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8月8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北京至維也納航班CA841降落在奧地利維也納國際機場。疫情期間,北京-維也納航線一度只保留維也納至北京單向載客。從8月8日起,北京-維也納航線恢復雙向載客,這也是奧地利取消針對中國的禁飛令後,落地維也納的首班國內出發載客航線。
圖:8月8日,在奧地利維也納,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北京至維也納航班CA841的乘客下機。
這也意味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航線往返維也納和北京,無論對於身處國內和國外的小夥伴,復航的消息都是大好事,這意味著奧地利正在逐步恢復同中國的正常往來,天價機票也將一去不復返,回國回歐的道路將逐漸通暢!國內的小夥伴可以趕回來開學,而身處歐洲的同胞也能及時回國處理自身事物了!
而隨著疫苗一步步的前進,希望的曙光似乎就在前方,不過奧地利人最近有些焦慮,部分社會團體認為完全依賴政府是不可行的,奧地利人必須自己幫助自己,於是,一個公益性質的民間互助平臺應運而生了。
奧地利自己幫助奧地利
這個公益項目由ORF牽頭,名稱為" sterreich hilft sterreich",社會公益團體Caritas, Diakonie, Hilfswerk, Rotes Kreuz, Samariterbund und Volkshilfe於周四共同籤署了啟動聲明,旨在調動奧地利國內所有力量,共同克服難關。
ORF總經理亞歷山大·瓦貝茲(Alexander Wrabetz)認為,值此危機時刻,我們在奧地利相互支持,團結一致,伸出援助之手,讓奧地利人幫助奧地利人。ORF指出,這場危機影響的不僅僅是那些感染的患者,健康人士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ORF希望喚起人們對團結的認識,為國內更多團體和個人提供幫助。
參加公益活動的社會公益組織也表示,疫情不會很快消失,我們將長期處於同病毒鬥爭的環境,即使疫苗出來了也一樣。一方面,公益組織發現,貧困人士因為疫情變得更加貧困,而另一方面,疫情又造成了新的貧困,我們必須遏制這種狀況,避免更多社會危機的發生。
ORF和援助組織一致認為,「儘管國家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在疫情危機中仍需要大量支持。在疫情之初奧地利做的很好,但是到了現在,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一味依靠政府並不可取,所以需要創立新的互助平臺,預計項目將於8月7日啟動,將在ORF各個媒體頻道開始宣傳,隨後線下紙媒也會同步推動,將推出一系列真實的募捐項目,幫助更多人。
如果大家有需求可以到時候關注平臺,獲取援助信息,如果你的自身情況良好,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不妨多幫助一下那些身處困難境遇的民眾,畢竟奧地利需要大家共渡難關。
新冠後遺症太可怕
正如一項新的中國研究表明,新冠患者在患病三個月後仍然受到肺部損傷的困擾。《紐約時報》報導了武漢的一項新研究,結果令人震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彭志勇自7月以來已經檢查了107例平均年齡為59歲的患者。所有人在患病期間均已發展出病毒性肺炎,必須插管。
事實證明,三個月後仍有90%的患者出現肺損傷。研究參與者還抱怨心情不好,近50%的人患有抑鬱症。越來越多的結果表明,這種病毒會長期留下痕跡,例如在嗅覺和味覺上,有時還在肺部。
因斯布魯克大學醫院的高級醫師Frank Hartig也在「 Wetnotes」中報導了Covid-19對患者的長期損害。即使是再健康的患者,在疾病發作幾周後也會受到肺部損傷。康復後五到六周,在蒂羅爾診所進行的對照檢查中,CT圖像顯示了這一點。
同時患者表現出持續缺氧的症狀,與潛水等運動類似。損害將持續多長時間仍不清楚,「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改變將是永久性的,」Hartig博士說,但是,「當症狀發現時,通常很難相信完全治癒。」
醫學專家斷言:奧地利人太散漫了
近日維也納Med-Uni的病毒學家朱迪思·阿伯勒(Judith Aberle)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感染人數不斷上升,新感染集群的不斷出現,種種跡象表明,奧地利人還是太鬆懈了了。一方面老人因為同社會隔離而感到不滿,而另一部分因為前段時間奧地利的良好表現,出現了鬆懈。
很多奧地利人甚至以為病毒已經消失,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太多人放棄了保持彼此的距離,而一旦放鬆疫情就會捲土重來,這會使前段時間的努力前功盡棄。不過奧地利目前的疫情依舊處於可控階段,新增感染人數也被壓低到了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雖然新增感染人數從6月的每天平均60增加到了現在的三位數,針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還是卓有成效的,預計夏季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秋季對抗病毒。目前奧地利沒有出現第二波疫情的徵兆。
但是,如果感染鏈沒有被切斷,就會再次出現指數級增長的問題,到那時將無力回天。而到了冬天,當民眾再次被關在封閉的室內,毫無疑問,感染的風險又將急劇增加。未來將繼續要求佩戴口罩同時控制出入境,所有措施齊頭並進,防止秋季的二度爆發。
奧地利抗疫成功離不開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必須意識到口罩的重要性,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不能依靠其他人或者政府來控制疫情,所有人都是對抗疫情的一份子。
大型博物館重新引入口罩
維也納主要的博物館再次對遊客提出了口罩的要求。在藝術博物館(KHM)和自然歷史博物館(NHM)以及阿爾貝蒂娜博物館,貝爾維德雷博物館,應用藝術博物館(MAK)和維也納博物館中,必須再次佩戴口罩。
NHM的一位發言人告訴維也納廣播電臺:「是的,從今天起,我們必須再次戴上口罩。我們已決定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原本從6月15日開始,進入博物館不必佩戴口罩,如今隨著疫情再起,各大博物館重新引入了口罩要求。
自星期三以來,在KHM中口罩要求將重新有效。KHM的一位發言人說:「即使參觀者的數量目前不那麼多,並且人群更容易保持距離,我們還是決定這樣做。我們都在盡最大努力將風險降到最低。」不過並不是所有博物館都要求戴上口罩,部分博物館規定,只有在無法保持彼此距離時才需要佩戴口罩。
MuseumsQuartier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mok)目前也可以不需佩戴口罩參觀。發言人解釋說:「我們建議戴上它,但除了帶導遊的遊覽外,這不是強制性的。而且我們正在監視局勢,不能排除戴上口罩的要求。」 在利奧波德博物館中,也沒有重新引入口罩的要求。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版judy原創,資料參考、PRESSE、Heute、Kurier、vienna,圖片來自網絡soogif、谷歌、微博。轉載請註明Eur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