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
現在世界上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這是因為當年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神一般的影響力而得來的。中國雖然沒有世界上那麼廣泛的控制力,但一度在東亞文化圈內也是個強大的文化上流區域,很多國家的文化,制度,禮法,甚至文字都受中國影響,甚至照搬中國。
就拿中國周邊的鄰居來說,第一個,日本那不用說了,現在日本語中還參雜了大量的漢字,在幕府時代的日本,上流社會的人都競相學習中國的文化著作,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中就提到大正時期天皇的愛臣以精通宋學為榮。越南更不用提,人家曾經就用了上千年的漢字,甚至越南還有科舉制度。
朝鮮半島一度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輸出地,曾經做了中國幾百年的藩屬國,直到近代才重新獨立。然而後來因為民族主義的潮流和上層領導人制定的國策,韓國漸漸地廢棄了漢字的使用,短短幾十年間,韓國的年輕人就已經認不得漢字了。
然而隨著漢字在韓國漸漸遠去,韓國的新一代人卻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挽留漢字走開的腳步了。近些年,韓國屢次爆出民眾要求恢復漢文教育,讓韓國的年輕人重新學習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的聲浪。為什麼韓國人對漢字的態度如此矛盾,先捨棄,後又追回呢?這還要從漢字在朝鮮半島最開始的出現講起。
沒有國家是沒發展出自己的語言來的,語言通過人們的手勢和聲音就可以逐漸形成一個默契,語言系統的形成要簡單的多,而文字可就不一樣了,制定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統需要更長的歷史和更高的生產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的民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
後來隨著和中華文明接觸的逐漸加深,朝鮮人也從我們的老祖宗手裡學到了這種充滿智慧的文字,朝鮮人把漢字和他們的傳統語言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這時候起,朝鮮人標記、書寫、書信,都是用的我們的漢字。
但是那時候的朝鮮民族仍然很落後,漢字這種工具只掌握在貴族手中,絕大部分底層民眾上不起學,漢字這麼複雜的東西以他們的教育程度沒辦法掌握。於是,為了讓大部分朝鮮人也能用韓語書寫,韓國歷史上重要的一位帝王:世宗大王創造了《訓民正音》,也稱諺文,是現代韓語的雛形。
然而諺文的出現並沒有給漢字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帶來改變。諺文這種文字粗鄙不堪,要通過上下文綜合來看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更多的人還是願意用優美豐富的漢語來交流,而諺文,在朝鮮半島長期只作為一種輔助讀音的,類似於拼音之類的東西存在。
這種情況又存在了幾百年,一直到封建時代都結束了,二戰之後,剛開始獨立的韓國開始一點一點地想擺脫漢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從戰後開始就逐漸削減漢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並且大力扶持韓語。
之後韓國的著名鐵腕總統樸正熙上臺了,他就是前段時間深陷政治醜聞的前韓國總統樸槿惠的父親,是一位對韓國現代歷史影響深遠的人物,他以軍人身份參加過二戰,後來從政,擊敗政治對手做了大韓民國的領袖,在他任內,採用大踏步前行的強硬政策,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然而經濟也隨之飛速發展。
除了經濟之外,這位軍人出身的強硬總統也做了幾件對韓國發展有硬性助推力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廢除漢字。1970年,在朝鮮半島盛行幾百年的漢字在這位總統的任期內被宣布正式廢除,從此漢字在朝鮮半島走出歷史舞臺。到了世紀末的時候,僅僅有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家,看到漢字還能夠識得。至於韓國年輕人們,看到漢字就好像天書一般。
然而,事情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韓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本身還有很大殘缺,並無法完美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當中,不同含義而讀音相近的詞彙有很多,一個不小心就鬧出歧義。此外,由於漢字有更高的嚴謹性,韓國的正式場合,尤其是他們的韓語書寫,仍然是用的漢字,朝鮮歷史上的古書也是用漢字書寫,年輕人想要閱讀他們自己國家的歷史,難如登天。
針對種種不好的現象,越來越多的韓國人對此產生了憂慮,廢除漢字可能非但對韓國傳統文化的扶持沒起到正面的效果,長此以往,反而讓韓國人越來越對本國文化淡化了。於是很多人就想重新拾起漢字,以此匡正他們漏洞頗多的文字系統。
關於韓國人對漢字的態度,你怎麼看呢?你認為他們的做法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