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逃情入禪,妙蓮花說試推詳,卻滿是悽涼!
「拋卻無端恨轉長,慈雲稽首返生香。妙蓮花說試推祥。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篆煙殘燭並迴腸。」納蘭性德《浣溪沙·拋卻無端恨轉長》
對於不熟悉佛教和佛經的人,這首詞是有閱讀障礙的。至少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時,是對佛教和佛理,有相當的研究,而且用的非常微妙。
首先來解讀詞的本身。
「拋卻無端恨轉長」,這首詩的調子是不是起得特別熟悉?「錦瑟無端五十弦」,雖然李商隱的這首詩,被公認為是他晚年的人生感悟,但這中間又何曾不是對妻子生命的悲惋?瑟,上古的時候是五十根琴弦,你說得清楚是什麼道理嗎,但後來卻變成了二十五弦,李商隱這個「無端」,是有對命運無法溯源的蒼茫感。
那麼納蘭性德同樣深習李商隱的詩,同樣也遭遇人生最大的離失,對命運的詭異多變,更有一種切身的身心感受。在妻子離開一年後,雖然身兼皇家侍衛之職務,扈駕康熙,得以到名寺去感受寺廟的氛圍,但是內心的悲慟一直都存在的,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並沒有消散,仿佛是一個不能閉合的傷口,永恆在內心。
所以這裡的無端,不能理解單純的煩惱,而是指的對人生的種種困惑和悲哀。
我想擺脫這些困擾自己的痛苦,但是卻發現,內心的遺恨愁苦卻更加分明而綿長。
佛陀buddha
」慈雲稽首返生香。「這就是一些宗教術語了,「慈雲」是指佛心慈悲廣大,如同廣袤的雲彩,覆蓋著芸芸眾生。所以「慈雲」又是如來佛的代名詞,又是觀世音的代名詞。觀音也叫做「慈雲大士」。
那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在佛像面前深深跪拜,以求得妻子返魂。
但是熟悉佛教的人會發現這裡有一個悖論。佛教是重解脫和他生的,哪有什麼起死回生?而返生香是中國傳統神話,有道教色彩,在東方朔《海內十洲裡》,記載有一個聚窟洲上有返魂樹,砍樹熬汁,製成香丸,可以使死者復活而永生。
納蘭性德失去妻子有著巨大的人生失落和迷惘,明知道這世界不可能起死回生,但是他願望妻子有靈魂,並且能夠永恆。但是同樣佛教能夠有明確的指示嗎?
」妙蓮花說試推詳「。這裡的「妙蓮花」有兩個意思,《妙法蓮花經》是古老而流傳很廣的經文,民間認為多讀它,就可以願望達成,哪怕不知道它的含義。但是納蘭性德這麼聰明,肯定不止讀誦,要了解這其中的深意。但是就是因為他聰明,發現了這經書越研究,越迷惘。
《妙法蓮花經》,是釋迦牟尼晚年的說教,他說人人不分貧富貴賤都可以成佛。
但是納蘭性德的願望,是願意和妻子的靈魂永恆相守,能夠感知,他的願望如此強烈,卻發現佛教和佛經指引的是個人上升修行的路。他的願望並不能靠佛教達成。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這也是包含著佛教的術語,因為佛教最終的目的是立樂人間有情,人人成為沒有煩惱牽掛的佛。如果人人都成佛,我也成佛,妻子也成佛,看起來是快樂的,但是也就不可能有人間的面貌和感情,那麼這人間靈魂之間的思念將無處落腳呀!
這其實是更大的幻滅。佛經佛教拯救不了自己,也喚不回妻子,佛教雖然是靈魂和解脫的學問,納蘭性德要的是靈魂的存在和感應,要的是妻子的死而復生,這都達不到。
「篆煙殘燭並迴腸。「在納蘭性德的眼裡,連宗教也沒辦法解決思念和痛苦。只能在經書外看著嫋嫋升起的香菸,獨自品味或者忍受思念妻子的痛苦。
一個人如果太清醒,的確是件悲涼的事。如同如我們,求神拜佛,期待給自己和亡者以未來,所謂緣結三生,並不會太懂那些經書的奧妙。但是納蘭性德不一樣,他的聰慧和貴族身份不但可以使他了解經文,而且他還和高僧大德書信交往,探討佛教。智商上的事,也許很多學佛之人都不是他對手。但是他卻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就像一個很好的心理專家可以給別人治病,但是唯獨拯救不了自己。當然現代醫學上,抑鬱症是有藥物改善的。
納蘭性德已經進入了思維和情感的死胡同,你看他這首詞,句句說佛,甚至推理一環一環,無可辯駁。但實際主題並不是佛教的解脫,而是自己的傷心。
納蘭性德這首詞,通篇佛語,卻句句悲情。只是妻子死亡的巨大悲慟和傷情,不是冰冷的佛經和佛理可以化解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妻子死亡帶給他的創傷無處化解,他逃情入禪,卻發現處處悽涼。這種傷痛是需要時間和個人的樂觀慢慢癒合的。
但是命運也是這樣的奇怪,納蘭性德沉湎在妻子離開的悲傷裡,或在悲傷裡他能感覺她並未走遠,而命運也仿佛不給納蘭足夠的時間,他的生命停止在30歲。至少對於納蘭而言,到死,傷口並未癒合。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宗教的一些積極的意義。很多宗教的道理能夠提升人生的豁達。
就看你如何對待。
納蘭性德這首詞,悲傷無助,悽寂動人。可以看見他對妻子的深情以及失去妻子後心靈的絕望。拿什麼拯救你,納蘭。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