縣紮根下來,並隨著濰縣現代醫學發展的進步延續至今。
如今,「十字樓」成為了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包括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改造方案按照「一個房間一個故事」的模式,一層包括23個房間,二層包括26個房間。其中,一層主要是從樂道院建設之初開始講述,包括當時老濰縣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等。二層主要講述樂道院集中營時期以及革命時期的歷史,包括集中營時期外國人的生活、中國老百姓的幫助以及樂道院的紅色記憶等。這座歷經百年的建築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面對未來。
在紀念濰縣集中營解放60周年時所建的樂道廣場上,一座名為《勝利·友誼》的鑄銅雕塑紀念碑高大威嚴,鑄銅浮雕或抱拳、或揮舞手臂、或互相握手,為勝利和友誼微笑。在鑄銅浮雕的頂端,刻上了「1945.8.17」的字樣作為永久的和平紀念。碑底上刻著一行行對照英文,是濰縣集中營關押人員名單,黑底白字,靜穆沉重。
僑民被關押在樂道院期間,生活在當地的濰縣百姓提供了幫助。許多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為營內僑民傳遞消息,提供食品、藥品援助,一些人甚至因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國際主義、人道主義、和平主義的內涵,在這裡用鮮活的現實演繹著。
「樂道院是國際主義合作的典範。它是日本侵華歷史和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重要見證,是二戰期間國際僑民與中國人民團結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義鬥爭及國際主義精神的象徵。與遺存在世界各地的法西斯集中營遺址一樣,都是人類傷痛的記憶,它的存在可以教育世人牢記歷史,珍惜和平。」吉樹春說。
未來,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還將舉辦「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展覽,並走出國門進行全球巡展,進一步拓展樂道院·濰縣集中營舊址的國際影響力。除此之外,還將深入挖掘濰縣樂道院和西方僑民集中營的歷史文化價值,注重對於真人真事的收集和研究,生動詮釋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的溫度,力求打造成具有民眾親和力、社會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文物保護利用典範案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馮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