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字始於明弘治年間蘇州地區 後曾通行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
圖中的兩種刻本均為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刻本,但兩者字體迥然不同。左圖《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為宋體字刻本,右圖《嘉靖隆慶志》十卷為楷體字刻本。
民國張壽鏞刻藍印本《四明叢書》,採用的是民國傳統刻本大多沿用的宋體字。
法文本《中國圖識》中插注的漢字書名《大學》《中庸》均為宋體字。
明代在出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代中期所形成的「線裝書」如今是古籍的代名詞。同時期所形成的宋體字也發展演變成今天最常用、最規範的印刷體漢字。
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久負盛名。在天一閣建閣450周年之際,天一閣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芸香四溢——明代書籍文化的世界影響」特展。展覽展出近50種富有代表性的明代書籍,以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為主,同時展出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所藏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書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以實物呈現了宋體字的演變及世界影響。宋體字是明代中期刻書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種新字體。宋代刻書以浙江為最盛最佳,其官刻經史、私刻文集,皆負盛名,為士大夫收藏賞鑑,並在刻書中被模仿,形成了宋體字。12月3日,早報記者走進天一閣博物館,並聽陳正宏教授和天一閣博物館李開升博士講解宋體字的歷史與奧秘。
在宋體字出現之前,印本的字體都是手書的楷體。明初內府刻本中的楷書字體還曾傳入朝鮮半島,成為其官方鑄造金屬活字的字體。
後來,宋體字開始出現於弘治年間的蘇州地區,並於正德時期發展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於嘉靖年間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展覽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兩種刻本,但兩者字體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為宋體字刻本,《嘉靖隆慶志》十卷為楷體字刻本。自嘉靖時期後,中國古籍印本的字體有了楷體和宋體分庭抗禮的兩途。
有心人不難發現,宋體字「橫細豎粗」。根據現存的中國古籍雕版形式,陳正宏推測這與書版從樹幹切取的方向有關:「古籍的書版通常沿著樹幹的縱向切開,也就是文字的橫劃與雕版木材纖維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斷。而文字的豎畫與雕版木材纖維成直角方向,比較容易刻斷,所以萬曆前後明刻本的字體 『橫細豎粗』。」 萬曆時期的宋體字主要有兩類,其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字形較長,「橫細豎粗」更明顯,如萬曆北監本《十三經註疏》。另一類宋體字仍然延續嘉靖時期蘇州地區刻本的特徵,橫平豎直,字體方正,如萬曆本《禮記集注》。
明末宋體字依然是兩類。比較多的一類形體也比較長,比萬曆時期的一類宋體字更狹長一些,如後來的崇禎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錄》。另一類字比較扁,如毛氏汲古閣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體字進一步發展,康熙中期以後逐漸形成清代的風格。最明顯的特徵在於此時的宋體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於後來我們熟悉的印刷體。到乾隆時期,宋體字已大體定型,其橫畫收筆的三角、豎畫起筆的三角等,與現代宋體字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