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1993年評出, 共評64人,其中陶瓷類17人。分布在七個省份。
江西:王恩懷、李 進、唐自強、王隆夫
廣東:曾 良、劉澤棉、廖洪標、梅文鼎
江蘇:汪寅仙、蔣 蓉、徐秀棠、呂堯臣
山東:陳貽謨、馮乃藻
湖南:鄧文科
遼寧:關寶琮
福建:許興泰
王恩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籍江西省豐城市長湖鄉,1935年12月出生於景德鎮。從小隨父親王步(青花大師、陶瓷美術家)學藝作畫,後又師從劉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術家)研習繪瓷技藝。1949年入省立陶瓷專科學校,學習陶瓷美術,1950年在家隨父王步學藝作畫,1954年就職於輕工部陶研所(現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1964年奉調景德鎮為民瓷廠,藝術家庫陶瓷名家、任廠美研所名譽所長。1979年被授予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稱號,1993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李進,漢族。又名李峻,江西南昌下隴李村人,1940年3月出生在江西石城具。現任中國輕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享受國務院頌發「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55年來景德鎮謀生,拜「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為師學藝。1960年考入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作品以工藝精著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工藝精著稱。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世人稱道他的人物瓷畫「件件是精品」。
唐自強,194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先後在景德鎮陶瓷雕塑瓷廠、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工業美術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古陶瓷研究學會會員、景德鎮雕塑研究會理事。曾擔任市政協第七屆於第八屆委員。1990年被評為景德鎮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隆夫,江西浮梁縣人,生於1931年11月,景德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出身於「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窯總辦。王隆夫他擅長粉彩古代人物畫,兼及山水,意筆花鳥。他筆下的藝術形象,多取材於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著力於真情實感,以工筆兼寫意的手法塑造形象。王隆夫的作品熔詩詞、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取其情境神韻,筆力刀功。立意氣勢磅礴,用筆蒼勁古拙,格調高古秀雅,風格洗鍊含蓄,於淡泊中見濃烈,平易中求新奇。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均著意於生活真實。
王隆夫,生於四代相傳的陶藝世家,師承叔公劉佐朝,並深受劉傳等名家的影響,曾於1958年進修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7年、1997年先後兩次在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2002年應邀到美國路易州大學講學,進行陶藝交流。其作品大多是傳統的人物形象:羅漢、達摩、鍾馗、皇帝、張飛、文成公主、文姬歸漢等等,也創作了動物陶塑《大鴨》、《神仙魚》等。不少作品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等獎、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珍品獎、優秀新產品一等獎等獎項,不少珍品還被國外收藏。
廖洪標,廣東省佛山市人,1936年10月生於廣東佛山石灣。他出身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堅均為民間時期石灣知名藝人,從小隨父學藝,後又師從名家劉傳學習陶藝。石灣美術陶瓷廠高級工藝美術師、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和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
廖洪標早年潛心鑽研潘玉書、劉傳的藝術手法,以作品《宋景詩》、《鄭成功》嶄露頭角。當輿論推崇其作品與潘、劉無異,幾可亂真時,廖洪標醒悟到必須要"以我為主,博取眾長",於是下決心拉開距離,力求"在作品中即要體現地方特色,又要有作者自己的藝術特點。他在繼承石灣傳統陶塑氣韻生動特點的同時,有意拋開常見的類似國畫衣紋的流暢線條,吸收西洋雕塑塊面結構的手法,強調體積感,創造了自己豪放潑辣、蒼勁樸拙的藝術風格。
梅文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臺山人,1940年出生。1962年從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到石灣美術陶瓷廠從事陶藝創作,現任佛山市陶瓷美術學會理事長。
20世紀80年代初,他率先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大力倡導石灣現代陶藝,把華夏的神韻和時代感的追求融會在陶土之中,融合中外,貫穿古今,兼收並蓄,標新立異,以全新的肌理語言,創造出「造型峭拔,流暢剛陽」的力作。
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蔣蓉作品曾在全國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等獎」,並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等國家製作禮品。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曾任中國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設計協會委員。 蔣蓉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1940年由伯父蔣鴻高帶至上海製作仿古紫砂器。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創作荷花壺、牡丹壺等。
汪寅仙(1943年-2018年2月28日),生於江蘇宜興丁山丁南村。汪寅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宜興紫砂製作技藝 " 代表性傳承人。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藝師、宜興紫砂研究所副所長等職。
其制壺態度一絲不苟、謹慎嚴密,並長期對創作題材深入觀察體會進行藝術的提煉。使作品展現包括形象、神韻與氣質上的美感。她以寫實的手法刻劃自然生態美於花貨上,詮釋田園中旺盛的生機和飽滿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運色上汪寅仙有其獨特的美學觀念,她儘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華質感,而不求顏色與實物相同。僅於局部做顏色處理,形成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更能突顯作品造型特色及優雅氣韻。
徐秀棠,1937年出生於宜興蜀山紫砂陶藝世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4年從師紫砂陶刻名藝人任金庭先生。1955年進蜀山陶業社(宜興紫砂陶廠前身)學習。1958年參加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民間雕塑研究班」培訓,後轉入「泥人張」工作室學習。1993年與日本陶藝家高橋弘教授合作組建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1996年建立長樂陶莊。代表作有《坐八怪》《丙寅大吉》《不朽的生命》等,多件作品被中外博物館收藏。《「龍子好閒」茶葉罐》收藏於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劉海戲金蟾》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供春》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呂堯臣,數十年潛心紫砂研究壺藝,上世紀六十年代便因擅長以竹入壺而被收藏家譽為「呂竹」,後博採眾長,大膽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呂氏壺藝」。其 「呂氏絞泥」技法,改變了紫砂陶藝原有的內涵和形式,被譽為「壺藝魔術師」。藝術評論界贊其藝術「包前孕後,中西合璧,樹一代楷模,開百年新風」。 《12件什錦壺》在中國輕工部、中國工業美術協會年度陶瓷美術設計評比會上被評為優秀作品;《竹圈酒具》獲中國國際旅遊產品金獎;《竹爐茶具》獲全國陶瓷評比二等獎;《貴妃出浴壺》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三思壺》在「無錫中國人壽杯工藝美術世紀精品展」中獲金獎;自1979年起作品《八方凌雲》、《玉璽》、《伏羲》、《碧波》等8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陳貽謨 ,山東博山人。1933年出生於陶瓷世家,自幼隨父學習制陶。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任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全國陶瓷創新評委。山東省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藝委會主任,淄博市工藝美術協會顧問。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黑陶作品 「衡」、「世紀碑」和「賈思勰」,分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收藏;高石英瓷「中華龍」國宴用瓷,被譽為當代國瓷。
馮乃藻(1933-2012),男,山東省淄博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出身於陶瓷藝術世家。受家庭的影響,他與其兄馮乃莊、其弟馮乃江自幼隨父學習陶瓷藝術,並各有建樹,人稱「馮氏三兄弟」。馮乃藻鍾情於雕塑藝術創作及名貴花釉的研製,為淄博陶瓷作出突出貢獻其作品主題鮮明,常將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寓於作品中,擅長人物、動物的雕塑和繪製。
馮乃藻(1933-2012),山東省淄博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出身於陶瓷藝術世家。受家庭的影響,他與其兄馮乃莊、其弟馮乃江自幼隨父學習陶瓷藝術,並各有建樹,人稱「馮氏三兄弟」。馮乃藻鍾情於雕塑藝術創作及名貴花釉的研製,為淄博陶瓷作出突出貢獻其作品主題鮮明,常將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寓於作品中,擅長人物、動物的雕塑和繪製。
鄧文科,26歲時進入湖南陶藝研究所,跟隨著著名釉下彩繪名家吳壽祺學習釉下彩繪。他博採眾長,獨闢蹊徑,創作了大量釉下彩瓷精品。他的作品在日本、美國、英國等30個國家參加過展覽,並由國務院辦公廳、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單位珍藏。他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建樹頗豐,著有《醴陵釉下彩瓷》、《醴陵窯》(與中國美院鄧白教授合編)等。代表作品有:《春光花插》、《梅月瓶》、《觀滄海掛盤》等,並出版《鄧文科陶瓷書畫作品集》等。他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退休前任湖南陶瓷研究所副總工藝師。
關寶琮,1953年起就學於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1960年畢業後進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陶瓷史和陶藝創作。他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和陶瓷作品展覽,對遼寧省陶瓷研究和發展貢獻很大。他先後出版的著作和論文有:《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研究》、《遼白瓷研究》、《遼三彩研究》、《遼瓷藝術》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
許興泰,1956年進入德化瓷廠,1960年被選送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進修,1964年調入福建省陶瓷研究所,1974年重回德化瓷廠工作至今。他刻苦自學,潛心瓷塑藝術的研究與創作。他的瓷塑作品注重傳神,把外觀的形象和內在的氣質融為一體,以形寫神,極為生動。他與胞弟許興澤合作,大膽探索,攻克大型瓷塑造型、原料配方、燒成工藝三道難關,研製成功大型瓷塑,其中175cm《立龍觀音》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代表作品有:《座蓮十八手觀音》、《鯉魚朝觀音》、《大彌勒佛》、《仙女散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