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出來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一首《小河淌水》
總能在人心底掀起層層漣漪
如耳邊軟語、似心底秘密
道不盡悠悠思緒
「山裡的夜晚萬籟俱寂,銀色的月光下,只有山下的小河發出潺潺流水聲。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柔婉的歌聲中,飄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這首由雲南老一輩革命家尹宜公先生整理改編的雲南民歌,以輕鬆、優美、抒情、浪漫為特點,自1947年誕生以來,經眾多歌唱家演唱,以其深邃的藝術魅力,超越了民俗的界限,贏得了世界的喜愛,被譽為「東方小夜曲」。
七十多年過去,月亮依然在天上走,小河依然清悠悠。而大理,則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蒼洱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七十載砥礪奮進,白州大理初心不改
七十載艱苦奮鬥,蒼洱大地春華秋實
70年來,大理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發展,從封閉落後走向開放進步。
70年來,大理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從「千萬元」提高到「千億元的「大理效率」。
70年來,大理實現了從「缺衣少食」到「總體小康」,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大理三月好風光
蝴蝶泉邊好梳妝
蝴蝶飛來採花蜜
阿妹梳頭為哪樁
……
1959年,一部講述白族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彩色電影片《五朵金花》在大理拍攝,隨著影片熱播,大理蜚聲海內外。
歲月流金,「五朵金花」早已成為大理各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象徵。
大理既是白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除了白族,還有彝、回等12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佔了總人口的一半。
在大理,所有的工作都是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所有的崗位都是民族團結進步崗位,民族團結進步理念已融入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體現在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之中。
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今天的大理,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良的生態環境,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成為一塊寶貴的人類棲息地,成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美好家園。
背倚蒼山
面朝洱海
聽著歌曲《去大理》
是不是對生活不太滿意
很久沒有笑過又不知為何
既然不快樂又不喜歡這裡
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
2014年,單曲《去大理》發布,一經推出便獲得網友們一致好評。
告別城市燦爛的霓虹和擁堵的高架橋,去大理吹一吹洱海邊醉人的清風,等待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去大理》用簡單的曲調、自然的歌詞勾勒出了詩和遠方,使得大理迅速成為都市白領無比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蒼山不墨千秋畫
洱海無弦萬古琴
大理
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
這裡的「風花雪月」
配得上你心中的詩和遠方
這裡的便利交通
足以讓你「說走就走」
這裡的乾淨院落
恰好安放你內心深處的鄉愁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畫棟,院落乾淨整潔,植物生機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總書記十分高興,他說:「這裡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近年來,大理始終堅持以「鄉愁大理」為主線,牢固樹立「文化強州」「旅遊興州」發展戰略,著力打好文化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成效顯著,有力地引領並推動了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洱海」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旅遊業飛速發展,洱海流域汙染負荷快速增加。洱海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出現了藍藻大面積聚集和暴發。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考察大理,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的重要指示。
為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州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開展村鎮「兩汙」治理、流域「兩違」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減量等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
取得的成績:
在國家生態環境部關於2018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的通報中,洱海全年水質為優。
「大理州全面打響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的水汙染防治攻堅戰」被國務院第五次大督察作為典型經驗受到通報表揚。
戀上一首歌
開啟一段旅程
一首《小河淌水》
讓人對大理如痴如醉
一首《蝴蝶泉邊》
將大理鐫刻人心
一首《去大理》
唱出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
如果你也被音樂打動
不如
讓我們一路向西
在大理,遇見幸福
雲報客戶端出品策劃:謝煒統籌:張海燕 陳創業責編:李喜翠美編:張俊輝 李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