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再次開講。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為學生支招如何寫好作文——要不斷積累自己對「生命的發現與思考」。
當晚暴雨,現場卻座無虛席,走廊裡也加座,很多聽眾認真做筆記,還不時拍下PPT。一位叫「Shirley」的網友在網上留言:「黃老師是好老師,帶著沙啞的嗓音連續講了2小時,這個晚上令人感動,收穫頗豐。」
從「過心記憶」裡找材料
黃榮華直截了當:作文就是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發現與思考,將自己的生命轉化在文字中,所以說「文如其人」。我們從魯迅的文章中認識了魯迅,從《紅樓夢》中了解了曹雪芹,從蘇軾的詩文中熟知了蘇軾,古今中外都一樣。
但現實中,不少學生陷入了尋找「有意義的作文材料」的泥潭,最終因為「套題思維」失去了作文所需要的對生命和生活的感知力。黃榮華分析,一般而言,不是所有材料都具有寫作意義,但若從「生命的發現與思考」的角度,幾乎所有能記起的「過心」的材料,都是有意義的。
他以去年上海中考作文題「這裡也有樂趣」為例。「每個人都會有無數的人生樂趣,只要是能記起的樂趣都是『有意義的作文材料』。」黃榮華假設以600多字寫出「嚼米飯」的樂趣,第一段總起「嚼米飯,讓我獲得無限樂趣」,第二段概寫「嚼米飯的樂趣」,第三段特寫「不同品種米飯」的特殊味道,第四段特寫「不同時候吃米飯」的特殊味道,最後寫「與不同菜餚配合」的特殊味道……這樣的作文有趣味、有品質。但有些學生習慣於到早已準備好的「有意義」的材料寶庫裡尋寶,甚至虛構情節。「考前準備的多是雷同材料,不僅阻礙作文水平提高,還傷害了『生命的發現與思考』的品質。」
告別「套題」讀透名著
不少學生煩惱:難以將作文與自己的生活、生命聯繫起來,更難將作文與國家、民族、人類聯繫起來。黃榮華說,其實,一旦將作文與自我對生命的發現、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考、對人類命運的關切連通後,就能想得更清、說得更準,材料也更豐富。他例舉去年高考作文題,許多考生忽略了「沙漠」的象喻性——困境,結果怎麼講也講不清。當把「沙漠」與「困境」聯繫起來,就豁然開朗。有了清晰認識,寫的作文自然不會「糊塗」。
如何走出作文「困境」?黃榮華建議,告別「套題」思維,珍視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自我生命的感知力。只有認真傾聽內心對世界的真實呼應與呼喚,就有取之不盡的寫作材料。
有學生問:現在作文是否不要再使用魯迅、居裡夫人、愛因斯坦、蘇東坡這些人物做例證,或許太俗了?黃榮華澄清:如果對這些人物有真認識、真理解、真熱愛,對他們人生有深切感受與獨到發現,在別人那是爛俗的東西,在你心中和筆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審題要「全面不片面」
黃榮華還提倡用「真」、「善」、「美」、「慧」等基本原則應對作文題。「真」是做人的原則,是教育的原則,也是作文的原則。寫作文還要「有話好好說」,不打「啞謎」,不制「暗語」,不說「瘋話」,做到鮮明、簡明、澄明,他倡導個性作文,但絕不是怪異作文。
離高考不到一個月,不少同學非常關注高考作文,黃榮華提醒考生把握一些重要原則。如關注「尊重生命」原則,審題要「全面而不片面」,「不片面」不是面面俱到,應有主有次,要有鮮明立場」。認識「多概念」、「選擇性」原則,即遇到「三概念」及三個以上概念題,如果找不到概念之間的聯繫,選擇一個概念側重寫,絕不可每個概念平均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