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更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黃宗羲曾經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在王陽明看來,世界之大,萬事萬物,無窮無盡,格之則太過繁瑣,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一生則遵循了這樣的三大修煉方法。
1.認識:看得透想得開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王陽明上書論救,觸怒皇帝,被杖責四十,後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但王陽明並沒有氣餒,他不僅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還對當地百姓開化教導,受到民眾愛戴。
王陽明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古人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人生在世,總會路遇一些坎坷挫折,王陽明在遇到挫折時並不氣餒,本著看得透想得開的優秀品質,不斷地回顧歷史,在歷史中總結出一些經驗,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得出正確的認識。
2.態度:拿得起放得下
王陽明二十歲時,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高中舉人,他的學術能力令眾人稱讚。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卻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
王陽明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也開導他,這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微微搖頭,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由王陽明對帶科舉考試的態度可見,王陽明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秉持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正是這樣的人生態度,成為了他追求真理路上的堅實支撐。
3.行動:立得正行得直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陽明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王陽明年邁之時,辭官回鄉講學,在其老家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著書立說,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不僅將「知行合一」的思想內化,更是身體力行傳播其思想,為更多人提供真理。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在國內遍布,還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一些周邊國家,他集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卓越。他的文章更是博大昌達,行文間有豁達爽朗之氣,值得一品。
如果你也想深入了解王陽明的人生思想,學習他的智慧,不妨去讀一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感受讓人興奮的哲學知識,在成功道路上越走越順。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