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著」詩魔「和」詩王「的稱號,縱觀整個唐朝的詩人,如果要論名氣的話,那自然沒有幾個詩人能夠與之相比較,他不僅在當時就很出名,同時他的作品,也是最早流傳到國外,據說現在日本人就最愛白居易,還把他評為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白居易的詩作不一樣別的詩人,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典,以及使用一些生僻的字,比較容易理解。
唐詩裡面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用典太多,而且描寫的也太過於隱晦,這也使得後人往往會難以理解,可是白居易的作品並沒有這方面的障礙,他的詩朗朗上口,寫得極為直白,用詞也是很簡練,一首往往要寫好幾遍,還要拿去給一些不識字的老婦女聽,只要她們聽不懂,他就會改到他們聽懂為止,也正是這種寫作態度,也令白居易的詩作流傳很廣。
其實白居易大部分的詩作,那都是看似很簡練,有一些作品還是有著更為深刻的隱喻,譬如他的這首《暮江吟》,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這也是他眾多詩作中最唯美的一首詩,雖然通篇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但是通篇描繪的如詩如畫。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首詩如果僅僅從字面上來看,那就是一首很普通描寫風景的詩作,但是如果在再結合詩人當時的處境,以及歷史背景的話,我們會發現這首詩其實更多的還是在抒發一種內心的感傷之懷。畢竟對於詩人來說,他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處處遭受到打擊,在朝廷中也是被人排擠,所以詩人主動上書要求外放,等到了朝廷的允許之後,白居易為此寫下了這首詩。
唐朝很多的詩人都有著白居易這樣的經歷,儘管他們才華橫溢,可是有才華那麼如何?還是被沒有用武之地,一輩子也是被人排擠,始終是沒有那樣的一個舞臺,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華。白居易其實他還在科舉的路上就不怎麼順利,直到考了兩次之後,才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可是雖然如此,但他並沒有受到重用,一輩子也是鬱郁不得志。
白居易的這首《暮江吟》,通篇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而且這首詩的第一二句,便是描寫的很是抒情,也非常的傷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遠處的江面上,正好有一道殘陽,它斜斜地鋪在水面上,猶如一條彩帶一樣,使得那江水一併都變紅了,一半則還是原來的樣子。這兩句完全是在寫景,詩人並沒有任何的暗示,但讀來卻是同樣的有一種感傷之懷。
第三四句詩人同樣還是在寫景,但是很顯然描寫的更加的生動,也更加的悽美,」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最是可憐是那九月初三的夜,這個時間的夜色猶如珍珠,夜空中的一輪明月更是猶如一張彎彎的弓。最後這兩句詩人其實更多的還是在表達一種悲痛之感,畢竟對於白居易來說,他很清楚離開了長安去到外地,他將不可能會有任何的前途,可是詩人又不得不如此。
白居易的詩自有一種感傷情緒,雖然詩人一輩子痛苦不已,但是他依舊以一種從容的心態來面對,這也正是詩人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他的這首《暮江吟》,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獨特,也最為唯美的一首作品,通篇描繪的如詩如畫,讀來更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