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2020-06-14 歷史文學院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地固根深。我們現有的物質遺產大多數,被列入世界遺產。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一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跟隨時代的步伐排演了這齣舞臺劇,碰巧演出當天人在秧歌之鄉

中國為列為世界遺產的古代建築

中國封建帝國的傳統文化有四個基礎精神,分別命名在民族獨特的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會通包容的本質上的價值體現和基礎的基本精神。這四個基礎精神鑄就了,中華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和遺產傳承,其中包括以下現從的,被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古代建築。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三江併流、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頤和園、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雲崗石窟、布達拉宮、黃山、明清皇宮、長城、北京天壇、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都江堰、大足石刻、龍門石窟、莫高窟、武陵源、皖南古村落、武當山古建築群、明朝清朝皇家陵寢、九寨溝、黃龍、泰山、武夷山、廬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 、殷墟申遺。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中華早期排版的中華漢字


這些遺產是中華的葵寶,是中華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這些遺產的價值,是沒有任何物體和文明精神所能替代的。它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文明。我們應當繼續保護和傳承,使得這些遺產流芳千古。

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三種,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這是全人類的遺產,我們國家其中有55項被列為世界遺產和義大利並列全球第一。

自然遺產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博物館的中華漢服


自然遺產是整個萬物生存過程中,發生變化重要階段的案例;地質發生運動的重要過程、人與動物和植物的演變和相互關係的突發過程;稀少的自然景觀現象的獨特性和地表從在極其罕見的自然美的現象。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傳統,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它是全方位發展價值的體現重要的證據。因此我們要傳承它和保護它。發展和利用它,它是重要的根基保護,多元性創造是人類發展不斷進行的重要領域。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中華葵寶孝義皮影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

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以下是中國被列為自然遺產的建築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經典川劇變臉演員,精彩的變臉噴火,經典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


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四川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雲南昆明石林、重慶武隆、貴州黔東南州荔波)、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中國丹霞(貴州遵義赤水、福建三明泰寧、湖南邵陽崀山、韶關丹霞山、江西鷹潭龍虎山、江西上饒龜峰、浙江衢州江郎山)、澄江帽天山化石地。

非遺文化

非文化遺產是口傳項目,藝術,傳統觀念等等,生活中的趣味性和多元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的獨特美觀,創造性,具有意義性的民間藝術特色。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江蘇糖畫藝術,不愧為中華民間藝術寶典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吩咐的古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中國入選的非遺產項目總數已達37項,是世界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以下是被列為世界非遺的中國民間藝術!

皮影戲,中醫針灸,粵劇,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京劇,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珠算,藏戲,西安鼓樂,熱貢藝術,古琴藝術,南音,中國書法,呼麥,媽祖信俗,中國篆刻,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剪,端午節 ,格薩(斯)爾,侗族大歌,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甘肅花兒,瑪納斯,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長調,崑劇。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中華手工剪紙傳統工藝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傳承它,保護它

圖片來源網絡,圖為手工剪紙傳統工藝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大於一切,我們做好以下幾點才能保護它傳承久遠。

一講文明,講禮貌,不破壞,不忘本,有修養,有內涵,有創造性,有多元化傳承。

二有孝道,有責任,發揚光大,延續精神,提倡發展,創造新文化。

三繼續傳承,繼續創新,繼續領悟,繼續努力,不斷文化和文明,保護生存靠精神。

想了解更多非遺文化請關注作者。

有更好的能量,需要大家在評論區共勉。

相關焦點

  •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別讓我們留下"遺恨"
    3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沒有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詞。可是,到了去年,它已被眾多媒體列為「2006年十大熱門詞」之一了。    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一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名錄體系。然而,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發展文化產業?許多地方正面臨這樣的困惑。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因為各民族的文化結晶和人類共同的遺產是多樣性的文化,所以,要求我們應該以後代的利益為出發點,對各民族多樣化的文化予以梳理,吸收精華,才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重大意義。
  • 【洞見】弘揚工匠精神:淺析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如今景德鎮御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中心的珠山地區,遺址是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生產瓷器的皇家窯場,國家把它列為全國重點遺址公園。政府非常重視御窯遺址的傳承與保護。2010年10月,御窯廠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 國新辦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情況舉行發布會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最終建立起科學而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機制。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下面,我結合從歷史抗擊疫情的經驗,匯報一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思考。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原標題: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雙創」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 08申論熱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從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堅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戰略的高度,詳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範圍。從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成為人類為保護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展開的一項極具世界戰略眼光的文化傳承工程。
  • 盧和平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壯大傳承力量,推動非遺文化持續健康發展,9月16日,孟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和平專程來到喬家鼓坊、復興古建和市博物館,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喬家鼓坊位於孟州市河陽街道緱村,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制鼓作坊,2009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國那麼多樂器,為什麼只有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1月7號,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古琴能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單是因為他是件樂器,還在於古琴本身所承載的中國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因此,它是維繫和鞏固群體團結和諧的黏合劑,是一定群體、一定民族凝聚力的載體。無論你的政治態度如何,無論你的年齡、性格如何,無論你有怎樣不同於其他人的經歷,無論你處在如何異樣的生活環境中,本民族歷史傳承的非物質文化總會無形地把你同自己的社會群體、同自己的民族牢牢地聯繫在一起。因此,非物質文化也是每一個人的民族身份的標識,是一個民族的所有成員文化認同的依據。
  • ...王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居世界第一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雲南文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回顧:70年,我們的非遺保護
    尤其是近年來,文山州按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要求,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視野,著力開展摸底調查、挖掘整理、實施保護等工作,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全州非遺項目得到了全面傳承與保護,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 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
    保護和傳承好我們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保護好我們的文化生態環境,要靠千千萬萬有文化自覺的人的守望和傳承。這種習俗延年留長地流傳下來,就成為我們現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平繡活。   3月28日,主題為「非遺由你我來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展在晉城美術館展出,部分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與觀眾互動交流,讓市民零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實
    新華網昆明7月30日電 題:在文化認同下共棲中華精神家園——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實  新華社記者陳鵬、李菲、賈楠  精美的苗族刺繡、粗糙的樹皮行囊、質樸的土家織錦、奇妙的東巴文字、厚重的龍山黑陶……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差異造就了形形色色、別致多樣的語言、用具、技藝和歌舞,它們因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而被固定為迥異其趣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答: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生命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人本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  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是什麼?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舉措。自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保護和傳承新疆的文化遺產
    出土了舉世罕見、意義重大的國寶級文物,如漢歸義羌長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等,充分展示了西域大地與泱泱中華始終歷史相沿、人文相關、根脈相連的緊密聯繫。  古籍保護工作成績斐然。古籍是我們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來的重要文明成果,是光輝燦爛的歷史見證,因而必須高度重視對古籍的保護。白皮書中對此作了詳細介紹。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剩下多少?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們?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這個命題太大了,真不好回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的範圍很廣,國家用來公布名錄的分類就有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戲曲、曲藝、民俗。
  •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凝結著悠久歷史進程中全國各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於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我國而言,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正如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一定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