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CCTV1開講啦(CCTV1kaijiangla)
在故宮的各類藏品中
不乏十分「奢華」的存在
此時,大家腦海中是不是浮現出
各種昂貴的金銀用品
不不不
在真正「壕無人性」的藏品面前
真金白銀
卻成了最無力的比價物
郎窯紅釉
「若要窮,燒郎紅」
每個時代
都有一些「燒錢」的興趣愛好
就比如,在如今的年輕人裡
流傳著「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
而在清朝康熙年間
也流傳著一種「燒錢」的風尚
以至於景德鎮有了民諺
「若要窮,燒郎紅」
這所謂的「郎紅」
全稱叫「郎窯紅」
是郎窯當中的紅釉
也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豔的一種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郎窯紅釉色彩絢麗,紅豔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為什麼郎窯紅這麼「燒錢」?
這要從郎窯紅的起源說起
清朝康熙皇帝喜歡瓷器
然而有一種瓷器
清朝的能工巧匠當時卻做不出來
那就是從明朝宣德年間就失傳的寶石紅釉
於是
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皇帝之名
在景德鎮督造瓷器
成功燒制出高溫銅紅釉
把明代中期就失傳的
高溫銅紅釉燒造技術
又恢復起來
而這期間燒制的瓷器
也以他的姓命名為「郎窯」
郎窯紅釉的燒制難度在於
以銅為著色劑
用1300℃高溫燒成
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
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
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
即使是故宮博物院也只有寥寥幾件
【郎窯紅釉鳳尾尊】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更牛的是
即使是現代技術也無法完全復原郎窯紅釉
古代郎紅以銅為著色
與現代的銅元素為著色有著很大的差別
化工原料跟原礦原料也完全是兩種概念
以原礦材料燒成的郎紅
顏色與肌理中會有細節的體現
如俗稱的牛毛與兔毫
顏色更深
化工原料燒出的雖然也紅
但層次難以凸顯
因此
郎窯紅釉堪稱是
古代景德鎮工匠們智慧的結晶
《梅鵲圖》
「一寸緙絲一寸金」
如果說
有一種絲織品
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
你信嗎?
緙(kè)絲
就是這樣一種名貴的絲織品
2008年1月6日拍賣的《乾隆緙絲梵字陀羅尼黃經衾》以7205萬人民幣成交
緙絲,又稱「刻絲」
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
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
摹緙常勝於原作
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
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更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緙絲當中的珍品
當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
南宋緙絲名匠沈子蕃的佳作
《梅鵲圖》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緙絲為何如此名貴?
首先是因為緙絲耗費工時巨大
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繡和織錦
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
(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
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
不貫通全幅
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
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
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
這也是「刻絲」之名的來源
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
能把絲織品做出「鏤刻」的感覺
具有雙面的立體感
這樣的技術可謂神技了!
從上述這段話
你大概也可以看出緙絲的難度了吧
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
就包含上千種漸進色
需高級技師耗費數月的時間方可完工
技術的含金量
更站在了古代織繡技術的頂端
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
令人驚嘆
看到這裡
是不是以為緙絲離自己很遠?
事實上
我們日常看到的清宮劇裡
就有它們的身影哦
在18年大火的電視劇《延禧攻略》裡
劇中的扇子和服飾
都特別參照了古代皇室的緙絲工藝
例如劇中太后所握團扇
仿製了清朝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
高貴妃所用之扇
則仿製了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
【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當年宮中妃子的團扇,大多採用緙絲工藝製作
從當年的宮廷用品
到如今的故宮文物
不管是珍稀的瓷器
還是名貴的絲織品
都已經成為了
服務於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份子
當所謂的「貢品」、「御窯」的身份散盡
留下的
只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當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裡
看到「窮三代」的郎窯紅
看到「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緙絲
請不要吝嗇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
因為這是他們應得的榮耀!
看過「壕無人性」的珍寶
是不是很想擁有?
小編特意為大家甄選了
故宮文具佳品
見證那跨越千年的古人智慧
如何在現代迸發出火花
故宮名畫透明文件夾
PP材質超輕超柔
下方嚴密塑封防刮防髒
四時花景金屬書籤
仿琺瑯工藝細膩填色
精細還原文物精髓
筆潤山河鋼筆套裝
18K鍍金筆尖雅正奢華
古風筆身大氣凜然
合作微信:13240070442
新浪微博:@故宮文具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