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描寫草木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2020-12-06 鑑詩賞詞

一、補巢銜罷落花泥,困頓東風倦翼低。

出自元·謝宗可《睡燕》。燕子銜著落滿花瓣的春泥補好了自己的暖巢,而睏倦得連東風也鼓不起它的翅膀,只得飛得很低的情景。雖是平常寫景,卻藉助擬人修辭法,將燕子人格化,使其有人的睏倦之感,從而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燕子銜泥補巢的辛苦之狀。

二、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出自唐·羅隱《蜂》。蜜蜂採花釀蜜全為他人。在表面指責蜜蜂只知辛苦而不知享受的同時,卻高度歌頌了蜜蜂無私高尚的品格。

三、蒼鷹斜望雉,白鷺下看魚。

出自北周·庾信《寒園即目》。此寫蒼鷹獵雉、白鷺捕魚的情景,但不說「獵」、「捕」二字,而說「望」、「看」,使蒼鷹、白鷺捕獲獵物的行為化殘忍而為溫情,讓人回味無窮。

四、草色連雲人去住,水紋如錵燕差池。

出自唐·杜牧《江上偶見絕句》。春日草色連天、人來人往、風生水起、燕飛參差的景象。

五、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此寫林靜、山幽的境界,但卻從蟬噪、鳥鳴的角度來寫,這是以喧囂反襯幽靜的烘託之法,以動表靜。

六、巢居覺風飄,穴處識陰雨。

出自晉·張華《情詩五首》之五。在林中築巢安居的鳥類能夠察覺風之將臨,在洞穴中安身的獸類則對降雨敏感。此言長期生活在特定環境中就有特定的感知能力。

七、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出自先秦《詩經·小雅·伐木》。幽谷,深谷。喬木,大樹。鳥兒本出幽靜谷,一飛高棲大樹巔。這雖是純粹的寫景之句,但是它所具有的意象,使它成為後代生動的隱喻,喻指人要有所進取,就要選擇環境。今日我們說別人搬家,常常以「喬遷」言之,即源於此句。

相關焦點

  • 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若耶溪」,今天叫平水江,在浙江紹興。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王籍在若耶溪中溯流而上時看到的風光。詩中寫道:我乘著一條小船駛向若耶溪上遊,溪水緩緩流動,小船暢行無阻。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出自於南朝梁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全文】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這樣美好的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 這位詩人僅傳世一首詩,就留下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比如張繼等人,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也僅有兩首詩傳世而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然而,那些都是在詩歌很興盛的朝代。事實上,在唐朝之前,詩歌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而且也有詩人僅靠一首詩在文學史上立足。比如寫出佳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人,王籍。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前幾壇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請教各位,類似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有哪些古詩詞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詞彙來營造傳神的意境?題主舉例的這兩句詩,使用了襯託的手法,襯託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也是反襯。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神清氣爽?其實它的下一句更直抵人心
    讀中學時,就聽過「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這句有禪意的詩句,而直到今天,我才讀到了這句詩的全篇。 原來,這首詩,叫《入若耶溪》,出自南朝的《昭明文選》,作者是王籍。若耶溪是什麼溪?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個人覺得,雖然「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膾炙人口,但下一句:「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更為打動人心。
  • 每日一首古詩詞: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這樣美好的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沒有什麼樣子的景色比這樣的場景更令人心曠神怡,對於一個歸隱山林的詩人來說,這樣的景色無不牽動著詩人的心情。
  • 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憶曾經的鄉村記憶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這是南朝梁詩人王籍的一首田園詩,他不但描寫了泛舟若耶溪所見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歸隱之情,由於詩人酷愛山水,才有「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佳句。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古人利用反襯的幾種方式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請教各位,類似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有哪些古詩詞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詞彙來營造傳神的意境?題主舉例的這兩句詩,使用了襯託的手法,襯託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也是反襯。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 今夕社行書,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 這樣美好的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視頻】 【靜態版】
  •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字飛花令來了
    清 · 袁枚《所見》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10、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 宋 · 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13、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田園勝地詩詞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2、入若耶溪【南朝梁】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殷勤竹林寺,更得幾回過!7、題沙溪驛 【明】劉基澗水灣灣繞郡城,老蟬嘶作車輪聲。西風吹客上馬去,夕照滿川紅葉明。
  • 廣西河池陳姓女孩起名陳逾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出處: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南北朝 · 王籍《入若耶溪》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詞中的蟬鳴,原來這麼美
    無蟬鳴,不夏天蟬,夏天最熱烈的歌者。伴隨著炎熱,它把盛夏頌唱得沸騰而歡樂。天氣越熱,蟬鳴越響。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唐】盧仝《新蟬》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唐】 杜牧《長興裡夏日寄南鄰避暑》 古語云:蟬始鳴,半夏生。
  • 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出自:《卜算子》 年代:宋 作者: 徐俯2、已是更闌人靜,粉郎恣意憐伊。出自:《失調名》 年代:宋 作者: 連靜女3、靜於諸境靜,高卻眾山高。出自:《早秋遊山寺》 年代:唐 作者: 李鹹用 4、耳邊要靜不得靜,心裡欲閒終未閒。
  • 蟬噪林逾靜
    這個小孩所讀的詩是初唐政治家、書法家虞世南的一首詩,名字叫《蟬》。從字面意思看,這首詩的前兩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秋日的蟬在梧桐樹上的高處吸吮著清晨的露水,叫聲從稀疏的樹枝間傳來。」作為已步入中年的我,由於少年時期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的農村還有農耕經濟的影子,所以一聽到這些詩句,腦海裡馬上就會出現詩中辭句所描繪的畫面。
  • 比王維唐詩更美!最美夏日意境,都在這首南北朝古詩10個字之
    古典詩詞當中,對於春天和秋天的描繪應該是最多的,相比較而言對於夏天的描寫似乎就少了很多。一方面,傷春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另外一方面,春天和秋天的景色不光是有景色之美,更容易讓詩人發散思維,產生更多更細膩的人生感悟。
  • 比王維唐詩更美!最美夏日意境,都在一首南北朝古詩10個字之中
    古典詩詞當中,對於春天和秋天的描繪應該是最多的,相比較而言對於夏天的描寫似乎就少了很多。一方面,傷春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另外一方面,春天和秋天的景色不光是有景色之美,更容易讓詩人發散思維,產生更多更細膩的人生感悟。
  • 居高聲自遠,詩中之蟬
    因為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所以從漢代以來,人們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他們喜歡把蟬掛在自己身上,死後則含在自己的口中,寄託著羽化的願望。當時的人認為蟬與玉一樣也有五德,頭上有冠帶,是文;含氣飲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處不巢居,是儉;應時守節而鳴,是信。所以文人們常常在蟬身上寄託一些特殊的情感。
  • 千古詩詞誤區,「一鳥不鳴山更幽」真如黃庭堅所言「點金成鐵」?
    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譯文: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我坐在茅屋簷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王安石的這首詩最後一句化用了六朝南梁詩人王籍《入若耶溪》詩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句。
  • 他僅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驚豔了古今,令人叫絕!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他們流傳至今的詩歌作品極少,甚至只有一兩首,但是就憑著這一兩首便能驚豔古今,讓他們名垂千古。譬如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傳下兩首詩《代答歸夢還》和《春江花月夜 》,其中《春江花月夜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這個名字就此也被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