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中央在成渝之間畫下的這個「圈」,把重慶和成都推到了合作共贏的新起點。
重慶和成都該如何攻堅克難、攜手前行?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聯動封面新聞,推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雲訪談」》,邀請專家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為大家進行解讀。
今日,我們推出第5期——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理魏曉龍(重慶)與德勤中國華西區稅務及商務諮詢合伙人張書(成都)對話,共同探討成渝經濟圈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成渝經濟圈建設動作頻頻。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的第1次會議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川渝兩地黨政負責人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工作方案、工作機制和2020年重點任務等方面達成了重要共識。
目前,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面臨最迫切的挑戰是什麼?
德勤中國華西區稅務及商務諮詢合伙人張書認為,成渝經濟圈目前要突破三個方面,包括發展不平衡、人才儲備和營商環境。「任何一個城市群都不能僅靠單核或雙核就能夠讓整個經濟圈發展起來,突破點就是在成渝之外新建一個副中心,通過副中心對周邊的城市形成帶動輻射,最終促進全面的發展。」
對經濟圈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理魏曉龍引用了一組數據加以佐證:從全國經濟圈的經濟體量來看,2018年長三角26城的GDP為17.9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不含港澳的珠三角9市為12.9萬元,京津冀為8.4萬億,而成渝經濟圈總的經濟體量則在6萬億左右。「從總量上來看,成都和重慶在全國的排名比較靠前,一個在第5位,一個在第7位,這兩個城市已經起到了比較好的帶動作用。我們認為成渝兩地要進一步提升發展能級,建立比較好的產業溝通協調機制,進一步為整個經濟圈的發展帶來更強的動力。」魏曉龍說。
對於成渝經濟圈來說,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的發展,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張書稱,這三個經濟圈相對來講發展比較成熟,尤其是外向性發展比較快,成渝經濟圈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點,而且要找到差距,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發展。
在魏曉龍看來,這三大經濟圈對於成渝地區未來發展都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其中,京津冀經濟圈最值得成渝地區借鑑的是其產業定位的協同發展機制,長三角經濟圈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體化機制值得學習,粵港澳大灣區值得借鑑的則是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未來,成渝兩地將加緊謀劃實施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和標誌性的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開放合作項目、重大公共服務項目,哪些產業將迎來重大機遇?
張書表示,成渝兩地在高新產業、吸引外資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這三個方面將存在重大機遇。「外資的吸引能夠很高程度上代表當地經濟的活躍程度,能有效提高經濟圈的影響力、區域帶動力,有助於成渝經濟圈建立外向型經濟,提高整個經濟發展水平。」
魏曉龍指出,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著非常大的合作空間。比如城市軌道交通TOD,兩地現在都進入了TOD快速發展期。新基建方面也有著非常大的空間和基礎,如5G、數位化、智能化建設等。
未來,兩地在共同推動內陸對外開放中,如何實現協同發展?
張書表示,要實現雙方的協同發展,需要從三個方面發力。第一個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要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把整個成渝經濟圈包括兩個核心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的交通都有效連接起來,促進人流、商流和物流的暢通。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成都和重慶都有各自的優勢產業,接下來要進行產業分工,帶動覆蓋周邊城市,在全國或全球範圍內形成影響力。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成都和重慶都有非常多的高校,接下來希望推動一些國家實驗室的落地,吸引高精尖產業落地,引領行業發展,促進人才引進。
魏曉龍認為,關於兩地協同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第一是兩地溝通協調和對話機制的建立,近期兩地政府有著非常密切的溝通和交流,比如成都天府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已經開展了密切的交流活動,這已經開了個非常好的頭。第二是在整個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重慶科學城的建設和成都東部新城的建設,未來還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布局和要素配置,都會形成很好的硬體支撐。第三,兩地未來可以在對外交流上有更多共同的聲音和共同的話題,在吸引國際產業轉移、國內企業創新布局和新市場的開拓方面形成合力。
記者/佘振芳
主持人/王瑋
攝像 剪輯/尹建紅
包裝/胡寶雨 樓欣宇
審核/康延芳 馮珊 王梅
本網原創報導: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雲訪談」①李敬:成渝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雲訪談」②蒲勇健:重慶和四川可攜手做大旅遊產業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雲訪談」③易小光:成渝要加快推動生產力布局一體化和協同化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雲訪談」④王小琪:川渝可共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