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

2021-01-19 民生1075



 6月11日在我市園博園舉行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有來自桂粵地區的8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展,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發展。非遺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各地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活動中,蒼海湖畔粵韻聲聲,雲板悠長,古老的粵劇在梧州展園精彩上演,留住了很多觀眾的腳步。看著熙熙攘攘的觀眾,讓正在表演的關世傑高興不已。作為梧州粵劇傳承人,他心中無比希望粵劇能夠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以讓這民間藝術能長傳於世。為此,劇團還適應時代所需,創新劇目和題材。關世傑說:「因為我們現在的觀眾都是偏向老年人多,現在我們粵劇要想吸引更多人的話,必須要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一些新的劇目、新的題材,令到那些年輕的觀眾更加喜歡我們這個非遺的文化藝術。」




如今,再通過我市大力推進的文化進社區、進校園,跨區演出等推廣活動,梧州粵劇、麒麟白馬舞、鯉魚舞等非遺項目為更多人所接受和熟知。而相對這些容易被人們接受和歡迎的民間歌舞,一些純手工的傳統技藝卻在傳承之路上舉步維艱,難覓傳人。來自佛山南海的藤編傳承人何麗容已做了40年的藤編師,她自己也是一家具公司的負責人。最讓她憂心的是廠房內年輕藤藝師的數量非常少。何麗容說,因為這些手工產品一天起碼都要幹十個小時。如果心不定的話做出來的產品還不行。



不過讓何麗容欣慰的是,地方針對陶瓷、剪紙、藤編等這些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建立了生產性的保護基地,讓其在產業發展中傳承下去。而這次活動的舉辦也讓更多人接觸到了這藤織技藝和環保耐用的藤製品,何麗容認為,也許在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後,會有更多年輕人來學習這些古老的技藝吧。

 


活動中,絢麗的少數民族服飾也得到了不少市民遊客的關注。在賀州市展區,繡著花紋的衣服、長長的瑤鼓、重達二十斤的帽子等瑤族創意產品讓市民遊客流連不已。賀州市文新廣局文化遺產科科長熊升調介紹說,該市的非遺項目有70%都和瑤族文化有關,僅國家級的就有四項,當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主要是「以銷促產、以產促傳」為主要手段。

 


各地的非遺傳承方式方法或有相似之處或各有奇招,而梧州作為一座具有4100多年文明史和2199年建城史的嶺南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擁有2項國家級非遺名錄、17項自治區級非遺名錄。在保護非遺資源上,我市除了組織機構深入挖掘項目、開展活動擴大影響力外,還在宣傳方面做文章。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經濟、社會以及審美等多方面的價值,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同時還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 丹寨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
    現在,工人已經發展到70多人,最大的有70歲,小的有十八九歲,平均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寧曼麗說,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工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想像力豐富,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每一幅作品都是唯一的」。2006年,丹寨蠟染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傳統手工蠟染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日前,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公布,在1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中,我省部分高等院校、中小學入選。集納莘莘學子,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學校特別是高校,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擔當起特殊使命,為培養更多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做出積極貢獻。
  • 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原標題: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雙創」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 農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疆曲子戲、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得到傳承發展
    新華網烏魯木齊11月17日電   11月14日,農六師紅旗農場邀請專業人士,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曲子戲與哈薩克族氈繡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各種文化形式發展的基礎,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傳承。復州皮影戲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復州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在調研走訪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復州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從第九屆文博會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新模式
    大難題:非遺傳承發展問題多多 北京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的六朝古都,兩千多年的城市歷史,沉積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工藝絕活,造就了一大批品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的許多非遺項目曾在計劃經濟時代以國禮身份走出國門,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出口外匯,民族的曾經就是世界的。
  •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
    深入貫徹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做好產業政策設計,在文化產業政策中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地位。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成與發展都有著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環境所構成的獨特文化生態,只有維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生態系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以順利傳承與發展。推動構建科學、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篩選評估。對於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保護的基礎上應加大投入,通過廣泛傳播,營造有利於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發展的輿論和實踐環境。
  • 《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實施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李慶波 菏澤報導發布會現場9月4日,菏澤市文化旅遊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新聞發布會召開,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挖掘、保護、傳承、
  • 我國職業院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述評
    當前,職業院校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展現出非遺文化傳播、培養專業傳承人才、開發非遺課程教學資源、建立保護基地等多種功能,開展了利用現代學徒制來豐富和完善非遺傳承和發展的實踐探索,豐富完善了非遺傳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職業院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理論指導缺失、學生繼承非遺項目熱情不高、專業建設滯後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型教師短缺等困境。
  • 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發展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品類繁多。」這些博大而厚重的非遺文化是我們今天發展中原特色文化的堅實基礎與載體;而目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水平仍面臨著開發保護力度不夠、傳承性不強、現代傳播力較低、文化創新力滯後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河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昆明市官渡區多舉措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乾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乾州大地得到傳承
    乾縣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縣城,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全縣已調查整理建檔16個門類219個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非遺項目5個,市級項目非遺11個,縣級非遺項目82個。乾縣弦板腔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蛟龍轉鼓、乾州四寶製作技藝、乾州布玩具、唐三彩燒制技藝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尋找烏海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它來源於民間,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經久傳承,像一粒粒珍珠在人類文化史中熠熠生輝。它,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卻面臨著失傳、甚至即將消失的局面。
  • 文化溯源,探索傳承——上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概述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其內容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迄今在上猶依然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上猶客家先民的聰明智慧和思維方式,展示出他們的審美習慣和價值取向,是他們感悟人生的文化溯源和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 濰坊財政大力支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6日訊(記者 孫小茹) 近年來,濰坊市財政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我市文化創新發展。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2010年11月,我市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全省唯一家入選的地市,2019年12月25日,國家級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正式獲批。十年來,我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共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6585萬元,為保護區建設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
  • 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
    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非遺項目53項、市級非遺項目50項,這些文化瑰寶一部分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重放異彩,而另一部分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傳承青黃不接,瀕臨失傳的危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後人的禮物,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長城和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並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