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斌
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投入要素的高水平、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的高質量、產業發展的高效益、產業事業的有效協調和發展的良好外部性等問題。
現今,我國出版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出版機構應加強系統謀劃,系統破解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通過轉變發展模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制定發展戰略,以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為根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激發主體活力,樹立產業新高峰。
在高質量發展中,出版業應既要質量更要發展。當下,出版機構面臨巨大的困難與挑戰,行業增長放緩、產能過剩、發展滯後,原有的管理、策略不再適用。各出版機構應立足時代、回應新需求,調整思維方式、思想理念與戰略策略,在內容開發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著力實現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新目標。
解決高質量發展關鍵問題
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意識形態工作框架下謀劃:堅持正確導向,加強主題出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踐行國家文化戰略,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堅守品質意識,重視原創,多出精品,引領社會;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升級,加大對優質內容的投資力度,力爭在商業模式創新、運營體系搭建上形成核心能力,加快業務轉型,應對發展新挑戰,以優質內容為核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激發傳統出版業更大的潛力和更大的價值空間。
出版機構應從政治高度、思想高度提升作品立意,追求作品的原創性、專業性、藝術性、可讀性,起到引領社會的積極作用;重點扶持學術出版,積極組織學術界和各界專業人士的力量,匯集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從多維度提升作品的內容質量和出版價值,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應注重以下幾點舉措:一是要善於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注重戰略布局+關鍵落子;二是加快推進資源配置改革,以利於質量、效率的改進和調動積極性;三是聚焦重點問題,加強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痛點,激發整體效應;四是同區域戰略相結合,開放新高地;五是要加強改革的前瞻性研究,積極應對不確定性,增強本領,開拓創新,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
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穩定供應鏈,培育新功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規、穩妥慎重的把握各項工作的時效性,以新發展格局作為謀劃下一步出版工作的大坐標;勇於擔當、敢於創新,以問題導向深度研究,以改革破解難題,堅決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目前,業界對出版業高質量發展還存有一定的認識誤區,沒有從發展的角度深刻理解;沒有從思想的高度理解和辯證看;沒有從產業協調發展的角度謀劃;沒有從一盤棋的高度認識和貫徹發展戰略;沒有科技支撐,創新不足;敢於勝利的信心不足。這些誤區致使現今出版業存在庫存大、銷售乏力、原創內容不足、精品力作少、效益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要想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價值融合與文化資本輸出開放戰略,以資本與文化自覺為推動力進一步落實融合發展,解決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等問題。
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投入要素的高水平、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的高質量、產業發展的高效益、產業事業的有效協調和發展的良好外部性等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激活發展動力、提高發展效益,培育一批有實力的市場主體。
目前,對出版業而言,其核心價值地位、社會基礎依然堅實;政策引導、社會發展環境非常重要;總體產業效率、增長性不高,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拓展技術,僅改變供給和產業市場規模,沒有開啟下一步循環,形成新的產業經濟;產業生態不夠完善,產業的內容不豐富,創新力不足;版權制度、定價制度依然有效;高投入內容和低成本複製的模式依然有生命力。這就要求出版行業應重新定義生產關係、重塑供應側與需求側的關係,形成全生態鏈的生態共同體,努力謀劃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要素、新引擎、新業態、新戰略、新模式。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理念
出版業從追求高速到追求高質量不能只靠政策,也要靠投入與研發,注重內容、技術應用的創新。在數據變成要素過程中,運營體系、使用工具,以及市場能力等諸多方面都需要有一個大的投入與體系,這些都不是政策能解決的。因此,我們應以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為契機,打造一個新的業態,開拓一個新的場域,在傳統的市場領域不斷拓展。通過內容主導模式、平臺主導模式、用戶主導模式等創新驅動路徑,解決庫存、效率、內容等方面的創新驅動需求,完成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分布式、垂直化、差異化的產業格局。
在出版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政策導向使產業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速度:一是大量政策措施引導產業的發展;二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制度性創新安排;三是新發展理念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四是隨意性向專業型轉化,市場逐漸分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局面;五是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出版業在這樣一個大的方向下,將會產生巨大的改變,新理念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序的流動、提高配置效率將進一步激發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當今的網際網路企業發展,是通過技術的自然生長、不斷進化迭代,進而形成它的商業模式、產品及服務,只有技術的指數倍增和用戶的指數倍增,才可能出現規模效益的遞增。
事實上,創新是網際網路企業的生存之本,也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創新或創造的本質就是將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服務、不同的技術、不同的組織等進行重新組合。因此,出版業要創新發展理念就應該重新認識和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和角度,把握產業新陳代謝,在框架上把技術創新而非市場作為產業發展主線;認清發展的本質是開放演化;關注產業拓展新的資源,用生態視角去提高產業增長上限;關注新經濟模式,努力將讀者變成用戶。
我們講新理念,一定要立足於我國的競爭力、創新力和創造力。在構建中國優秀文化知識體系的過程中,發揮出版的力量,賦予創新原動力,是出版業新的使命與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應更多建立對基礎科學的研究,以及對出版、傳播的推動、投入和對人才的培養,同時構建現代的學術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和敘述體系。
建立現代出版的新場域
新現象與新技術構成一個良性循環——新場域。新場域在反映它們創造世界的力量的同時,也反映著它的局限。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因此,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探索將人工智慧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二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三要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加強網絡內容建設,使全媒體傳播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四要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規範數據資源利用,防範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數據將會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新挑戰、新機遇。對出版業來說,首先,得有數據;其次,這個數據得是活數據;再次,數據能被交易,使它在整個生產環境中能夠流通起來。出版業在數位化發展的過程中,先要解決好內容資產數據、數位化問題和數字資產化的問題,把用戶變成資產,在經營和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具有更多的數位化能力和體系構建。
此外,高質量發展可採用「黨建+創新出版體系+產業數位化+平臺經濟+產業投資」的模式,執行品質出版戰略。
同時,培養萬名優秀出版人,建立「萬人出版人」戰略;建立從內容、渠道、服務到運營的數字出版或數位化出版模式,達成數字戰略;通過文化資本輸出、融合發展,建立新的影響力標準,推行國際化戰略;構建新產業體系,形成新物種,實施平臺戰略。
出版產業的最終高質量發展應該走向規模收益遞增的道路,通過不斷更新、融合、拓展形成新知;把對知識和智慧的依賴變成社會的一個契約;把社會基礎共識提高為未來的圖景和路徑,利用網絡的力量融入更多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