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將於2019年5月21-25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年會主題為「新時代本土建築文化和技藝的融合與創新」。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心工作和全國建設工作會議部署,圍繞城市特色風貌塑造、美麗鄉村建設、綠色建築與建築工業化、建築教育與職業實踐、建築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推動新時代中國建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以豐碩的會議成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誠摯歡迎全國廣大建築科技工作者、建設者、管理者、高校師生、建築從業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加會議。現將相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時間、地點時間:2019年5月21-25日,21日代表報到,25日代表疏散。
地點:江蘇省蘇州市太湖國際會議中心(主會場)。
二、會議內容主要包括開幕式、主旨報告會、專題論壇、同期學術展覽、頒獎典禮、中國建築學會理事會會議等,詳見《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日程安排》
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日程安排
(5月21-25日)
主持人:仲繼壽
1.蘇州市人民政府領導致歡迎詞
2.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致開幕詞
3.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致詞——推動建築文化和建築品質提升的江蘇行動
(二)主旨報告會(22日)主持人:崔愷 孟建民 王建國
1.宋春華——對標高質量 服務新發展
2.程泰寧
——文化自覺引領建築創新
3.常 青——反思當下的鄉村建成遺產問題
4.莊惟敏——建築師的責任與挑戰
5.劉加平——建築方針與綠色建築
6.丁烈雲——數據驅動的智能服務建造
7.李國強——建築鋼結構的防火與抗火
8.章 明——向史而新
-城市更新的理念與實踐
9.張俊傑——引領需求 共生共贏
(三)專題論壇(22-24日)□ 大美·結構暨建築設計獎·結構專業獎獲獎項目交流 (22日下午)主持人:肖從真
1.吳國勤——平安金融中心結構設計
2.王立長——大連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結構設計
3.衛 文——昆明西山萬達廣場雙塔結構設計
4.張 崢——紹興金沙山水館超大跨度穹頂設計研究
5.任慶英——天津大學體育館結構設計研究
6.許曙東——大柱距冷鏈庫房預應力樓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
7.李洪求——哈爾濱萬達茂滑雪場結構設計關鍵技
8.韓紀升——結構實現建築夢想
-新疆大劇院結構設計實踐
9.陳才華——採用消能減震設計的超高層塔樓動力彈塑性分析與模型振動臺
試驗研究
□ 建築作為文化—中華建築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論壇(23日全天)主持人:陳薇 李曉峰
1.劉克成——織補策略
2.梅洪元——寒地建築文化的現代解讀
3.汪孝安——融入環境的建築理想
4.魏春雨——形而上之謎
5.倪 陽——關聯設計
6.趙元超——地域化建築的N種模式
7.胡 越——地域性的再認識
8.任力之——建築「義」與「意」
-淺談建築創作中的文化性構建
9.齊 欣——破繭成蝶
10.錢 方——轉化與創新
-建構設計的文化性思考
11.王幼芬——貼近日常
12.張 祺——建築之景、之情、之境
□ 大國大匠與現代傳承論壇(23日全天)主持人:張鳳梧 張春彥
1.崔 愷——文化傳承-讓建築回歸自然
2.王其亨——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理念和方法探賾
-世界記憶遺產樣式雷建築圖檔評介
3.王貴祥——重提唐宋建築比例話題與傳統建築創新嘗試
4.朱光亞——且說文化傳承
5.曹曉昕——工藝先行
6.孔宇航——借用、轉譯、生成
-關於建築教育的幾點思考
對話1:中國傳統建築設計方法、理念及其當代轉譯
崔愷、王其亨、王貴祥、朱光亞、馬炳堅、李興鋼、孔宇航、張寶貴、王迪、丁垚、張一
對話2: 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轉譯——創作與教學
李興鋼、董豫贛、童明、孔宇航、王迪、丁垚、關午軍
對話3: 中國傳統園林的價值傳承——技藝與文化
王其亨、薛林根、馬炳堅、顧凱、毛華松、崔山、趙曉峰、張亮、金石聲、榮華
□ 城市更新與發展賦能論壇(23日全天)主持人:莊葵 葉松青
1.時 匡——城市更新中的建築師
2.邱維煬——城市與人
3.陸軼辰——無平面、無場域、無邊界
4.朱翌友——城市「灰度」
-公共空間的增值
5.盛 開——「都市建築設計的文脈、傳承」-為新興城市設計:新的海天中心
6.邱文杰——竹風再起
-都市核心之再定位與再連接
7.郝 琳——都市場所創生的藝術與意義
8.包淵秋——城市更新視角下的完整街道塑造
9.江立敏——設計的價值:從存量到增值
-以上海平涼路項目為例探討城市中心區存量項目更新的技術策略
10.鄒 勳——城市更新中的歷史錨點
-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更新工程為例
11.王 浪——錨點與重構
-青島海爾雲谷城市更新
12.周 勇——城市雙修實踐中的算法邏輯
-以海口市城市更新三角池示範區項目為例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性能鋼結構體系研究與示範應用論壇(23日全天)主持人:崔佳
1.郝際平——鋼板剪力牆的抗震性能和震後修復研究
2.龔 超——鋼-混凝土組合扁梁受彎性能理論分析與試驗研究
3.郭蘭慧——短肢多腔組合剪力牆靜力與抗震性能研究
4.甘 丹——考慮樓板的交錯桁架鋼框架結構體系力學分析模型研究
5.王衛永——高強度鋼柱抗火性能研究
6.吳 波——內置鋼部件的鋼管混凝土柱耐火性能試驗與分析研究
7.楊 波——不同邊界條件下三維組合樓板結構體系連續倒塌行為試驗研究
8.孫飛飛——無屈曲波紋鋼板剪力牆抗震性能與設計理論
9.向新岸——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鋼結構設計研究
10.王 燕——梁柱過焊孔襯板對鋼框架節點斷裂性能試驗研究
11.葉堃暉——高性能鋼結構建築全壽命「三元一體化」指標體系研究
□ 建築行業人才需求與培養論壇(23日全天)主持人: 張伶伶 季翔
1.馬 瀧——設計機構需要什麼樣的畢業生
2.張 峰——設計單位對建築學及相關專業畢業生的素質需求
3.盧 峰——創新人才培養與建築學開放教學體系建設
4.朱向軍——高等職業教育「建築與規劃類」專業教學標準研究
5.曹亮功——專業教育評估與建設行業人才培養
-以建築學專業為例
6.蘇重威——打破建築的圍城
-人本建築的跨界實踐
7.劉玉龍——教育與實踐
-建築師的持續成長之路
8.劉志軍——建築師職業與職業建築師
9.趙永勃——建築師能力培養與建築教育初探
10.王震銘——青年建築師的成長之路
11.李 進——把握新時代發展機遇,踐行高技術人才戰略
12.許從寶——基於濱海地域條件的建築學專業教育
13.榮朝輝——失焦
□ 城市水岸再生論壇(23日上午)主持人:章明
1.朱劍豪——上海「一江一河」戰略規劃與實施策略
2.趙寶靜——水岸讓城市更美好
-上海「一江一河」的規劃建設
3.Michel Hoessler——上海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設計
4.孫一民——濱水廣州的再塑造
5.張 鬥——城市與江河的重逢
6.李 巖——水岸「內與外」
7.馮 凡——重慶嘉陵江水岸再生設計與實踐
□ 中國傳統園林的傳承與創新論壇(23日上午)主持人:李存東
1.李 雄——以古鑑今、傳承發展
2.朱育帆——設計與心態-傳承觀的圍城困境
3.史麗秀——風·物
4.王其亨——從「景」的概念說起
5.賀風春——國際語境下蘇州園林的傳承與發展
6.林廣思——探尋嶺南庭園的現代主義
7.蔡雅萍——金雞湖-景觀空間的改變與演變
8.韓炳越——遵史溯源·一脈相承
-北京大運河系列規劃工作思考
9.毛永青——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
□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田園設計(23日上午)主持人:郭海鞍
1.呂品晶——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鄉村改造實踐
2.王維仁——不只是地域主義:一種城鄉策略
3.謝英俊——居民能參與的「裝配式建築」
4.黃文亮——營造大氣田園為先導,積極推進有機村建的華北村落再生
5.王 竹——鄉建:經營與永居
6.劉國滄——從「嵩口模式」與「洛陽工作」談復層脈絡
7.孟凡浩——與日俱新 回歸自然
8.蘇 童——鄉土再造-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鄉建實踐及理論探索
□ 第二屆Active House主動式建築的本土化論壇(23日上午)主持人:馮金龍
1.賴 軍——限定與創造
2.李 錚——中衡設計集團研發中心的綠色健康實踐
3.方雲飛——建築設計的主動性思維
4.李亦農——追逐.捕捉—光的力量
5.陳榮鋒——突破邊界
-青島膠東機場T1航站樓規劃設計
6.郭成林——建築的「智商」
7.陳衛新——結合實際項目案例淺談綠色三星及健康三星建築的設計及技術運用
□ 城市的轉型: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升論壇(23日下午)主持人:崔愷
1.王 輝——「一棟廠房,一座宮殿」天津京杭大運河創想中心
2.薄宏濤——百年首鋼的鳳凰涅磐,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的營造歷程
3.何健翔——風景與遺址
4.章 明——疊合生長
-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在上海的四個更新實踐
5.葉 敏——廣州市竹絲崗社區「無界博物館計劃」
6.宿新寶——關照歷史與面對當代: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保護改造
7.張 傑——存量時代的城市更新與織補
□ 蘇州古城復興建築設計工作營成果匯報交流會(23日下午)□ 鄉村建設與裝配式住房論壇(23日下午)主持人:葉明
1.李兵弟——我國農村城鎮化的認識和路徑思考
2.張明祥——鄉村新民居的傳承與發展探索
3.宋 兵——中國鄉村建築的實踐與創新模式
4.秦 振——PC結構體系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
5.楊迪鋼——裝配式建築在國外鄉村的應用
6.張博為——鄉村裝配式建築全產業鏈發展的探索
7.孫維理——NALC體系在鄉村建築中的研發與實踐
8.倪 竣——裝配式木結構村鎮建築案例分享
□ 綠色建築設計論壇(23日下午)主持人:張彤
1.張伶伶——大空間建築綠色設計的腔體導控技術
2.劉叢紅——目標導向的綠色建築方案設計方法框架與案例研究
3.韓冬青——具有氣候適應機制的綠色公共建築設計新方法
4.景 泉——京津冀地區寒冷氣候適應型綠色公共建築設計
-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為例
5.袁 鑌——綠色建築的發展與創新
6.沈 迪——突出文脈特點的綠色建築評價探索
7.丁沃沃——傳統營建理念引領下的綠色建築設計方法的探索
8.崔海東——河湟建構、綠色示範
-西寧市民中心
9.孫詩萌——基於建築文化傳承的西部地域綠色建築研究進展
□ 建築師負責制與全過程諮詢的應對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柳澎
1.張 燕——能力與目標-建築師負責制設計管理模式下建築師執業水平的提高
2.汪 克——清華惟邦營造法
-一種過渡時期的中國建築師負責制
3.鄧曉梅——建築誠信生態圈
-支持建築師負責制和全過程工程諮詢的風險保障體系
4.奚 悅——基於設計總包管理模式下的設計進度管控
5.夏 冰——全過程工程諮詢的發展策略思考
□ 本土文化語境下的園區創新與重構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李釗
1.周 愷——(題目待定)
2.劉曉光——產業園區設計啟示錄
3.薛 峰——文化·環境與共生
4.董霄龍——高技術產業園區空間形態析微
5.HEUNG SOON LIM——韓國科技園區和新城市規劃設計的介紹及新概念
6.李 寧——產業園設計的文化自覺
□ 後工業化中的室內設計(24日上午)主持人:季春華
1.周燕珉——裝配式廚衛空間的現狀問題及國外經驗借鑑
2.王煒民——建築與室內裝配式裝修的設計與策展
3.王平山——裝配式全裝修部品部件與技術應用調查
4.郭曉陽——地鐵公共空間的有機更新
5.李 樺——住宅內裝工業化設計方法與應用技術
6.陸少波——日本木結構建築的室內外一體化方法
-從傳統文化審美到當代技術工業化
7.曹 陽——公共建築空間室內裝配化設計的探索與研究
□ 現代鋼結構建築設計與建造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吳學松
1.陳曉明——建築鋼結構數位化建造集成技術研究
2.秦 凱——北京大興機場鋼結構設計關鍵技術及施工實現
3.楊曉毅——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鋼結構安裝技術
4.尹衛澤——鋼結構建築結構體系及工程應用
5.趙伯友——設計在鋼結構焊接質量控制中的地位與作用
□ 計算性設計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孫澄
1.Shinsuke Kato(加藤信介)——Review of Airflow and Transport Analysis in Building using CFD and Network Model
2.Rudi STOUFFS——Rule-based Computational Design
3.孫 澄——面向人工智慧的建築計算性設計探索
4.徐衛國——列印建築未來
5.李 飈——讓算法從設計走進現實
6.楊 滔——多尺度的數位化空間設計
7.邱信賢——新媒體設計與建築構思
□ 寒地建築論壇:根植於寒冷地區城市建築的「同生共進•和而不同」(24日上午)主持人:陳劍飛
1.梅洪元——繁而至簡、協同共生
-冬季城市建築創作思辨
2.劉玉龍——語境的多義性
3.宋曄皓——寒冷地區的可持續設計實踐
4.張鵬舉——適者生成
5.王中軍——南極科考站建築設計介紹
6.崔 巖——市井肌理的嵌入與營造
□ 建築光伏一體化(BIPV)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羅多
1.胡潤青——BIPV政策演變、發展與前景
2.羅 多——建築光伏系統標準與標準化研究
3.施正榮——光伏和建築一體化的新探索
4.張文健——對BIPV實施過程的幾點認識
5.殷新建——高性能薄膜太陽能技術、產業化及光伏一體化應用
6.金 浩——晶體矽組件外觀與效能結合的建築光伏解決方案
7.劉 謙——設計是BIPV發展的引擎
8.梅曉東——光伏建築一體化關鍵技術探討
9.吳 奔——碲化鎘薄膜太陽能助力綠色建築
10.陳鵬飛——BIPV助力中國工業廠房綠色發展
11.夏愛民——平價時代的光伏建築一體化商業模式
□ 新時代醫療建築的理性和多樣性表達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許海濤
1.黃錫璆——探索醫院建築綠色發展之路
2.魯 超——「理想王國」與療愈環境思辯
3.格 倫——醫療建築的基因論
4.周 穎——BIM技術在醫療建築策劃中的應用
5.張遠平——經緯織築--醫療建築師的自在思考和理性控制
6.荀 巍——醫療建築後評估的研究與實踐
□ 建築照明與智能防雷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王曄 湯威
1.姚夢明——上海外灘景觀照明提升改造
2.何金良——建築物雷擊現象及雷擊過程模擬
3.繆海琳——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室內外照明設計策略
4.陳華暉——超高層建築玻璃幕牆綜合雷電防護技術探討
5.熊 江——智慧建築防雷技術的探討及實現
6.孫成群——論建築與電氣的相輔相成
□ 文物建築安全防控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邱倉虎
1. 國家文物局安全督查司——文物建築安全防控綜述
2.肖澤南——行業標準《文物建築防火設計規程》編制過程中主要技術問題探討
3.丁宏軍——文物建築電氣防火現狀及發展分析
4.張 昊——文物建築消防安全評估與消防體系規劃實踐
5.李宏文——文物消防中火災報警設施選型研究
6.曹 標——智慧消防在文物建築中的應用
□ 「跨域·跨界」女建築師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劉恩芳
1.丁沃沃——錯視與設計
2.蔡 爽——精品酒店情景空間流線設計的探索
3.朱 玲——建立建築與環境共生的頂級群落
4.閔而尼——孩子是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
5.徐智螢——不止是設計
6.謝 芳——看不見的天際線
7.張 瑩——中華國樂中心建築設計隨想
□ 業主總師論壇(24日上午)主持人:史亞雷
1.萬友吉——都市娛樂目的地
-歡樂海岸產品線開發策略研究
2.竇 志——從建築設計一體化談甲乙方關係
3.郭宏光——科技升級綠色生活
4.閔盛勇——甲方視角下商業地產開發中甲乙方設計師協作模式初探
-以購物中心為例
5.高羚耀——白銀時代產品標準化的模式和邏輯
□ 從策劃到運營的全過程美麗鄉村建設(24日下午)主持人:彭銳
1.張 彤——大倉營造:基於歷史敘事和鄉土建構的鄉村復興實踐
2.郭海鞍——從一座房到一個村的漸進改變
3.梅 靜——從聽松書院到聽松社區
-我的鄉土耕耘記
4.周 凌——地域文化與鄉村空間重建
5.沈 鉞——以設計之名介入美麗鄉村
6.溫 婷——鄉村文旅融合創新發展項目
□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設計理念分享沙龍(24日下午)主持人:章明
劉家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 蒯祥紀念園學術沙龍(24日下午)主持人:王軍
對話:薛林根 王其亨
□ 綠色建築與BIVP學術考察(24日下午)(四)同期活動□ 同期學術展覽(21日-25日)
□ 會員之夜暨頒獎典禮(22日18:30-21:00)
□ 中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四次理事會會議(21日19:30-21:00)
□ 全國(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工作會議(21日15:30-17:30)
□ 中國建築學會二級組織工作會議(23日19:00-21:00)
□ 《建築學報》編委會工作會議(23日17:30-19:30)
□ 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23日18:00-20:00)
□ 高層建築人居環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工作會(22日17:00-18:00)
□ 建築師畫廊品鑑會(23日13:00-13:30)
□ 建築模型博物館發布沙龍(23日18:00-19:30)
□ BIPV沙龍(23日20:00-21:30)
□ 小城鎮分會換屆會議(23日20:30-22:00)
□ 建築文化學術委員會(籌)工作會議(22日14:30-16:30)
□ 室內設計分會理事工作會議(24日14:30-17:00)
三、組織機構主辦單位:
蘇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建築學會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承辦單位: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四、參會報名(一)報名方式:會議採取網上在線報名方式,中國建築學會負責受理代表報名工作。
pc端:http://2019.chinaasc.org/exhpro/site/index?fair_id=335手機端:http://2019m.chinaasc.org/fair-detial.html?id=335(二)報名時間:網上報名截止時間為2019年5月17日17:00。根據協議酒店的要求,2019年5月8日之後報名的參會代表,不能保證入住大會預訂的5家協議酒店(附件1)。
(三)會議費用及發票事宜:
1.參會代表需交會議註冊費。
2.費用標準:個人會員1800元/人,非會員2000元/人,學生1000元/人,團體會員單位5人以上集體報名1600元/人。
3.繳費方式:按網上註冊要求完成費用支付。現場繳費不支持現金和刷卡支付方式。網上註冊系統關閉後,已繳納的會議註冊費不予退回。
4.發票事宜:請參會代表準確填寫發票信息,並在會議現場領取發票。
(四)入會申請:非會員入會請登錄學會網站
www.chinaasc.org在線申請。
(五)本次會議記入註冊人員繼續教育選修課20學時。
五、住宿安排(一)大會預訂毗鄰蘇州市太湖國際會議中心(主會場)的5家酒店(附件1),供參會代表入住選擇,請參會代表自行聯繫預訂,城際交通與住宿費用自理。指定酒店與主會場之間有擺渡車負責接送與會代表。
(二)特邀嘉賓和會議工作人員入住蘇州市太湖國際會議中心。
六、會議報到參會代表報到時間為2019年5月21日,大會在太湖國際會議中心和指定的5家酒店均設報到處。
七、聯繫方式中國建築學會2019學術年會會務組
會議註冊:張和平 電話:010-88082231,
電郵:zhanghp@chinaasc.org
學術諮詢:夏 楠 電話:010-88082243,
電郵:xianan@chinaasc.org
財務諮詢:蔣建琴 電話:010-88082232,
電郵:jiangjq@chinaasc.org
附件:
1.
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酒店協議價明細中國建築學會
201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