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詩學思想的調和格調與文化意蘊,原來是這樣!

2020-12-20 大海的海天

有的學者將清代中期著名詩論家沈德潛的詩學思想歸之為「格調說」,且強調「格調說」所承載的儒家詩教屬性。實際上,將沈德潛的詩學思想歸於「格調說」並不是很恰當。首先,沈德潛未以「格調」一詞來標榜自己的詩學理論,沒有像明代「七子派」那樣稱道他們的詩學理論為「格調論」。其次,當時的批評界指摘沈德潛或者贊同沈德潛,也很少運用「格調」一詞來形容沈德潛的詩學思想。如翁方綱曾作《格調論》一文,與評論沈德潛的詩論主張並無直接關聯。再次,後代諸多研究者的成果認為,沈德潛詩學思想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格調說」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僅僅用「格調」一詞來概括沈德潛的詩論主張過於片面。如日本學者鈴木虎雄的《中國詩論史》認為,「格調說」是中國詩史上的通用理論,沈德潛屬於「溫和的格調派」。而王運熙、顧易生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之中也不以表象的「格調說」囊括沈德潛的詩學理論。

並非僅就詩歌的氣格和聲調而言,他以「格調說」總括沈德潛詩學思想的核心也並非沒有道理,畢竟沈德潛的「格調說」以追模漢魏盛唐詩歌的氣韻為旨歸,在復古求雅的道路上自成一派,正如《沈德潛詩文集》轉引《清史稿·沈德潛傳》所言:「德潛少受詩法於吳江葉燮,自盛唐上追漢、魏,論次唐以後列朝詩為《別裁集》,以規矩示人。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兩者論詩的出發點不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學背景下,沈德潛與七子派的詩學主張自然有別。具體而言,七子派力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其意在於以漢魏盛唐詩歌的高格逸調來拯救詩文之弊;糾正詩歌意趣的空疏之感。如法度、音調等;而沈德潛看重的是儒家傳統的詩教精神,更強調詩歌的宗旨和思想內涵。

兩者論詩的復古方式不同。七子派論詩倡導復古,但規模對象相對狹窄,以至於局限在「漢後無文,唐後無詩」的小圈子裡無法騰躍,於是雖有復古求新之念想,而無復古求新之碩果。而沈德潛的論詩既秉承了其師葉燮《原詩》中博採眾長的理論思路,也吸取了清初王士禛詩學包容眾說的優長,同時,順應清代詩學思想綜合折中的趨勢,力主詩學思想的融合和貫通,因此,沈德潛的「格調說」是在繼承明代格調理論的基礎上,巧妙地吸收儒家傳統詩學、神韻詩學、性靈詩學的內容而構建起的格調理論。換言之,相比明代「格調說」的僵化狀態,沈德潛的「格調說」帶有鮮明的中和意味。

調和格調與性情,主要是就沈德潛的詩學思想與袁枚(字子才)的詩學思想的關係而言的。沈德潛與袁枚同為乾隆時期的詩論家。但

最先得名者,莫如沈歸愚。表面看來,格調論與性情論溝壑分明,難以溝通。實際上,只要仔細研讀沈德潛的詩學文獻便可得知,他的格調論思想本包涵深刻的性情論思想,而且,根據學者的研究,沈德潛論詩主張先審宗旨,這個宗旨便是「性情優先」。儘管這個性情是以儒家情懷為旨歸的。

沈德潛的時代,性情論自然與袁枚的詩學主張最為親近。從共性的角度看,沈德潛與袁枚談性情,都力主「真摯」。袁枚的「性靈」論思想是性情論的關鍵,一般而言,袁枚「性靈說」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追求個性的顯現和性情的張揚。二是重視天才的因素和真摯的感情。在《隨園詩話》中,袁枚常常以清真、天然、真摯論詩,他曾說:「詩貴清真,目所來瞻,身所未到,不敢牙牙學語,婢作夫人。」

因此,這兩種批評話語的深層結構是傳統的,也是因循的。可以看出,無論是實際批評,還是批評話語的組成,沈德潛詩學思想的核心還是以推崇傳統詩學的精神為旨歸,其目的主要在於重新樹立儒家的傳統文化地位,將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和教化的作用置於重要地位。沈德潛從政治文化學的視角出發,在融合「神韻論」、「性情論」的基礎上,尤其強調詩歌的功用價值,故而他的詩學思想主張溫柔敦厚、委婉含蓄,強調詩歌的社會教化作用。所以,他的詩歌選本之中,大部分詩歌是反映社會現實的,展現詩人的真實情感和意志,從而體現詩歌創作用來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綜上所述,沈德潛的詩學思想中融合了傳統精神和現實需要的雙重文化因子,更加彰顯詩學中的典雅情懷和正統意識,以便確立以儒家正統觀念為本、兼容韻致和性情的文學觀念。質言之,「圓型結構」當然,讓後人深思的是,這種「圓型結構」的文化心理又何止是沈德潛一人獨有呢?

相關焦點

  • 從「神韻」到「格調」,康乾時期詩學思想轉變與帝王有何聯繫?
    詩詞文化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詩詞歌賦源遠流長、浩如煙海,但詩學思想並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時代、社會背景下,都有屬於這個時代所特有的詩學思想,這一點從清代詩學思想由「神韻」到「格調」的轉變就足以可見一斑。
  • 「神韻」到「格調」,從清朝詩歌風格轉變看國家發展與文學的關係
    從王士禎的「神韻」說到沈德潛的「格調」說,從崇尚自然恬淡的風格到結合實事,雄偉壯闊的氣勢,除了文化自身內部的變化和歷史潮流的推動,還有人為政治事務的參與,康熙和乾隆也為自己所處時期的王朝選擇了更加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詩歌思想風格。
  • 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
    這表明,江南的「地方」,可以成為一種觀念,成為一種帶著情感與記憶的思想,一種富於文化意味的詩學。  江南的勝景,因為歷史人心的浸染,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生命中的集體記憶和江南詩學的點睛之地  我有一段時期,年年都要去杭州的老龍井。老龍井是西湖畔鳳凰嶺下的一眼宋代的水井,近些年重新發現,區別於明代的龍井。老龍井不僅是「樹大」、「山深」,更是「人老」。
  • 蔣寅:學問與性情《清代詩學史》第二卷
    乾隆一朝的詩學應該說是前人涉足較多的境域,自日本學者鈴木虎雄《中國詩論史》以明清三大詩說建構起明代以降詩學史的框架,研究乾隆間格調說和性靈說的論著層出不窮,數量甚至超過清代前期詩學的研究。近年對翁方綱肌理說的研究也加入進來,形成乾隆朝詩學研究前所未有的盛況,也越來越清楚地建構起以格調、性靈、肌理為支撐的乾隆詩學的認識框架。
  • 中國文化詩學紮根本土豐厚土壤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學者立足於中國本土現實語境,提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詩學思想,顯示出強大的學術生命力。  文化詩學理論漸趨成熟  文化詩學走進中國,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密不可分。1999年,閩南師範大學專門成立了中國語言文學系文化詩學研究所,在林繼中、劉慶璋教授的帶領下,致力於中國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看來,文化詩學是文學理論的發展遇到挑戰的產物。原來的文學是比較單純的,文學理論也能對它作出有效闡釋。但隨著文學的商品化、市場化,文學越來越受到大眾文化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格調派以沈德潛為代表,理論成就高於創作成就,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格調派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以沈德潛為代表的詩歌流派。格調派在當時詩壇上曾發生過較大的影響,與王士禛的「神韻派」、翁方綱的「肌理派」成鼎足之勢。沈德潛格調派的代表沈德潛是一位臺閣體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成就不高,主要以詩論與選家名。
  • 湯用彤: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節選)
    這是很簡單卻很重要的兩個例子,可以證明外來文化思想到另一個地方是要改變它的性質與內容的。外來文化思想在另一地方發生作用,須經過衝突和調和的過程。「調和」固然是表明外來文化思想將要被吸收,就是「衝突」也是他將被吸收的預備步驟。
  • 千古帝王|聊聊乾隆皇帝的詩人好友沈德潛
    他一生提倡作詩要講究「格調」,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就是詩歌要為國家教育人民,要具備強大的精神文明建設功能。這點,應該是叫盛世的統治者 被我們暱稱為大豬蹄子的乾小四皇帝異常喜歡吧!畢竟,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當時,詩歌有四大門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肌理派。四大派領袖人物堪比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最叫皇帝喜歡的就是這「格調」派。
  • 漢朝儒家構建思想形態同漢詩學的內在關聯性
    在漢朝時期,儒家思想意識形態的構建就是直接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儒學思想,並加以發揚。由於先秦儒學士人普遍存在著烏託邦精神,漢人認為這已不切實際,因此將這一精神轉化成了官方的意識形態,並因此掌控了話語權。這樣就產生了儒學發展歷史上的一次十分重大的變化。
  • 中國詩學重估
    應該說,這樣一種以西方詩學為依歸的價值取向不僅是楊鴻烈寫作《中國詩學大綱》的指導思想,而且在接下來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詩學研究中佔據了主流位置。研究者們大多相信,中國傳統詩學固然有自身的特色、長處,但缺乏系統性、邏輯性,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因此有必要藉助西方詩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朱光潛寫作《詩論》即持此觀點。
  • 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對詩學傳統文化的重構
    由於七子派過於執著格調, 陷入贗古, 他們恢復的只是漢魏、盛唐的審美傳統, 注重形式而缺乏真情, 以至假而雅;公安派提倡性靈說, 多表現個人情趣, 缺少深厚內涵, 顯得真而俗, 失落了儒家詩學政教傳統。王鐸補弊救偏, 注重性情:「文章骨肉, 誰能無情耶」;「嬰兒號嘎, 真切不作浮語」 (《答巖友》) ;「於世不知何美, 好惟詩, 以求其情耳。
  • 牛玉乾:「中」字的文化意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是一個具有極為深厚文化意蘊的字。建築學上的中軸對稱,中醫養生的陰陽平衡,音樂上的音律和諧,為人處世的中庸致和等,無不閃爍著「中」字的魅力。深入考察「中」字的文化意蘊,對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關於「中」字的起源,說法並不一致。一般來說,「中」字在本意上是一個表示方位的字。
  • 晚明江南詩學的三種矛盾
    因此,無論是後七子派或者公安竟陵派詩風暢行天下,晚明江南詩學整體上始終處於首鼠兩端的矛盾之中。這種狀況的成因,我們擬從以下三方面說明之。首先是城市的兼容性使然。範金民等提出「江南城市群」的概念,頗有江南學術史的前瞻性眼光。「前面已述:南京和蘇州在經濟和人口上均有超越北京的優勢,金陵、蘇州、杭州成為全國的文化城市中心,連新興的嘉定小城亦達到了三十萬人口的規模。
  • 劉霞:錢大昕的詩學主張及理論淵源
    錢大昕與妻兄王鳴盛年輕時均以擅寫詩歌和古文得名吳中,詩著被沈德潛選入《江左七子詩選》。他們在紫陽書院親炙於沈氏,承這位「江南老名士」指授,後世便認為沈德潛是錢氏詩學上的導師,實則不盡然。錢氏詩學的啟蒙老師是其父錢桂發,他在《先考小山府君行述》中說:「府君獨喜教不孝為詩,示以唐人安章宅句之法,又謂詩文非空疏無學者所能為,貸錢為不孝購書,恣其翻閱。」
  • 何與懷:跨文化視野與詩學聲音
    這種建立在以人的主體與詩的言說之間的生命方式,到底體現出什麼樣的詩學坐標和精神向度?或者說,何與懷的詩歌批評到底體現出什麼特點呢?有嚮往,有衝勁,有對生命高度的景仰,人才有可能激發出自己的內心情愫,會動心、動腦,不斷激活思想、開拓思維,並在感知生活的同時,去尋找自己不吐不快的發聲方式。以此觀照,何與懷的詩歌評論也許就是很生動的註腳。從他這些詩評文章中,顯而易見,飽含著作者對所鍾情的文化事業、對詩人作家的作品、對母語詩性的摯愛之情,乃至將內在激發的情感投射到他的思考和寫作中,從而生發出一種感人的力量。
  • 禮樂文化視野下的唐代樂府詩學研究
    結合唐代禮樂文化建設與樂府詩創作實際,對唐代樂府詩學進行全面梳理與系統研究,並借之探討唐代樂府詩創作的發展軌跡,既是重要的樂府詩學研究課題,又是獨特的樂府詩史描述維度。另外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白居易《策林》中的《議禮樂》《沿革禮樂》《復樂古器古曲》《議文章》《採詩》等應用文體,無不體現了詩人的樂府詩學思想。  樂學典籍的詩學思想與言論。
  • 郭紹虞中國詩學批評的「文化詩學」表徵
    注釋:  ①蔣述卓認為,中國正式提出「文化詩學批評」是在1995年,當時是針對當代文學的,即中國的文學批評要嘗試著走「第三條道路」。參見蔣述卓、宋希音:《文化詩學之路的寬廣前程——蔣述卓教授訪談錄》,《當代文壇》,2018年第6期。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作為傘狀概念, 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跨語境的理論視野, 而且它還可以把原來分屬不同領域, 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論圖式統轄麾下, 包括奇卡娜詩學的「新美斯蒂莎」圖式、傳播學的「周邊傳播」圖式、居間哲思的「林菩獄」圖式和少數族文學圖式, 以及鑲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圖式等。
  • 著名詩人沈天鴻做客我校分享詩學文化
    12月5日,著名詩人,評論家,安徽省作協第四、第五屆副主席沈天鴻應白鯨文學社邀請,來校開展了以「詩性詩意˙當前中國新詩」為主題的專題詩學講座。沈天鴻在解釋詩意時提到,「好詩擁有豐富的層次,有雙層甚至多層含義的詩歌,意蘊深厚,值得細細品味。像『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一樣,在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首詩』,它是立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