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有關中學語文的記憶中,都有這樣刻骨銘心的一條:「背誦全文」。也有不少人質疑,通篇或大段背誦真的是有必要的嗎?通過逐字逐句地記憶,我們究竟能獲得些什麼?
作家唐諾在《閱讀的故事》這本書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 《閱讀的故事》
作者:唐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
書中的第六章標題為《要不要背誦?/有關閱讀的記憶》。從題目就可以看出,唐諾主要討論的不是「背誦」,而是「記憶」。
在唐諾看來,讀書的目的在於「理解」,而理解需要的是「記憶」,不是「背誦」;兩者的區別在於,「記憶」具有主動的創造性,而只知道一味「背誦」的讀者不過是個「書籍的印刷機」。
因此,唐諾認為,「背誦」這種只是文字轉移的活動,並不屬於閱讀的一部分;閱讀需要的是「記憶」,人們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才能展開進一步的思維理解。他這樣描述道:
「記憶,是既有進展的記錄,標示出已知未知的分界線,它一方面節約了我們的思維損耗,告訴我們想像力該傾注在哪邊的空白拓墾之地;另一方面,它還是一個一個進行中的、未完成其所有潛力的思維線索,可供我們隨時再撿拾起來繼續想下去。」
他首先用圍棋來和閱讀作類比。在圍棋比賽中,對弈雙方相對而坐,彼此交替「翻閱記憶」,從以前的練習和經驗中推算棋局的發展,思考下一步該怎樣選擇。
在這裡,「記憶」是他們「思考」的材料,是下棋博弈的基礎;而棋局獲勝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從熟悉的定式中,進行創造性的邏輯推演。
當然,「背誦」並非全無價值,「記憶」部分包含了「背誦」,但那些真正能留在腦子裡和心裡的東西,往往不是死記硬背得來的,而是在閱讀和積累的過程中,人們「自然」記得的。唐諾說,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擁有了多少書,而是有多少東西進入到我們心中駐留不去,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當這些通過記憶從外在吸取的部分「一點一滴堆疊起來」,我們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前人看得更遠。
總之,背誦是有價值的,但為了背誦而背誦是毫無意義的。
其實,唐諾的觀點看上去並沒有太大的新意,不過他的特點在於,用一種有趣的、層層推進的手法,將原本乾巴巴的規矩條理豐滿地呈現出來。他的思維發散而開闊,各式各樣的書和傳說信手拈來,並把個人的經歷和體悟融於其中。
比如他說到,自己已習慣在農曆春節京都最荒涼的時候去旅遊,這時的京都像「空白的畫布」或「只有草稿線條的未著色繪畫」,但他不覺得冷清,因為在他記憶中,存著一年四季的京都模樣:四月鋪天蓋地的櫻花,六月雨季初歇的蟬鳴,秋天金黃的銀杏和血紅的楓葉,寒流來襲時大雪紛飛的神社.....「記憶一個一個疊上去,竟然比一個熱鬧時節京都還華麗動人。」
這樣的寫法和感悟,貫穿了《閱讀的故事》整本書。唐諾說,他寫這本書的本意是「善意」的,希望幫助人們理解和解決閱讀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書讀不懂怎麼辦?怎麼閱讀?如何選擇閱讀的第一本書?
但他越寫越覺得不能控制,結果只能是「誠實」的:閱讀中的難題涉及到人的「本質性的困境」,他只能「去正視,去描述」,引導讀者自己面對。
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獨特而真實的寫作方式,使這本《閱讀的故事》不同於一般教人們如何閱讀的書——我們前面已經推薦了不少這樣的作品;它更能讓讀者產生切身和親近感,在作者娓娓而來的講述中「自然」掌握閱讀的知識,體會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