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我市園博園舉行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有來自桂粵地區的8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展,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發展。非遺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各地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活動中,蒼海湖畔粵韻聲聲,雲板悠長,古老的粵劇在梧州展園精彩上演,留住了很多觀眾的腳步。看著熙熙攘攘的觀眾,讓正在表演的關世傑高興不已。作為梧州粵劇傳承人,他心中無比希望粵劇能夠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以讓這民間藝術能長傳於世。為此,劇團還適應時代所需,創新劇目和題材。關世傑說:「因為我們現在的觀眾都是偏向老年人多,現在我們粵劇要想吸引更多人的話,必須要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一些新的劇目、新的題材,令到那些年輕的觀眾更加喜歡我們這個非遺的文化藝術。」
如今,再通過我市大力推進的文化進社區、進校園,跨區演出等推廣活動,梧州粵劇、麒麟白馬舞、鯉魚舞等非遺項目為更多人所接受和熟知。而相對這些容易被人們接受和歡迎的民間歌舞,一些純手工的傳統技藝卻在傳承之路上舉步維艱,難覓傳人。來自佛山南海的藤編傳承人何麗容已做了40年的藤編師,她自己也是一家具公司的負責人。最讓她憂心的是廠房內年輕藤藝師的數量非常少。何麗容說,因為這些手工產品一天起碼都要幹十個小時。如果心不定的話做出來的產品還不行。
不過讓何麗容欣慰的是,地方針對陶瓷、剪紙、藤編等這些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建立了生產性的保護基地,讓其在產業發展中傳承下去。而這次活動的舉辦也讓更多人接觸到了這藤織技藝和環保耐用的藤製品,何麗容認為,也許在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後,會有更多年輕人來學習這些古老的技藝吧。
活動中,絢麗的少數民族服飾也得到了不少市民遊客的關注。在賀州市展區,繡著花紋的衣服、長長的瑤鼓、重達二十斤的帽子等瑤族創意產品讓市民遊客流連不已。賀州市文新廣局文化遺產科科長熊升調介紹說,該市的非遺項目有70%都和瑤族文化有關,僅國家級的就有四項,當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主要是「以銷促產、以產促傳」為主要手段。
各地的非遺傳承方式方法或有相似之處或各有奇招,而梧州作為一座具有4100多年文明史和2199年建城史的嶺南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擁有2項國家級非遺名錄、17項自治區級非遺名錄。在保護非遺資源上,我市除了組織機構深入挖掘項目、開展活動擴大影響力外,還在宣傳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