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在法會開幕上發表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丹珍旺姆)
2011年6月13日上午,當代佛門泰鬥印順導師靈骨舍利迎奉祈福法會在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在法會開幕上發表致辭。全文如下: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要歸功於人類所具有的非凡的精神創造力。這種精神創造力蘊藏於廣大的社會民眾中,又在每個時代少之又少的傑出人物身上得以集中體現。通過這些傑出人物的綜合與提煉,人類文明的成果方能像沙中的金子經過篩選一樣得到最大程度的沉澱。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印順法師無疑就是這樣人物中的一位。
印順法師於1906年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時,中華民族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而等到百年之後的2005年離開人世時,中華民族已日益走向繁榮與富強,這使法師的一生也成為中華民族百年滄桑的最好見證。儘管法師認為自己的一生非常平凡,但重溫這看似平淡的一生,卻讓人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內涵。
印順法師所走的並非一般出家人的路子,對此法師也有很清晰的定位。他曾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中說:「在『修行』、『學問』、『修福』——三類出家人中,我是著重在『學問』,也就是重在『聞思』,從經律論中去探究佛法。」早在法師出家之前,每每目睹家鄉佛教淪落到神佛不分,乃至僅存經懺佛事的場景,便激發起法師出家專修佛法並弘揚純正佛法的願望。正是懷著這種強烈的願望,法師出家後花了三年時間便閱完了大藏經,不斷深入探究小乘與大乘、唯識與中觀等各宗各派教理教義,並一邊宣講,一邊著述,逐漸構建起一套頗具特色而又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體系。
對於佛學思想的探究思路,法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中說:「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漸成為我探求佛法的方針。」對於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及佛法的發展演變,法師所採取的是一種尊重現實世間緣起的態度。這種研究思路的轉變,為佛教界帶來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為教界與學界之間搭建了良好的溝通渠道。1965年,法師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教授;1973年,法師因《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的專著,而榮獲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這些經歷也每每為世人所樂道。
印順法師在提倡非鬼神化的人生佛教之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對非天化的人間佛教給予了理論上的證明。這既是對明清以來漢傳佛教弊病的對治,又是對原始佛教思想的回歸。法師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印度佛教的產生及發展脈絡的認知,這對於學者準確把握佛教的基本精神有著莫大的裨益。
印順法師一生命運多坎坷,1930年於浙江普陀山福泉庵出家,1949年前往香港,三年後又輾轉到臺灣定居下來,從此在臺灣度過了整整半個世紀。在法師看來,離開香港前往臺灣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印順法師不平凡的一生,大略可分四個時期:
一、學習時期:從1930年出家至1939年授課於漢藏教理院,這期間的學習奠定了印順法師堅實的教理基礎,其中給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太虛大師、法尊法師、大醒法師等。
二、著作時期:從1940年在貴陽大覺精舍撰寫《唯識學探源》到1952年前往臺灣,這期間是印順法師思想勃發時期,著作也最為豐富。
三、弘化時期:從1953年創建福嚴精舍至1964年移住嘉義妙雲蘭若之前,這期間印順法師開始在臺灣為信眾講經,併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弘法,取得了國際性的影響。
四、升華時期:從1964年夏移住嘉義妙雲蘭若之後的時期,這個階段印順法師的思想更趨成熟和嚴密,一些代表性的專著如《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國禪宗史》等出爐。
在以上所述四個時期中,前兩個時期是在大陸度過,後兩個時期是在臺灣度過。可以說,沒有前兩個時期的學習與積澱,就沒有後兩個時期的弘化與升華。另外,印順法師在臺灣對佛法的弘化與佛學思想的升華,又為臺灣佛教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並為臺灣佛教乃至東南亞佛教的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順法師出家後就讀於閩南佛學院,並因為深厚的佛學功底而同時為同班同學講課。隨後又多次來南普陀寺及閩南佛學院講學,在離開大陸前不久還參加了南普陀寺舉行的傳戒法會,並與法師的師父清念上人一起擔任尊證。可以說,印順法師與南普陀寺及閩南佛學院淵源有自。
今天,作為第三屆海峽論壇·閩臺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之一,印順法師舍利回歸迎奉法會在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可謂是因緣殊勝,意義非凡。在此,我謹代表福建省佛教協會衷心祝願這次法會取得圓滿成功!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