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食指像高昂的鵝頭」,是王羲之流下的執筆法嗎?

2020-12-18 晨之論史

王羲之號稱「書聖」,它在書壇的地位及影響無與倫比。唐太宗說:「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然而,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關於王羲之的兩個故事流傳千古,卻對學書人誤導千年!

第一個誤導是執筆法之中的「鵝頭法」。

王羲之愛鵝的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一說,山陰某道士為求王羲之寫《道德經》,遂養一群好鵝。王羲之果然前來欣賞求購,道士趁機提出贈群鵝以求寫經的要求,王羲之欣然寫經,然後興奮地「籠鵝而歸」。

另一個件事比較好玩,說有王羲之聽說一個老寡婦養了一隻善於鳴叫的鵝,就帶著親友一起去看鵝。結果老太太聽說王羲之這個大名人要來,竟然興奮地將鵝提前煮了來招待他。

那麼,王羲之為什麼這麼喜歡鵝呢?很多人認為這與書法有關。

書法史上關於筆法,有很多比喻,王羲之說「鵝划水」,張旭說「擔夫爭路」,蘇東坡說「逆水撐船」,黃庭堅說「船搖櫓」……這等說法,生動形象,然而卻令人費解。蘇東坡諷刺那種食古不化者說:「世人見古有桃花司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吃。吃此飯五十年,轉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法。欲學長史書,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據說,王羲之受「鵝」的影響很大,不僅體現在用筆法中的「鵝划水」,還包括執筆法中的「鵝頭法」——「食指像高昂的鵝頭」。

「鵝頭法」

今人執筆時常用的「五字執筆法」(亦稱「撥鐙法」),據說是王羲之傳下來的。《宣和書譜》卷四《儒素貼》載:「希聲尤善屬文,通經史,喜著述,且精於正書,則祖武風浪,頓還舊觀。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自言出於二王,斯與陽冰得之。」南唐後主李煜說:「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流於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這種被稱作「撥鐙法」的執筆法中,「鵝頭法」之說頗為流行。書法家孫曉雲說:「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鵝頭』,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實際上是源於此。食、中指『雙苞』的這種執筆法早已被歷代書家奉為『經曲』。」我們觀察一下許多執筆圖,都會發現這個特點:五指共執,大指按壓,食指、中指雙鉤,食指高昂。

那麼,這種做法對嗎?

其一,王羲之用的其實並非「撥鐙法」。

由於王羲之的名人效應,「撥鐙法」執筆時,食指像高昂的「鵝頭」,正好與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吻合,很容易受人推崇。但是,今天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王羲之用的其實並非「撥鐙法」。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書法執筆初探》中,曾經考證過晉唐人執筆是「斜勢」執筆。書法家啟功又說:「古代沒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執紙卷,右手執筆,這時只能用前三指去執筆,古代沒有高桌,人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這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繪畫中見到很多。」所以,王羲之很可能並不使用所謂的「五指共執」的撥鐙法執筆,自然也無所謂什麼「鵝頭法」。很可能用的是「單苞」三指斜執筆。

其二,「鵝頭法」並不適合執筆。

執筆原則要「指實掌虛」,這是為大多數書家所公認的。比如歐陽詢《八訣》說「指齊掌虛」;虞世南《筆髓論》說「指實掌虛」;連一向推崇「執筆無定法」的蘇東坡也說「要使虛而寬」。這就是說,執筆一定要保持筆的靈活性,但是「鵝頭法」執筆時,食指高高在上,離中指很遠,這樣用筆極其不靈活,所以它並不是一種好的執筆方法。

那五指執筆時,應該怎樣執筆呢?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執筆於大指中節前,居動轉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用之規矩,無以施為也。」這裡韓雙明說得很清楚,食指要「齊中指」,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指實」或「指齊」。所以,食指與中指不要分得太開,宜儘量併攏,與拇指相對,使握筆的力量凝聚。

張懷瓘《六體書論》中說:「如樞不轉,掣豈自由,轉運旋迴,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所以,執筆姿式要對,以保證用筆的靈活性。為此,還要求我們入座時,胸部和桌子平行,不能有高低肩、歪著坐、蹺二郎腿等不良動作;腕平掌豎,以保證手腕發力的方便靈活。

伴隨著王羲之的大名流傳,許多「書聖」的故事被人們視為經典。然而,卻有些故事謬種流傳,並不適合用筆實際,會給人帶來用筆上的誤導。「鵝頭法」的故事就是如此。韓方明的弟子空海,號稱日本的王羲之,他留下的兩幅執筆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並沒有所謂的「鵝頭法」。

「鵝頭法」

王羲之故事給人的第二個誤導是《晉書·王獻之》傳中記載的王獻之幼年寫字,王羲之抽其筆不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薰陶下,許多人將手指握太緊,聲稱要「捏破管」,結果導致用筆不靈活。為此,蘇東坡還曾專門針對這個故事闢過謠。其實,手指執筆,固然需要用力,但也不必用死力。雖然「指虛轉筆,筆易滑落,且無法發力」,但是,「指實,並非用死力捉筆而不動指。」

總之,盡信書不如無書。「鵝頭法」以及「捏破管」這兩個故事,可謂王羲之的故事中給學書法的人產生誤導的兩個典型。

相關焦點

  • 書法家鄧散木:「龍眼」「鳳眼」執筆法,實際上最要不得!
    康有為說:"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廣藝舟雙楫》)執筆方法多種多樣,有單苞、又苞、撥鐙、握管、撮管等。以用指數量分,常用的有三指執筆法和五指執筆法;以虎口形狀分,有龍眼、鳳眼等。那麼,什麼是「龍眼、鳳眼」執筆法?
  • 五指握毛筆並非源自王羲之 「執筆無定法」
    毛筆究竟該怎麼握?也許,你會說,小學的時候,老師不就說了嗎:握毛筆一定要五個指頭齊上陣,抬起手腕練把式。畫中的人四指卷握毛筆,像握著拳頭,這種握筆法,叫握管式樣。不過,這種握筆姿勢流傳並不長,到了東晉,就變成了二指。展廳中,展出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斫琴圖》。「畫面中,一個梳著高高髮髻的女子,手中握著一支毛筆。她的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明顯,這種叫『二指單鉤式』執筆法。」莊天明說,通過考證,這種二指法才是出現較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毛筆執筆方式,從東晉一直延續到晚清,流傳了1500多年。
  • 孫曉雲:懷疑「永字八法」和執筆方法
    傳說王羲之工書多載,十五年專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時候,常見字帖的書前頁後,印有大紅色的「永」字,總寫有每一筆的說明。我能把「永」字寫得很像,卻未注意那些說明。幼時,過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後,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 知道王羲之執筆真相後,我哭了
    「中國歷代執筆研究」項目負責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莊天明在收集大量圖像資料的基礎上,分析歷代執筆特徵,發現各個時期,中國人拿筆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以方正雄渾著稱的漢隸,漢朝人在書寫這種字體時,拿筆的方式頗為「粗線條」——筆頭朝下,整個手掌握住筆桿,像攥著拳頭,被稱為「握管法」。
  • 書法的執筆怎樣才是正確的?「五字執筆法」才是執筆權威
    衛夫人書法執筆當年王羲之師從衛夫人,學的就是執筆之法,而衛夫人也在《筆陣圖》中詳細講述了執筆的方法。執筆過緊,就是手指和筆桿的較量了,這樣執筆時會發抖啊,不利於書寫。同樣的,執筆太松的話,筆桿都握不住,寫字都費勁了。,古人曾對執筆有著一個形象的比喻:「執筆如虎叼幼崽過山澗。」如過叼的太緊,虎崽就被要死了,叼的太松的話,就會掉落到山澗。
  • 執筆習慣是練習書法的重要養成
    因為那時候的人或盤腿坐在地上,或是雙膝著地跪坐,那時候沒有板凳也沒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類的几子,因為几子很低,寫字時懸腕、懸肘,而且腕部低於肘部,三指執筆適應這一角度,可使筆身豎直。此法傳到日本,一支沿襲至今。到宋代,桌椅板凳開始大興,人們的生活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執筆方法也變為五指執筆法了。
  • 「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式,真的還適合今人使用嗎?
    黃庭堅的話實際上反映了蘇東坡執筆法的淵源所自——「古法」!蘇東坡為什麼堅持單苞執筆?這正是堅持古法的緣故!那麼,所謂的古法有什麼特點呢?一 晉唐時的主流執筆法晉唐時代,主流的執筆方法是單苞斜勢執筆。第一,「運指」不「運腕」。書法家孫曉雲說:「宋以前是沒有『腕法』一說的。
  • 執筆法究竟需要幾指?
    東漢 《主簿圖》﹙部分﹚河北望都縣1號漢墓圖中主簿右手執筆,四指向毛筆內側彎曲,應為握管式執筆法。晉 朝西晉 青瓷對書俑湖南省博物館藏圖中人物以漢代多見的握管法執筆,可見時至西晉握管執筆法任然存在。明 杜堇《宮中圖卷》(局部)圖中人物執筆方式亦為雙鉤執筆法。清朝時至清代,或承繼明代的傳統,或提倡二指單鉤執筆法,或繼續倡導 「五指共執」(即為五指執筆法)的執筆法,此一時期成為歷史上執筆方法最為多元的時期。
  • 專家說王羲之的執筆方式是「二指禪」,這話到底對不對?
    歐陽詢那麼,就執筆而言,書聖王羲之到底是怎樣執筆的呢?對此,書法界多有爭論。唐代陸希聲、南唐李煜認為王羲之用的是五字執筆法,還有人認為王羲之用的是三指斜勢之筆。不過中唐書家韓方明的《授筆要說》中提到過當時社會流傳「五執筆」。將被批判「非書家之事」的執筆法去掉後,剛好還剩下「單苞」「雙苞」「撮管」這三種執筆法,或許這就是王羲之的「執筆三手」。
  • 不師古法不成我法,看古人如何執筆?
    ,手指半屈而明顯超出筆桿,很可能為食指、無名指與小指並列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但作為執筆的圖像,應作唐代之現象計。此為書法類的執筆圖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 史上最全執筆法,看傻眼了
    ,大指與食指執筆明顯,但中指拈不拈筆桿便難以確定。但作為執筆的圖像,應作唐代之現象計。此為書法類的執筆圖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 初學書法先學執筆,毛筆可不止一種執筆法,其中大有門道
    那麼究竟哪一種執筆法比較好呢?我們認為,執筆執法凡是符合生理功能,書寫效果好的,即是好的辦法。總之,不管你執筆是何種方法,筆要執緊,腕力才能傳之筆端,但又不能執得過緊過死,太緊了會指死腕僵,運轉不活。因此,歷來要求執筆做到「指實掌虛」,「指實」是指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指要相挨緊密,使執筆有力,這個「緊」字實際上就是「實」。「掌虛」實執筆時要掌心虛空,形如握卵。一般能達到這種要求,運筆便能自如有力,這時歷代書家為我們總結的寶貴經驗。
  • 毛筆執筆探索——單鉤執筆法
    單鉤也叫「單包」「單苞」,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執筆,大拇指壓著,筆在食指和中指之間。食指包著筆桿外面向內鉤。我們都會認為這種執筆不夠靈活,現在基本沒見人這麼用寫,主要是不便於隨機應變,想想沒有他的下個版本雙鉤法好用,我倒是覺得因人而異,每種執筆法的存在肯定還是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也做過一些嘗試,我們寫毛筆時候如力道不足,一般來說多是因為用手指在發力,這樣自然筆畫線體有問題,無力的現象就會出現。
  • 不同時期各書法大家的執筆法,看傻眼了
    02晉朝的執筆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之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但作為執筆的圖像,應作唐代之現象計。此為書法類的執筆圖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 書法有法,執筆無法!論執筆無對錯
    再從前朝晉與後代唐出現的執筆方法推理,其時必定也同時存在二指單鉤式的執筆方式。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該時期有限的執筆圖像,大部分表現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與四指執筆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討,更期待有新的圖像資料被發現作佐證。
  • 別忽悠了,執筆從來不只有一種方式!
    二、晉朝執筆法 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 再從前朝晉與後代唐出現的執筆方法推理,其時必定也同時存在二指單鉤式的執筆方式。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該時期有限的執筆圖像,大部分表現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與四指執筆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討,更期待有新的圖像資料被發現作佐證。
  • 書法基礎知識:聊聊毛筆書法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
    聊聊毛筆書法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一、執筆方法毛筆的執筆方法一直是書法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了解執筆的技能技巧,掌握執筆的方法是學習寫字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足見正確執筆的重要性。
  • 五指握毛筆源自王羲之?不是!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也許,你會說,小學的時候,老師不就說了嗎:握毛筆一定要五個指頭齊上陣,抬起手腕練把式。相傳,這種握筆姿勢源於「書聖」王羲之,甚至成為標準姿勢。其實,我們現在的握毛筆姿勢,並不一定正確。  昨天,「執筆的流變——歷代執筆圖像匯展」在南京博物院正式開展。展廳中的200多幅圖,都和「握筆姿勢」有關。南博旨在通過歷代圖片告訴大家,執筆無定法。
  • 王羲之最好的小楷作品,王羲之小楷字帖高清圖
    王羲之小楷流傳下來的有《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佛遺教經》等,都是傳為王羲之所書,很難考證確定為真跡。其中最經典流傳最廣者《黃庭經》與《樂毅論》。此本字帖《王羲之小楷字帖》選字本 ,就是採用了滋蕙堂刻本的最初拓本,用方格編排,選字精印而成。刻本精良,字口清晰,實乃學習之尚好字帖。
  • 書法:書寫姿態與執筆方式
    其中一俑左手持版,似為簡犢,右手執筆作書寫狀另一俑雙手捧案,前置冊,後置六邊形物,支撐對方手中之版,以便作書。西晉的瓷俑證明當時或之前的人們可能的書寫姿勢。永寧二年的對書俑,這一年已是西晉的末年,次年王羲之就出生了,由此推想王羲之也有此書寫姿態。類似對書俑執筆書寫的場景,在《中國美術全集》中存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