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箴亭
□羅新苗
嶽麓書院的建築,從功能角度講,主要分為教學、藏書和祭祀三大類,前兩類以講堂、教學齋、御書樓等為代表,而文廟、濂溪祠、四箴亭等則為祭祀類建築的主體。文廟祭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聖先師和先賢,濂溪祠、四箴亭等則以專祠的方式,祭祀周敦頤,程顥、程頤等學派創始人和開拓者。其中四箴亭就是紀念程顥、程頤兄弟。程氏兄弟世稱「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成語「程門立雪」中的「程門」就是指的程氏兄弟。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程氏兄弟曾問道、求學於湖湘學派的開創者周敦頤門下,周敦頤創造的「心性義理」,首次把湖湘文化提升到哲學範疇。二程兄弟依據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一克己復禮的思想,制定了「視、聽、言、動」四箴言,並篆刻石碑立於嶽麓書院,以此規範學生言行舉止。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中國人創造了禮。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規則,從制度上約束人與人相處的準則,並且樹立起「克己復禮」的道德模範,作為學習參考的樣本,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秩序能維持幾千年的重要社會管理學基礎。
嶽麓書院綿延上千年,弦歌不絕,開創了近現代有名的湖湘學派。作為古代書院特有的規制,在書院為影響力大的師生設置專祠,進行模範教育,確實有助於推崇學統,標榜學派,以達到勸誡勉勵,使之見賢思齊的目的。《禮記》曾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在古人眼裡,推行祭禮、宣揚模範,更是成為治理國家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發展到理學盛行的宋、明以後,各種祠堂、碑坊林立,更是成為當時世界上的一個特色。
禮在多數情況下,其實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準則。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分析,祭與忌合在一起就是繁體字的「禮」。人的身體按照天道,做出各種動作就是禮。中國古代關於禮的規定十分細緻,從小到普通百姓見面聚會的拱手禮、餐桌禮儀,再到成人禮、冠禮,以及國家民族的祭祀禮、國禮,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禮制規定。可以說,先有「禮」,後有「理」。
在嶽麓書院,撫摸著記錄湖湘文化歷史傳承的一塊塊石碑,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程氏制定的「視、聽、言、動」四字箴言,到後來朱熹、張栻擬定的「忠孝廉潔」、「整齊嚴肅」,以及清代山長王文清擬定的《嶽麓書院學規》,關於為學、為人的言行舉止方方面面,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情懷,都藏之於「禮」,又蘊含於「理」。
新文化運動,打破了「吃人的禮教」,摒棄了傳統禮制中的「三綱五常」一類的糟粕,推進了歷史和文化新的進步。然而,就像潑髒水不能把水裡的孩子一同潑了一樣的道理,作為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對禮儀道德的追隨,對學達性天的追求,我們是斷然不能輕易拋棄的。
徜徉在嶽麓這個千年庭院,親近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石,愛晚亭的喧囂、自卑亭的靜謐、風雩亭的古樸、吹香亭的空靈,安居一角的四箴亭,猶如她天井中那棵高大的柚子樹,你不抬頭,就看不到它樹上年年掛滿的碩果,但是你抬不抬頭,豐碩的果子都年年長滿、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