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物以稀為貴」,這句話原出自,晉朝葛洪的《抱樸子·明本》:「然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越是稀少的東西就越是珍貴,越是隨處可見的東西越是廉價。從古至今都是不變的道理,尤其是在尤其如此。
在收藏界想要穩賺不虧需要有超乎常人的眼光,眼光好的能夠花個幾千幾萬元就買一件寶貝回家,沒錢的就算花幾十萬上百萬也只能買一件贗品。隨著科技的進步,文物販子造假的手段也是日新月異,在文物市場混雜著太多的贗品。
這些贗品高仿到什麼程度呢?在1994年,故宮博物院便花費了80萬購買了一批「北魏陶俑」,經過了多位專家的鑑定,又經過了碳-14的鑑定都沒有發現任何的異樣,直到市場上又出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專家們才意識到這批文物是造假的。
事實上不同的文物造假和鑑定的難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一般來說天然的寶石是最難造假的,自然的鬼斧神工儘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依舊望塵莫及。比如說上等的「豬肉石」便是一種很難造假的文物。
豬肉石是一般都屬沉積巖,是在地質運動過程中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因其外形長有「皮肉」、「肥肉」和「瘦肉」等多層次看上去像一開豬肉,因此也被成為「豬肉石」或「紅燒肉石」。
同樣是豬肉石也是分很多層次的,最上等的豬肉石要求純天然,不能有人工打磨的痕跡。另外就是要「像」,細節越多越好,肉質顏色要合理,視覺上的質感要鬆軟,肉層分布符合豬肉生理特點,甚至還要能看見毛孔的分布,這才是上等。
比如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便收藏有一個「東坡肉石」,被立為三大鎮館之寶之一。這塊肉石從質感上到紋理上都和一塊煮熟了的紅燒肉一模一樣,實在是太難得了。如今真品已經被保護性收藏,博物館看到的都只是1比1的高仿品。
在一檔鑑寶欄目中,一名男子也帶來了一個質地非常不錯的豬肉石,這名男子稱為了這塊「紅燒肉」自己把老家的房子都給賣了,好一番討價還價才以50萬的價格入手了這塊上品的紅燒肉石,今天來到節目現場就是想要請專家看看這50萬花的到底值不值。
現場觀眾一聽這名男子把家裡的房子都賣了換一塊石頭,全都來了興趣,想看專家如何作答。專家仔細研究了一陣後說:「50萬換這個你膽子也太大了」
專家說:上品肉石是很難得一見的,很多都是經過打磨或者經過人工的添加與雕琢,但是眼力好的還是能看出來的。你這塊肉石經過切割,但整體上還是純天然的。在肉質的排布上非常合理,紋理細節也有,屬於中上品的豬肉石了。專家還說,豬肉石很脆弱,如果沒有好的保護措施很容易損壞,建議捐給博物館。男子拒絕了,他說要自己留著當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