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京時間3月5日上午,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在洛杉磯舉行。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編劇詹姆斯·伊沃裡已經89歲,此前曾3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莊園》《長日留痕》)。
詹姆斯·伊沃裡穿著的襯衫上印著《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男主畫像。 視覺中國 圖
無非是懷舊,無非是初戀,無非是夏天,無非是告別。總有人源源不斷地寫這樣的故事,把它搬上銀幕,因為總有源源不斷的人正在經歷,而日後的他們期冀在文藝作品中舊夢重溫。
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把安德烈·艾希蒙2007年的小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改編成電影,1983年義大利北部小鎮兩個少年的初戀,始於夏天也終於夏天。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長達3分24秒,冬季厚雪時節的爐火前,猶太光明節,少年Elio(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抑制不住地哭泣,一段人生落幕。
故事發生的地點有海,有菠菜綠色的泳池,有羅馬時代遺蹟,有古老的石砌大房子,還有吃不完的橙子和桃子。每年夏天,美國考古學教授佩爾曼(麥可·斯圖巴飾)都會攜妻兒到這裡度夏。每一年,他都會挑選一位學生來這裡協助工作,今年他挑選的是金髮神邸般的Oliver(艾米·漢莫飾)。
原著的時間跨度長達20年,以Elio的第一人稱回憶結合多種手法展開他與Oliver相識、相知、離別、再續的漫漫歷程。而影片只有一個夏天和同年冬天的短短一頁,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小鎮的人不工作也無憂愁,這是在眨眼一瞬真實存在過的伊甸園。
至少在這個夏天,兩位少年帶大衛星項鍊的猶太身份不是同性之愛的阻礙。它頂多是一個提醒,提醒他們世俗的虎口早晚會張開。
只有一個小細節洩了伊甸園的密——蒼蠅。注意到了嗎,影片的開始和結尾,Elio的身上都停留過蒼蠅。它是現實留在夢境裡的隱秘線索,蜥蜴的斷尾。
17歲的Elio敏感美麗,仍在拔條,四肢不怎麼協調。24歲的Oliver是他的反面。他是聲音渾厚的太陽之子,是自信與力量的象徵,冒著傻氣的美國人。「Later」掛在嘴邊,讓人想起吃了太多炸雞和薯片,拿防曬霜往眼球上抹的美國人。他有「心」嗎?
Elio是有「心」的。他彈得一手好鋼琴,學識淵博,欲望蠢蠢欲動。他還沒有愛過任何人。沙灘排球場上,大剌剌的Oliver順手為他捏肩,他感到有電流穿過。
他開始像初生的茸茸小鴨,跟在Oliver身邊打轉。他帶他去鎮上,去一泓雪山化水的清泉嬉遊。路過在門口曬太陽剝豆子的老奶奶,他們去要兩杯水喝。漫遊中,有些是情節的關鍵推動,有些純粹是記憶的碎片,微不足道,但是二十年不會忘記。
互相試探,猶疑不決。整部影片最屏息的一刻竟然是Elio把Oliver的褲子套在頭上,深深聞他的味道。很為他擔心會不會被突然闖進房間的人撞見,但幸而這樣的事沒有發生。氣味,人類最動物性的辨認方式,這是影片第一次觸動心弦。
第二次是二人的午夜之約。夏季的蟲鳴不絕,樹汁飽滿。樓下,父母送走一對來做客的同志戀人(其中一位就是原著作者本人)。在日常的角落樹影濃鬱之地,Elio和Oliver確認了相愛。
書中,Elio一直在為必然到來的告別作準備。他準備報考美國的大學,追隨Oliver。影片中他們卻只有今日沒有明日。夏日狂歡中,Elio和Oliver也分別和女孩子交往,無數種可能在他們的面前展開。
但人生哪裡有那麼慷慨。悸動的、流動的、輕快的追逐和情愫,隨著一隻桃子的體液交換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亙古不變。關於影片的名字亦是如此,這是二人情到深處的秘密遊戲——「用你的名字呼喚我」。
小說作者安德烈·艾席蒙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的關係就是兩個人找到彼此,從此在心裡永遠不會丟掉對方那麼簡單。」
影片中Elio死活不讓Oliver吃掉那隻沾滿他體液的桃子,而原著中Oliver吃了。不論吃了與否,他們一生的關係已經如錨入海,今後如何波濤翻滾,也能憑這隻巨錨回到原點。
Oliver回美國之前,兩個人做了一次短途旅行。當延遲的告別終於到來,他們在車站擁抱,互相點頭致意。Oliver差一點哭出來,Elio神經質地用拳頭抵著脖子,關節咔咔作響似乎快要裂變出一隻角或者一對翅膀。他承受變異發生前的巨大痛苦。
Elio沒辦法自己回家,臉漲得通紅打電話給母親,讓她接自己回家。哭了一路到家,沙發上的父親截獲他,給他上了一堂課。
」你有一段很好的友誼,也許不僅僅是友誼。我很羨慕你。身處我的位置,大部分父母都會希望整件事情快快過去,或者祈禱他們的兒子儘快返回地面。但我不是這樣的父母。在你的位置,如果有痛苦,滋養它;有火焰,不要把它熄滅,不要粗暴地對待它。退縮會成為夜晚讓我們難以入眠的可怕原因,看著別人比預期的更快忘記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釜底抽薪,想治癒自己,卻在三十歲的時候發現每開始一段新的關係,能給的愛就越少。屏蔽自己的感覺直到失去所有感覺,多大的浪費!」
這段話本可以不要有。從告別,到半年後接到Oliver通知婚訊的電話,要表達的情感已經足夠強烈。但編劇詹姆斯·伊沃裡已經年近九十,老人總有一點肺腑之言要說。這些話,在他十年前看到未出版的小說時已言在口中欲出。還有一點他早就確定,這部影片將不會有第二部、第三部。
原著中Elio和Oliver的故事遠遠未完,他們還要經歷一方的婚姻、子女與另一方的堅持獨身,經歷Elio父親的身故,經歷殘酷的Oliver忘記「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秘密遊戲,最後才發現其實他沒有忘記。
但這些都是人世的故事,而影片捕獲的是伊甸園崩潰前最好的光景。
回到現實層面,Elio的父親告訴他:「我們只能活一次,精神和身體皆是。很多人自欺欺人地以為存在兩個人生,虛擬的和完結的,還有數不清的中間版本。但人生只有一次,並且在你意識到之前,你的心就已經枯竭,身體也是一樣。總會到那樣的時刻,沒人願意看你的身體,更不用說接近他。」
這樣的話,多晚聽到都不晚。豆瓣8.8的高分和外媒眾年度榜單對這部電影的青睞,背後該有多少顆五味雜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