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
原標題: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
一
上墳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二
蕩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三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四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五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六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七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八
戴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有闢邪功用,後世又有「紀年華」之遺俗,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清明節祭祀知多少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
各地也有所差異。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闢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四川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糰,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江西
江西省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江西省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江西省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掃墓又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起來get八大注意點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