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談其魅力所在
——以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為例
西方音樂是人類音樂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因其國家、民族、地域不同,展現出與傳統音樂文化完全迥異的別樣音樂藝術風格,加上其自身的發展,使西方音樂文化在浩瀚的人類音樂海洋中獨樹一幟,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本文將以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西方音樂特點為例,並結合這一時期代表人物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來談整個西方音樂的魅力所在。
一提起西方音樂,人們很快會聯想起那個時期諸多有名的音樂家。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從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音樂時期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的近現代音樂時期。在這裡,我們不必展開去談每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特點、代表人物等,而是選取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為代表,以這一時期的某一代表人物的某一作品為例來說說西方音樂的魅力到底在哪。說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我們不得不先要了解一下它的音樂風格特點。
1、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風格特點
1.1、音樂富有歌唱性、抒情性: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時期,約從1820年前後算起(1821年韋伯的《自由射手》,1822年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至1920年前後結束。這個時期,音樂作品題材廣泛、內容深刻、手段豐富。浪漫主義初期,作曲家繼續使用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在諸如結構比例、旋律風格、展開手法等方面做了必要而適度的豐富和拓展,使古典的形式能更好地滿足並適應浪漫主義豐富、細膩而多變的情感內容。同時自由、舒展、寬闊起伏的歌唱性曲調進入了器樂曲領域,改變了古典主義器樂中往往以動機展開方式為基礎的器樂性旋律的面貌,旋律的重要地位在浪漫時期更加突出。特別是在舒伯特歌曲的影響下,大量器樂音樂的主題可以歌唱,眾多作曲家的歌曲曲調被用做器樂作品的主題。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19世紀浪漫風格的—個重要特點。
1.2、和聲更為豐富、複雜:在浪漫主義初期,舒曼、蕭邦等早期作曲家開拓和弦、和聲的使用範圍,加大作品的表現力。他們在功能和聲體系的框架中,多次使用半音化和聲,遠關係轉調、各種變音、不協和和弦、非功能或弱功能的和聲進行,用複雜節奏和配器等手段,將其充實、發展、豐富和完善,將功能和聲體系發展到了極限。使和聲範圍更寬,更強調豐富、不穩定的和弦。他們的音樂在音色、力度與音域的範圍上也比古典音樂範圍更廣,從而使音樂風格發生巨大變化,離古典主義越來越遠了。
1.3、追求個性化的音樂風格: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使該時期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具有深刻的矛盾性、自我性。
1.3.1、標題音樂新體裁的產生:浪漫主義音樂家十分注重追求音樂與文學藝術的結合,以音高、音色、音值、和聲等音樂要素,借用文學裡的意境來表達情感、人物、特定的故事情節。樂曲大都立有標題,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表現手法誇張、富於幻想性,有更大的自由性。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體現。如舒曼,他擅長於從文學作品中汲取自己作品的形象和主題,然後加以概括性地總結,從而獲得一個更具代表意義的標題。
1.3.2、作品具有很強的描繪性和民族特色:從曲調風格上看,具有質樸、單純的民歌氣質的因素在這一時期明顯增強。如使用民謠的曲調、民間舞曲、民間傳說,包括用富於異國情調的音樂素材進行創作。由於各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族源、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的不同,各民族音樂家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民族風格,賦予音樂以生活的氣質和新鮮的活力。
2、藝術歌曲的誕生
在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的音樂體裁,藝術歌曲就是其中之一。說到藝術歌曲首先會想到代表人物——舒伯特。一位使藝術歌曲達到完美地步的奧地利作曲家,因此人們才公認為他是「歌曲之王」。 他一生創作了 1000 多首藝術歌曲,流傳至今的仍有 600 多首。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之一,他在藝術歌曲領域中的大膽開拓與創新,為世人留下了大量藝術歌曲精品。他的歌曲旋律優美如歌、 織體簡單、 和聲簡潔、色彩豐富。 這些都將舒伯特的浪漫主義音樂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鱒魚》就是其藝術歌曲中的經典作品之一。《鱒魚》是一首寓意深刻、抨擊現實的作品。歌曲把當時的統治者比喻作「冷酷的漁夫」,攪渾清亮的河水,企圖讓小鱒魚上鉤;把善良的人們比喻為快樂的小鱒魚。說明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詐與邪惡所害。作者通過對鱒魚命運寄予的無限同情和惋惜,來表達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自由的嚮往。歌曲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條在河裡自由自在、歡快活潑遊玩的小鱒魚被狡詐、虛偽的漁夫釣上岸的故事。寄託了作者對單純的小鱒魚的無限同情和對虛偽、狡詐的漁夫的憤慨,通過活潑輕快的藝術形象歌頌了真、善、美。
3、《鱒魚》歌曲的旋律及結構特徵
《鱒魚》這首曲子把鱒魚的遊姿美態充分地表現出來,令人賞心悅目。曲中充滿著優美的旋律,令人備感親切,前奏與尾奏部分用輕快、活潑的旋律十分生動地描繪了潺潺流水以及鱒魚在河水裡遨遊的情景。完全展現出小鱒魚在水中無憂無慮、快活遊動的形象。《鱒魚》旋律即使衝突,線條也是柔和的。旋律的跳躍,弱起小節和八分音符的運用增添了音樂活潑的氣氛。歌曲《鱒魚》採用的是變化分節歌的形式,全曲有三個樂段:第一樂段敘述了鱒魚天真活潑地在水中嬉戲的情景。並行的第二樂段描寫了漁夫正在思考如何引魚上鉤。第三樂段描寫了漁夫想辦法將水面攪渾把小鱒魚釣上鉤。
4、《鱒魚》歌曲的和聲、調式特點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和聲與調式具有激情或細膩的表現力。他經常運用大小調、主調和上下三級調間轉換對置,不同調的音或和弦彼此混用,不協和和弦或變化音突然出現,通過這些造成音色的細膩變化,突出了詩句情緒的驟然變化,《鱒魚》就是如此。第一段和第二段是明朗的降 D 大調,描繪出鱒魚活潑、可愛的形態;在經過一個短短的、低沉急促的間奏後,進入到音樂的第三段,這段音樂的調式發生了變化,由大調式轉入小調式,變成降 b 小調,旋律和伴奏音型也緊張起來,情緒變得暗淡、壓抑,表現了不平靜的水面和作者憂心忡忡的心情,也表現了漁夫的冷漠與殘酷。
5、《鱒魚》歌曲的思想內涵
《鱒魚》的歌詞取材於詩人舒巴爾特的一首浪漫詩。舒巴爾特在此詩中把當時的統治者比作漁夫,攪渾清亮的河水,企圖讓小魚上鉤,把群眾比作小鱒魚,果然在渾水中上當受騙。表達出他對當時這種黑暗社會現狀的不滿與憤慨之情。這首歌曲吸收了奧地利民族民間的特點,側重於作者個人的感情表現,通過一個簡單明了的小故事,反映出了當時一個比較複雜的社會現象。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舒伯特雖然深深地看到了黑暗社會的種種不平,但是還不可能找到造成這種不平的社會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處,這正是《鱒魚》悲劇性之所在。欣賞這首歌曲,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封建時代的黑暗和當時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苦和矛盾。
西方音樂注重立體的音響效果,在音樂創作中,通過和聲的運用及多層樂曲並行的思維來構成音樂的框架,表現一種哲理,使得音樂有較豐富的邏輯性特徵。它利用音樂本體中的邏輯來貫穿組織音樂,使音樂內部充滿張力,表現的思想和刻畫的藝術形象都極為深刻,因此易於產生大型作品。這也正是西方音樂的魅力所在。
6、結語
每一時期的音樂都有它獨特的靈魂和魅力,這種魅力在音樂中完美的被體現出來。正如中國文化音樂中所賦予的靈魂和魅力一樣,西方音樂也同樣具有它獨特的魅力。總的來說,西方音樂體裁種類豐富多樣,最能反映人類精神世界,同時又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