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一本鋼筆字帖,鄧散木先生與白蕉先生合著的《鋼筆字範》可以說是很多硬筆書法愛好者念念不忘的珍品。這本字帖誕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可以說是當時書壇的一大盛事。
然而現在的人若是參照這本字帖練字,就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字範開篇,就提到G筆尖與波羅筆,常常令初學者一頭霧水。甚至連一些浸淫書法很長時間的人,可能也不知道這兩種筆尖到底是何物。
那這兩種筆尖到底是什麼情況?可以用哪些筆代替?本文帶你走進鋼筆的世界。
①鄧散木其人
鄧先生的名氣,大多來自於在治印上的成就。藝壇上有「北齊南鄧」的說法,北有齊白石,南有鄧散木。在《鋼筆字範》出版之前的二十年間,鄧散木先生曾在江南一帶,連續開了十二次展覽,成就之大,令人稱奇。但稍微了解鄧先生的,便知道先生的成就主要來源於勤奮,幾十年如一日,黎明起床,對著池塘刻印,直到日出才進餐。
鄧散木先生的行草,集中了二王、張旭、懷素的長處,有因為篆刻而了解鐘鼎磚瓦,書法大氣雄奇而靈活婉轉。
②白蕉其人
白蕉先生的名氣,可能並不怎麼大。然而他的篆刻、書法都很精妙,被沙孟海先生稱讚「三百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白蕉先生也畫蘭草,而蘭草中透露出的草書之法與楷書之意,令人深知只有才情學養俱佳,才能在書畫一道登堂入室。
白蕉先生書法的發展,經歷了真書到行書再到草書的階段。一般認為,到1961年,白蕉的書法才達到巔峰。但從四十年代末期的作品來看,也是相當見功底的。
③蘸水筆的使用
在鄧散木與白蕉合作《鋼筆字範》之時,現代意義上的鋼筆遠遠沒有普及。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一拔出筆蓋,墨水就四處飛濺的鋼筆。橡膠吸水系統還沒有那麼完善,因此大多數人用的蘸水筆。但蘸水筆又分為幾種,一種是進口鋼材所制的薄筆尖,一種是中國匠人自製的蘸水筆,銅頭筆尖是一個較厚的銅條開縫,末端再卷在木桿上;還有一種竹竿削制,選取手指粗細的竹竿,劈成毛細縫,再用小刀削筆尖,最後打磨。
龐中華童年便做過竹製蘸水筆,從此與硬筆結下不解之緣。
與銅頭筆相比,進口所用的薄筆尖自然更加彈、軟,在書寫時的效果更好,然而相應的,其價格也比較昂貴。這種蘸水筆的握筆方式也相當奇異,在《鋼筆字範》中,筆桿在虎口的位置,筆桿與紙面形成的夾角很小。這樣當然可以讓鋼筆尖發生更大的形變,從而產生粗細變化更加豐富的筆畫。
④鋼筆筆尖:G筆尖和波羅尖
在《鋼筆字範》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書小行書用普通G字筆尖即可,寸楷及方寸行草書則以波羅筆最宜,以其蓄墨較多也。這句話在我們不曾了解《鋼筆字範》的用筆之前很容易令人迷惑,然而一旦知道用的是蘸水筆,這個問題就並不難。
G筆尖如今仍有售賣,是蘸水筆的一種筆尖型號,而波羅筆,蓄墨較多可能是因為筆尖上加了一片鐵片的緣故。
鋼筆與紙面形成的夾角很大的時候,再用力都很難令鋼筆筆尖發生變形。當鋼筆幾乎與紙面平行的時候,使筆尖發生形變需要的力量就相對較小。因此,蘸水筆可能更容易寫出粗細變化明顯的筆畫。
⑤談鋼筆的意義
一些人認為,鋼筆不是為了鋼筆書法設計的,所以不用談鋼筆的問題。這一點是很沒道理的。最早的鋼筆,出現的時間比毛筆更早,構造上也與蘸水筆幾乎無異。我們是先有工具,還是先有工具的用法?答案顯而易見,有了工具,才有用法,再用「工具的用法」來改進工具。有人喜歡剪掉毛筆尖作禿書,王羲之用雞距筆用鼠毫筆,中國軟筆書法的發展,絕對與筆的軟硬各異有關。甚至各個朝代筆的相對硬度都可以用來鑑定書畫,比如王獻之《中秋帖》用筆較肥,是宋朝軟心筆的特徵,而晉朝用的是硬心筆,故此成為《中秋帖》是米芾所臨的一大佐證。
故此,先有硬筆,再有硬筆的筆法,再用硬筆筆法來改進硬筆,是再正常不過的。目前就筆者的經驗而言,一般書寫用普通鋼筆足以,專業創作可用金筆,也可用美工筆。小楷或行書可用金筆,粗細變化容易掌握,也可用美工筆,筆身與紙面夾角大一些即可;行楷行草用美工筆,不但更加省力,筆畫的表現力也非常強。
筆墨精良,人生一樂。現代金屬加工工藝的進步,讓鋼筆有了更好的性能,低廉的價格也讓我們有了更多選擇,何嘗不是書法愛好者的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