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南午村鎮田村陳氏族人保存的距今已經104年的《陳氏家乗》中,看到了一個人被公眾推舉列《崇祀鄉賢錄》、入「鄉賢祠」的程序及全套文字材料。從中,了解到了清朝時「鄉賢」的產生、確定程序。
「鄉賢」,是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是國家對有作為的官員,或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去世後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明清時,各州縣均建有「鄉賢祠」,以供奉歷代鄉賢人物。
【我們看到的是,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南午村鎮田村陳隨時,在康熙年間,被確定為「鄉賢」的全部文字材料。】
確定「鄉賢」,程序是很繁雜的。
第一步:公舉申報。當時的稱謂是「公呈」。需要有3部分人分別出具《公呈》,予以推舉申報,。
1.闔郡鄉紳。闔,意全、總共(通「合」)。郡,古代行政區域,中國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闔郡,即全郡。鄉紳,即鄉間的紳士。闔郡鄉紳,即全郡的(部分)鄉紳。
【鄉紳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閒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他們始終處在封建社會的清議派和統治集團的在野派位置。】
應當闔郡鄉紳聯名公舉申報。
2.闔學生員。生員,明、清時,指經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俗稱秀才。生員的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初入學為附學生員,廩、增有定額,據歲考、科試成績遞補。闔學生員,即全郡學校的(部分)生員。
應當闔學生員聯名公舉申報。
3.闔郡耆民。耆民,指60歲以上的人,闔郡耆民,即全郡的(部分)60歲以上老人。
應當闔耆民聯名公舉申報。
以上3部分人的公舉申報《公呈》,內容為被公舉「鄉賢」人的先進事跡和評價。
【我們看到的此《闔郡鄉紳公呈》,有50人署名公舉。其中,有知縣、縣教諭、守備、原守備、舉人、進士、貢生,等等。
我們看到的此《闔學生員公呈》,有93人署名公舉。
我們看到的此《闔郡耆民公呈》,有40人署名公舉。】
第二步:核實公結。就是對於以上3份《公呈》,一份份地認真核查,證明「公舉非虛,所結是實」,並且出具3份《結狀》。《結狀》,還起到如今《保證書》的功效。
【我們看到的此《闔郡鄉紳公結》《闔學生員公結》《闔郡耆民公結》,均在最後十分明確地寫明「非虛,所結是實」。】
鄉紳、生員、耆民3部分人,還要聯合拿出《公呈事實》。這個材料,應當很系統、很詳細地寫出申報「鄉賢」人的先進事跡。
【我們看到的此《公呈事實》,列出了陳隨時生前10個方面的典範懿行。】
第三步:各級審報。就是由州、府、省3級政府機構及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對於公舉申報「鄉賢」的材料,先審查,後拿出意見,向上一級報告。
【我們看到的此審報材料有:1.冀州儒學學正和訓導的「看語」與「印結」;2.冀州知州的「看語」;3.真定府知府的「看語」;4.直隸守道的「看語」。】
作者註:「儒學學正」,官名。明、清置於各州,掌以儒學教誨生徒。「儒學訓導」,官名。明、清於府、州、縣學均置訓導,輔助教授、學正、學諭,教誨生員。
作者註:「看語」,即相關人看了公舉申報的《公呈》和《公結》材料以後,寫出的對該人肯定意見和向上一級的「申報」意見。「印結」,是結論意見。
作者註:清初,守道,是帶兵備銜,管轄府州,聯繫省和府州之間的高級官員。
第四步:撫院批准。「鄉賢」,最後由撫院和學院批准確定。
【我們看到的此批准書如下:撫院批詳,「宜享俎豆,仍侯學院批示行繳。」學院批詳,「堪結如詳,入祀繳。」】
作者註:各省巡撫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僉都御史銜,故稱撫院。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負責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主管一省軍政、民政。
作者註:學院,各省的官辦學院。
作者註:俎豆,意祭祀,崇奉。
第五步:入祠活動。「鄉賢」被撫院和學院批准確定後,還有一系列的列《崇祀鄉賢錄》、入「鄉賢祠」的活動。
1.守道和學院一起發給冀州「憲票」(作者註:上司發出的指令),即如今的通知。
2.知州、儒學學正和訓導、州判等,發出《請神主文》,迎請「鄉賢」入「鄉賢祠」。
3.知州、儒學學正和訓導、州判等,發出《告聖文》,告知聖人孔子。
4.知州、儒學學正和訓導、州判等,發出《告先賢文》,告知已經入「鄉賢祠」的歷代鄉賢。
5.知州、儒學學正和訓導、州判等,發出《安神位文》,舉行安神位儀式。
【我們看到的冀州陳隨時被確定為「鄉賢」,整個確定過程、程序用了半年的時間:從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407年)十二月公舉申報開始,到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408年)四月撫院和學院批准,再到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408年)五月安神位。】
作者語:從上述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700多年前,封建社會舉「鄉賢」,列《崇祀鄉賢錄》,份量很鄭重,選人很民主,領導很重視,程序很嚴謹,工作很細密。
如今,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弘揚正能量,追求真善美,我們評選、確定先進個人、道德模範、英雄人物等,應當借鑑歷史經驗,尊重群眾意見,審慎過細工作,嚴格審核把關,確保典型帶動一般的效果。
[責任編輯:胡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