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號稱「書聖」,它在書壇的地位及影響無與倫比。唐太宗說:「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然而,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關於王羲之的兩個故事流傳千古,卻對學書人誤導千年!
第一個誤導是執筆法之中的「鵝頭法」。
王羲之愛鵝的故事,向來膾炙人口。一說,山陰某道士為求王羲之寫《道德經》,遂養一群好鵝。王羲之果然前來欣賞求購,道士趁機提出贈群鵝以求寫經的要求,王羲之欣然寫經,然後興奮地「籠鵝而歸」。
另一個件事比較好玩,說有王羲之聽說一個老寡婦養了一隻善於鳴叫的鵝,就帶著親友一起去看鵝。結果老太太聽說王羲之這個大名人要來,竟然興奮地將鵝提前煮了來招待他。
那麼,王羲之為什麼這麼喜歡鵝呢?很多人認為這與書法有關。
書法史上關於筆法,有很多比喻,王羲之說「鵝划水」,張旭說「擔夫爭路」,蘇東坡說「逆水撐船」,黃庭堅說「船搖櫓」……這等說法,生動形象,然而卻令人費解。蘇東坡諷刺那種食古不化者說:「世人見古有桃花司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吃。吃此飯五十年,轉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法。欲學長史書,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據說,王羲之受「鵝」的影響很大,不僅體現在用筆法中的「鵝划水」,還包括執筆法中的「鵝頭法」——「食指像高昂的鵝頭」。
今人執筆時常用的「五字執筆法」(亦稱「撥鐙法」),據說是王羲之傳下來的。《宣和書譜》卷四《儒素貼》載:「希聲尤善屬文,通經史,喜著述,且精於正書,則祖武風浪,頓還舊觀。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自言出於二王,斯與陽冰得之。」南唐後主李煜說:「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流於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這種被稱作「撥鐙法」的執筆法中,「鵝頭法」之說頗為流行。書法家孫曉雲說:「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鵝頭』,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實際上是源於此。食、中指『雙苞』的這種執筆法早已被歷代書家奉為『經曲』。」我們觀察一下許多執筆圖,都會發現這個特點:五指共執,大指按壓,食指、中指雙鉤,食指高昂。
那麼,這種做法對嗎?
其一,王羲之用的其實並非「撥鐙法」。
由於王羲之的名人效應,「撥鐙法」執筆時,食指像高昂的「鵝頭」,正好與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吻合,很容易受人推崇。但是,今天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王羲之用的其實並非「撥鐙法」。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書法執筆初探》中,曾經考證過晉唐人執筆是「斜勢」執筆。書法家啟功又說:「古代沒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執紙卷,右手執筆,這時只能用前三指去執筆,古代沒有高桌,人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這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繪畫中見到很多。」所以,王羲之很可能並不使用所謂的「五指共執」的撥鐙法執筆,自然也無所謂什麼「鵝頭法」。很可能用的是「單苞」三指斜執筆。
其二,「鵝頭法」並不適合執筆。
執筆原則要「指實掌虛」,這是為大多數書家所公認的。比如歐陽詢《八訣》說「指齊掌虛」;虞世南《筆髓論》說「指實掌虛」;連一向推崇「執筆無定法」的蘇東坡也說「要使虛而寬」。這就是說,執筆一定要保持筆的靈活性,但是「鵝頭法」執筆時,食指高高在上,離中指很遠,這樣用筆極其不靈活,所以它並不是一種好的執筆方法。
那五指執筆時,應該怎樣執筆呢?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執筆於大指中節前,居動轉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用之規矩,無以施為也。」這裡韓雙明說得很清楚,食指要「齊中指」,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指實」或「指齊」。所以,食指與中指不要分得太開,宜儘量併攏,與拇指相對,使握筆的力量凝聚。
張懷瓘《六體書論》中說:「如樞不轉,掣豈自由,轉運旋迴,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所以,執筆姿式要對,以保證用筆的靈活性。為此,還要求我們入座時,胸部和桌子平行,不能有高低肩、歪著坐、蹺二郎腿等不良動作;腕平掌豎,以保證手腕發力的方便靈活。
伴隨著王羲之的大名流傳,許多「書聖」的故事被人們視為經典。然而,卻有些故事謬種流傳,並不適合用筆實際,會給人帶來用筆上的誤導。「鵝頭法」的故事就是如此。韓方明的弟子空海,號稱日本的王羲之,他留下的兩幅執筆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並沒有所謂的「鵝頭法」。
王羲之故事給人的第二個誤導是《晉書·王獻之》傳中記載的王獻之幼年寫字,王羲之抽其筆不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薰陶下,許多人將手指握太緊,聲稱要「捏破管」,結果導致用筆不靈活。為此,蘇東坡還曾專門針對這個故事闢過謠。其實,手指執筆,固然需要用力,但也不必用死力。雖然「指虛轉筆,筆易滑落,且無法發力」,但是,「指實,並非用死力捉筆而不動指。」
總之,盡信書不如無書。「鵝頭法」以及「捏破管」這兩個故事,可謂王羲之的故事中給學書法的人產生誤導的兩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