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71周年之際,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執導、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今晚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進行了世界首演。
據介紹,話劇《孔子》從2017年開始策劃,歷時三年嘔心創作,五易其稿,是一次藝術的遠徵。該劇以春秋末期社會為時代背景,從春秋氣象的展現,話劇戲劇性、矛盾衝突的探索,語言藝術的呈現等各方面,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排演,還多次去曲阜採風學習,汲取創作靈感,最終將這位至聖先師的光輝形象詩意地立上舞臺。
導演張繼鋼介紹,《孔子》突破傳統話劇的表現方式,大膽運用「構成」的戲劇樣態謀篇布局,凝練出「君子」「進退」「為政」「去國」「見南子」「困境」「渡河」和「彼岸」八場意象,融合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以超現實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種特有的春秋氣象,展示出思辨美、惆悵美、宏闊美、空靈美,舞臺呈現令人耳目一新。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趙燕喜評價認為,《孔子》的不同凡響源於創作團隊的大力創新創作手法。
創新創作手法。趙燕喜認為,張繼鋼導演採用了一種「構成」創作手法,即把表面看似毫不相干的「材料」嫁接在一起,從整體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映照的戲劇象徵。如《渡河》一幕中寫白髮蒼蒼的孔子與一眾弟子欲渡過黃河,情節展開卻是孔子與陽貨的隔岸喊話,孔子與老子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孔子聽聞弟子、家人去世後的恍惚與無助場景,以此象徵表現孔子屢屢經受沉重打擊、崇高理想一次次破滅後孤獨、痛苦的內心。
創新話劇戲劇樣態。針對《孔子》的戲劇樣態,趙燕喜評價到,《孔子》融合了戲曲、舞蹈、音樂、詩歌、舞蹈、繪畫、雕塑、合唱乃至管弦樂等多種藝術語言,打造新時代的複合型話劇,單一的話劇戲劇樣態被打破。如以獨舞的形式展現司馬遷斟酌落筆書寫孔子誅殺少正卯時的糾結和內心鬥爭。
創新人物戲劇衝突形式。趙燕喜認為《孔子》的另一大藝術創新在於對人物戲劇衝突形式的創新。她認為,《孔子》選用孔子同時代持續一生的衝突作為矛盾焦點,孔子的所思所為與同時代以及後人對孔子的不同理解構成矛盾張力,打破了傳統的人物自身的內部衝突、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外部衝突形式。
創新人物塑造形式。趙燕喜認為張繼鋼導演在《孔子》中,使用超現實和超驗性來塑造人物。劇中除孔子外,引入了行走在各朝各代的人流,包括孔子同時代的陽貨、賴三,為孔子立傳的司馬遷,也包括作為觀眾的你和我。這些人物或實或虛,可古今穿越,與孔子對話,也可旁觀點評。趙燕喜感嘆這與尋常的戲劇創作迥然不同,顯然是極為大膽的藝術創造!
創新舞臺美術設計。舞臺中央的大轉臺通過旋轉變化出不同的場景,多媒體影像汲取自然界最美的星空、晚霞、群山等景象,既是戲劇環境的呈現,又是戲劇人物心境的映照,情景融為一體,形成強烈的藝術審美效果,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審美體驗。(文/圖 海外網 張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