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清華的偶然與必然
董淑貞 劉田
王聖哲,光電工程學院1702122班學生,光電科技協會2017級骨幹之一。曾獲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二等獎、光電設計競賽東北賽區金獎等多個獎項,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如今,已順利保研至清華大學的他,依然在追光的道路上奔跑著,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問鼎清北,我也能行!
自律是朋友,興趣是老師
每天固定去西配樓上2—3個小時自習,是王聖哲的一個習慣。通常他會先處理作業,再重複去看以前做錯的習題,反覆記憶公式。若還有空餘時間,則會看兩篇外刊新聞,練一練聽力。他玩笑似的說:「可能是因為我比較老實,大一上了一年晚自習,也就變成了習慣。」不管每天有多少事情,他都會保證一定量的高效學習時間。他的好朋友王博告訴記者:「王聖哲最突出的特點是聰明又自律,學習能力非常強,而且敢於動手實踐,一個新知識對他來說從接觸到理解,再到掌握,只需要一個很短的周期!」
學習對於王聖哲而言,不僅是一個習慣,還是一種興趣。當代教育家布盧姆曾言:「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王聖哲說,他很慶幸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興趣讓他在課堂上保持專注,緊跟老師,聽出其中道理。也正是這種興趣驅使著他在專業學習上越鑽越深,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想法。雖然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這些實踐卻可以提高他對所研究知識的認知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往往這才是最重要的。實驗室夥伴高銘遠佩服地說:「他的動手能力很強,我們一起做比賽或學習時,他如果有一個不錯的想法,就會很快付諸實踐,而不是只停留在想像的層面。」
全心付出,自有收穫
參加各類比賽、奔波於各個實驗室之間,是王聖哲的日常。任何時候到實驗室去,都能看到他忙於學習理論或者動手操作的身影,比賽和項目期間住在實驗室更是常態,連假期生活也經常被壓縮。王博憶起那段時光不禁感慨:「大二的寒假,我們為了完成比賽項目的學習和進度安排,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本該長達50天的假期對我們而言只有不到20天。那段時光雖然忙碌,卻也充實。」
為了把光電設計競賽的作品做出來,王聖哲和夥伴們花費了很多心血,原本打算用GPS定位,但GPS在室內沒有信號,於是改為用通信定位。他們舉著做出來的基站在整個教學樓裡跑,記錄數據做誤差分析。「整個過程非常辛苦,前前後後花費了我們大半年的時間,不過好在辛苦沒有白費。」王聖哲說。最終,「消防員室內定位及生命體徵監測系統」項目獲得了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二等獎,王聖哲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關於這個項目的論文也在核心期刊《電子技術應用》上發表。在談到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的感想時,他輕鬆地說:「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上面時,感覺挺新奇,努力的成果能夠被認可,非常開心。」
若要取之,必先予之,付出才會有收穫。王聖哲能取得如今這般成績,是因為他付出了等價的努力。
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很多事都是這樣:一個決定是偶然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個偶然決定將導向一個必然結果。看似參加光電國際化精英班考試是「順其自然」的偶然選擇,堅持自習是服從安排的偶然習慣,參加比賽是加入光電科技協會的偶然結果……這一系列的「偶然」造就了如今保研清華的「必然」。同時收到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前兩者的光學工程是許多光電專業學子嚮往的殿堂,而王聖哲卻選擇了在清華大學學習儀器科學與技術。他認為,很多基礎學科的研究與突破都和儀器與測量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的儀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能夠很好地促進基礎學科的研究。
回憶起保研期間的經歷,他苦笑道:「那段時間其實挺煎熬的,因為清華大學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沒有夏令營考核,需要等到9月中旬才能參加面試。」而與此同時,其他拿到浙江大學錄取通知的同學已經開始聯繫自己心儀的導師。王聖哲卻遲遲不敢,擔心與導師談好後,最後毀約不去。「我寧可不去聯繫導師,也不能影響了長春理工學子在浙大老師們心目中的形象。」最終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王聖哲的「煎熬」沒有白受。
清華還是北大,是很多人小時候苦苦糾結的選擇題,是長大後才發現「想多了」的夢想。於大多數人而言,是追著追著就放在了一邊的夢,是別人成功的代名詞。可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努力奔跑著,他們想要成為「追光少年」,想要書寫屬於自己的「星空日記」。王聖哲的故事告訴我們,清華離我們並不遠,懷揣一顆純真而執著、熱情而嚴謹的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編輯:賈惠淇 趙銳
責編:程力
審核:於英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