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向著綠色努力 贏得金色未來
「四平的天空總是瓦藍瓦藍的,非常漂亮!」
「垃圾少了,花草樹木多了,看著就讓人心情好。」
「現在喜歡去河邊走一走,河水清澈,結成冰也透亮。」
四平的生態環境如何?城鄉居民們的感受最有說服力了。藍天、淨水、植被,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被人們看在眼裡。
生態成果來之不易,背後自是辛勞付出。今年11月至12月,四平市2020汙染防治攻堅「秋冬會戰」再次打響,聚焦保持環境空氣品質穩定、推動斷面水質改善等重點任務,持續抓好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全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重點任務落實。
這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近年來,四平市委、市政府扛起保護責任、守衛美麗家園,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力度,集中力量解決制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的迫切需求。
讓天更藍——
加大管控力度 防治大氣汙染
以前秋收之後,田地裡的秸稈就成了廢棄物,很多農民的做法是一把火燒掉了事。但是,焚燒秸稈的危害實在太多了——釋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汙染環境、危害人體;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正常運營,引發交通事故;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導致「火燒連營」,造成山林、房屋失火;燒死地表中的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加劇乾旱,造成農田質量下降。
按照要求,四平市加大秸稈禁燒管控力度,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包保和網格化監管責任制,加強巡查檢查和宣傳引導。今年11月,在鐵東區城東鄉合力村,禁止焚燒秸稈的廣播喇叭再次響起,村幹部利用微信群發送通告,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發放宣傳單,讓農戶詳細了解禁燒秸稈的重要性,禁燒秸稈的意識已逐漸深入到每一位村民的心裡。
秸稈不燒,關鍵還是找出路。
四平市全面推行秸稈處置「5+1模式」(「五化」+無害化)。「五化」就是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全市秸稈「五化」綜合利用率達67%。以合力村為例,通過政府搭臺,與多家企業合作,綜合利用秸稈,不僅有效治理秸稈焚燒問題,也帶動了當地循環生態產業發展,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讓廢棄物變成「香餑餑」。
2020年,四平市秸稈還田面積達360萬畝,秸稈肥料化利用量達219萬噸,秸稈肥料化利用率達40%;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58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11%;建成及在建秸稈成型燃料加工項目18個,建成後預計年產45萬噸秸稈成型燃料,消耗秸稈原料55萬噸左右。
為了讓藍天白雲常駐,除管控秸稈焚燒外,四平採取的其他舉措也正在進行中——
開展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四平電廠4號機組於2017年12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並通過驗收;雙遼電廠於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吉林金剛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預計投資約2億元,進行超低排放改造,計劃2024年完成,可減少原排放量的50%。
科學治理燃煤汙染。「十三五」期間,全市縣級以上城市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已全部淘汰;2018年至今,全市2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汙染物基本達標排放。5個縣(市)區均已建成潔淨煤配送中心,清潔燃料供應體系建設持續加強,城區禁燃區內的散煤經營業戶已全部遷出。
加大對「散亂汙」及集群綜合整治。2018年至今,已依法關停取締「散亂汙」企業25家,並對已關停取締企業進行隨機式抽查,避免異地轉移、死灰復燃。
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今年7月,組織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行動,組織各地對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的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同時組織開展了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專項治理行動。
創新移動源汙染監管手段。在全市建設了24套黑煙車智能抓拍系統,已完成設備備案,待與公安交管部門的數據傳輸系統連接後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將進一步提升柴油車汙染排放監管能力,填補四平機動車「全防全控」監管的空白。
開展城市揚塵汙染整治。嚴格管控建築工地標準化管理,對城市在建的49個建築施工現場進行督導檢查,90%以上已達到標準化建設,對存在問題的施工單位責令整改。市區主、次街路機械化清掃率達100%。集中開展物料堆場揚塵防控專項檢查,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對全市範圍內的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堆場,開展拉網式全面排查,對其中部分揚塵防治汙染措施不健全的單位,責令立即進行整改。
截至2020年12月15日,四平市有效監測天數350天,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93天,優良天數比例為83.71%,與去年基本持平;重汙染天數2天,同比減少3天。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減少1微克每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為6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減少8微克每立方米。符合省政府考核要求,有望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品質持續穩定向好。
讓地更綠——
加強植樹造林 修復生態環境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四平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造林綠化作為實施「生態育市」戰略的重要抓手。
2018年6月,四平市制定下發了《四平市三年(2018—2020)造林綠化實施方案》,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真抓實幹、加壓奮進,堅決打贏「三年造林綠化」攻堅戰。方案將全市造林任務繪製到一張「魚刺圖」上,具體到縣區、鄉鎮、村屯、林場,以及每條道路、每個河流、每塊農田,實現了一張圖紙掌握全局。
從方案印發到全面實施,綠色四平「藍圖」正在一點點實現。
高效率完成建成區造林綠化工作。2018年10月至今,通過政府公開招標及企業、學校、社會資本共同努力,栽植喬木20.3萬株,累計完成投資7800萬元。
高要求完成重點防護林網建設。全市完成三北五期造林工程8.7萬畝,完成農田防護林網建設6.2萬畝,形成了完備的防護林體系。
高速度完成坑口造林復綠工作。全市有坑口119處,現已完成坑口復綠面積2846畝。
高水準完成水庫周邊及河道水源涵養林建設。2019年,在山門水庫和下三臺水庫等周邊,已經栽種完成1100畝。在此基礎上,2020年在7個河湖岸邊,栽植3釐米以上柳樹1300畝,實現水庫河道周邊水源涵養林全覆蓋。
高規格完成外環路造林綠化質量提升。外環路植樹6.3萬株,實現了外環路防護林全封閉,建成林蔭隧道護路林。
三分造,七分管。四平堅持栽管並重的原則,嚴把苗木關、栽植關、養護關。落實地塊,劃定邊界。苗木採取集中採購,栽植單位參與苗木選定、監督、栽植。在管護上,採取管護費用與樹木存活率、保存率掛鈎的辦法,做到造林、管護「兩同步」,確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綠一片,堅決避免「植樹不見樹、造林不成林」的現象發生。同時,認真組織開展專項治理活動,嚴厲打擊毀林、砍伐、破壞林業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共查處林業案件270餘起。
目前,全市完成造林綠化156.3萬畝,三北防護林建設、「四邊」植樹等造林綠化取得了顯著成效,造林數量質量均創歷史新高,先後榮獲「吉林省森林城市」「全國造林綠化模範單位」稱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四平市造林綠化工作的典型,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的雙遼市,更加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近年來,雙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帶來的生態效益,以打造「五大工程」為抓手,加快綠美雙遼建設進程。2015年以來,完成各項工程造林共23.68萬畝,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73萬畝。
「五大工程」同步展開——
綠美村屯工程。新建、改建、擴建綠美村屯518個,其中綠美建檔立卡貧困村50個,栽植苗木175.4萬株1.98萬畝;
綠美道路工程。整合投資2354.35萬元,完成縣、鄉、村三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道路綠化13條186.46公裡,栽植苗木42.27萬株;
生態防護林工程。持續開展「全民共建、綠美雙遼」活動,以國有造林為主,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10.8萬畝,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2.2萬畝;
綠美河道工程。建設完成東遼河防浪林及河灘插柳56公裡、西遼河防浪林及河灘插柳67公裡、新開河(河灘)栽植柳樹25公裡、新開河(堤壩)栽植楊大苗13公裡;
綠美城區工程。新改擴建文化廣場2個、休閒公園3個,栽植苗木49.57萬株,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62%。
因為眾多人的不辭辛苦,才有了一棵棵樹的鮮活生長,終成林木成網、良田成方的美麗景象。如今的雙遼,數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數百公裡的護路、護岸林的整體格局,為百姓和莊稼建立起堅固的生態屏障,過去「風起沙滿天,十米不見人」的情景一去不復返了。
讓水更清——
加快工程建設 發揮治汙績效
水是生命之源,水淨河清、魚翔淺底,是生機勃發的標誌。
為打贏遼河流域汙染防治攻堅戰,四平市經過積極實踐和不斷探索,創建了「三三五八」遼河治汙模式,統籌實施。
「三三五八」,即「三步走」(點源治理、環境監管;點面結合、生態修復;河湖聯通、綠色發展)戰略,力爭起到「1+1+1」大於3的效果;「城市建設管理、百姓民生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五大體系」(城鄉汙水集中處理、城鄉垃圾處理、畜禽糞汙治理、生態系統修復、水循環綜合利用)建設;「八項機制」(組織保障、統籌推進、協同共治、聯防聯控、穩定運營、分析研判、社會共治、督察問責)保障。
河流治汙離不開工程建設。「十三五」期間,四平市建設遼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3大類共60個項目,2019年12月,根據實際進一步進行規劃調整,目前已完工53個,在建7個。
2020年4月,四平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目前基本完成了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要點初稿編制工作,並謀劃5類50個項目,總投資約59.1億元。初步確定「2條河恢復有水,2條河恢復有魚,3個水庫、1條河穩定達標」的總目標,力爭得到國家最大限度的資金支持,確保遼河水質持續改善。
為儘快發揮治汙績效,四平市緊抓有效施工期,確定階段性建設任務完成時間節點,掛圖作戰,確保年底前7個在建遼河項目按期完工,並推動已完工項目儘早健全手續、儘早驗收決算。
成立了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市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市遼河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帶隊巡河暗訪、現場辦公,分管領導及時研究部署、破解難題,確保遼河流域水汙染治理工作有序實施。同時,緊密結合各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精準施策。
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遼河流域的治理能力大幅度提升,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治理機制逐步形成。2019年,遼河流域各河流斷面水質改善幅度在全國名列前茅,生態環境部東北督察局、省生態環境廳給予充分肯定。2019年1季度至4季度,遼河流域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指數分別下降73.97%、68.17%、55.82%、52.18%,四平市連續4個季度水質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一,全域消除劣五類水體;二龍山、下三臺、山門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穩定達到國家三類標準。2020年1月至10月,除金寶屯斷面因受施工影響水質為五類外,東遼河四雙大橋、招蘇臺河六家子、條子河林家斷面水質均為四類,二龍山、下三臺、山門水庫3個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三類,均達到國家、省考核要求。
突出精細化管理和管家式服務,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對水汙染處理設施的監管和指導,確保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在全省率先推行水質分析研判制度,每月對全市52條河流57個斷面採樣監測、分析研判,採取精準管控措施,確保水質穩定改善;壓緊壓實基層河長責任,化冰期前完成了清河行動;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完成9個工業開發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8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全部完工,2條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完成3個地級、5個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和5個農村集中式、5個農村分散式水源保護區(或範圍)劃定工作;推動劣五類水體專項治理和水質提升工程建設,5類61個治理項目已完工59個,其餘2個年底前完工,2018年12月以來東遼河累計補水1.5億立方米;加大排汙口整治力度,在全省率先完成各類排汙口排查整治,目前,共排查582個,需要整治的178個排汙口已全部完成,並實行規範管理。(記者崔維利 楊率鑫)
(責編:馬俊華、謝龍)
【來源:吉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