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下的自由和理想:你的詩和遠方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2020-12-04 懂你心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每當遇到無法承受的苦痛時

總是不禁淚如泉湧

你都經歷過什麼

又目睹過什麼呢

——《非自然死亡》主題曲Lemon

現在每當寫留言或者看留言的時候,就會想起可可西裡失聯女孩的詩和遠方。

距離可可西裡女孩失聯事件過去三個月,黃雨蒙的靈魂大概已經去了屬於她的詩和遠方。

你美麗,你堅強,你前途無量,你的家人本有你無限榮光,但你還是選擇孤獨旅行,帶著倔強,留下世人一輪又一輪的死亡教育和聖母般的偽裝。

人死了哪會分什麼好人壞人,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還活著。碰巧還活著的我們,不能把死亡當作不吉利的東西。

兩萬條罵你的評論,是有多恨你?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磨難,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需要一點苟且的。

許巍的歌和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曾經,許巍的這首歌有多麼紅呀,我們都在拼命地證明自己可以不苟且,可以詩和田野。

什麼是苟且?

對於黃雨蒙來說就是學分不夠論文不好畢不了業,當不了飛行員父母的支出全部打水漂。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吃飯睡覺考試工作考試不通過失業再找工作等等。

也許這苟且無聊透頂想逃離但無法逃離。

什麼是詩和遠方?詩和遠方就是未來和希望,就是本來去不了但很想去的地方。比如黃雨蒙心目中的生命的禁地可可西裡,比如生活中暫時的失控或逃避或孤獨或遠離,每一次小小的跳脫常規都是詩和遠方,也許只是一次暴飲暴食。

從人的需求的層次來說,日常的吃喝拉撒規律地學習工作都是我們想逃又逃不了的苟且,代表著最最底層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上層的需求是自我的實現,比如可可西裡,比如詩和遠方。

存在主義下的自由和理想

存在是並無理由的。

但人的本質來源於存在後的選擇,所以,人的存在同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分不開的,死亡其實也是生命的另一種體現。

每個人無法對自己的出生負責,但可以對死亡做出選擇。我選擇生活中的苟且,遠離危險的遠方,其實並無對錯。生命的旅途本來就是一場冒險,也不是每一個去可可西裡的人都是帶著求死的願望。

只是對生命本質的追尋和找尋美好的大膽,都來自於生活中的無法順遂產生的悲傷和絕望。

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你我都是孤獨的,所有的神跡和道義,甚至科學客觀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也對孤立的人沒有控制和約束。

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自由來源於自己的選擇。

生命本身是美麗的,不應該受外界的汙染,所有的意志都不應該幹涉它的本身。我們擁有正確的選項,但不應該否定其他的命題。神跡或者道義都來自於生活總結中多數人的選擇和多數人可以接受的選擇,但不能代表全部。

而科學真理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的參考,而不應該作為生命的內容本身。

可可西裡的危險成就了可可西裡的美麗——人對未知世界永遠都是存在好奇心和嚮往的。圍觀的群眾的苦口婆心其實本身並無壞意,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論他人的生死選擇本身就有失公允。

你我皆為凡人,凡人就會有凡人的衝動和非理性,當這種想法沒有產生實質對他人的傷害就不應該過度譴責。

畢竟,我們只是猜測她有可能想死,沒有人可以證明,她一定是要去死的。

在這種條件假設下,任何以上帝視角猜測失聯女一意孤行,「文藝」,甚至不孝不敬,有害國家都是非常荒謬可笑的。我們只是證明我們想要的假設,這個證明的過程本來就是不客觀的。

個人的自由首先表現在他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也會受到約束,而約束一般來源於傳統文化和習俗。對於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正視自己的選擇,承擔與之帶來的後果和責任。

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身是絕對自由的,個人的生命是相對自由的。這種相對的自由來源於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各項行為舉止都會在社會的環境中體現,因而會受到社會外界的監管和控制。

可可西裡失聯女孩被指責的主題是,生命不應當只是一次華美的冒險,還應該是一次有意義的價值實現。看似規劃好的完美的人生軌跡不應該中途拐彎,因為這種拐彎是會給其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包括傷心欲絕的父母,包括喪失人才的國家。

也就是說儘管生命的苟且並不歡樂,但為了苟且還是要繼續生活。

所以需要有收斂地做夢,有控制地存在。換一句話來說,你生不由你,你死不在你。

我們如何在苟且中依舊有詩裡的美好和田野的芬芳,來源於我們是否可以把現實生活編織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也就是為我們當下的生活積極地負責,把同樣的生活過成不一樣的感覺。

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在乏味和公式化的生活尋求快樂和希望,用生活中的堅強去擊垮所有消極情緒,將苟且過得更不苟且一些。

開放的時代應該有開放的人格

話說回來,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成就了很多人,也殺死了很多人。

因為不需要對他人的生命負責,所以網際網路中的言論永遠比現實生活中更極端更激烈。不能說網際網路很大程度是我們的詩和遠方,但網際網路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觀察著別人的詩和遠方。

所有的評論其實都來源於自己對生活的認知,而評價的維度除了公眾道德,法律法規,很多時候都只是內心的一個縮影,隱藏人格的外顯。

我們不能說評論失聯女孩的這兩萬個網民是不善良的,醜惡的,因為言語本身其實並沒有漏洞。但可怕之處在於,你連主人公真實的想法都沒有搞清楚,何來道義的評價和正義的譴責?

可可西裡只是危險,不是必死無疑。而女孩可能只是想散心,並非孤獨求死。

退一步,即便是女孩真的抑鬱了,那我們是否更應該去表示關懷和慰問。因為在黑暗角落的人是需要一絲陽光的,但不是強光,因為受不了。

被負面情緒籠罩的人是無法做出積極情緒中的人一樣的行為。我們需要理解也需要寬容,指導也是需要慢慢進行的。何況,故事中的人已經死了。

生活不只有看得見的苟且,還有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鳥語花香。換個角度看問題,其實絕望的背面就是希望,痛苦的本身就是力量。勇敢地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溫暖地看待他人的詩和遠方。

你我本身都是帶著夢想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因為我們的存在是上天的賜予,我們的價值都是可以自己設定的。好好思索生命的價值,好好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詩和遠方並不遙遠,那些幸福彼岸早已變成幸福終點。

相關焦點

  • 詩和遠方(下)
    匆匆寫了一篇《詩和遠方》,因泳池內人聲嘈雜,手指一滑,就發了出去。回家後,仔細一讀,才發現短文並沒有寫完,只寫了點生活的苟且,並沒有展開說正題:詩和遠方。其實,詩是詩,遠方是遠方,但組合在一起,便賦於了一種全新的意境和語義。當然,由於境遇和境界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詩和遠方。
  •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時間:2019-04-27 17:30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   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 特順讓詩和遠方,理想和生活不脫節
    特順讓詩和遠方,理想和生活不脫節 2020-11-24 10:55
  • 十二藝節|只一瞬,《唐卡》便將「詩和遠方」帶到你的面前
    跌宕起伏的劇情,絢爛奪目的場景,精彩絕妙的舞蹈,意境優美的音樂……昨晚,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評劇目——民族舞劇《唐卡》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濃鬱的青海地域特色和高原藏民族的民俗風情,將「詩和遠方」瞬間帶到觀眾面前。
  • 詩歌: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
    作者簡介陸渴望,原名盧新松,祖籍河南省濟源市,出生於洛陽市新安縣,曾任《河南法制報》《農民日報》記者,現任農業農村部《農村工作通訊》主任記者,著有抒情詩集《家鄉的九月》《世紀大合唱》和長篇小說《丁字路口》等,新聞作品
  • 詩歌: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
    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就要讓自己變得風流倜儻否則怎樣對得起身邊的鳥語花香>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就應該把微笑時刻掛在臉上讓快樂的心情伴你一路同行吧不要在坎坷的地方彷徨迷茫 既然選擇了詩和遠方就要讓自己變得無比堅強否則怎樣越過那萬水千山又怎樣實現那美好的理想
  • 「詩和遠方」何嘗不是一種苟且
    記得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苟且和「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眼前的苟且不過是暫時的枷鎖,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臥薪嘗膽」,這種信念支撐下的苟且又何嘗不能稱之為自由,而「詩和遠方」雖說充滿了想像和奔跑的自由感,卻又難免落入空想的枷鎖之中。    正如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內心的自由。
  • 《獵人筆記》:給你想要的詩和遠方
    大自然終於生機煥發,讓人不禁拾回讀詩的意趣和對遠方的嚮往。明媚的春日裡,宜讀《獵人筆記》,在料峭春寒中期待著溫暖的來臨。屠格涅夫應是個極有生活情調的人。他筆下的俄羅斯風光和風土人情,熱情洋溢,溫暖淳樸。他在遊獵途中記下的點點滴滴,釀成一壇濃鬱的美酒,讀來讓人發醉。
  • 和你打個賭,你就是枚享樂主義和潛藏的存在主義呀~
    現已古稀之年的他,又一次翻開這本筆記,再次收集,玩味,記錄下新的語錄和思考。用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歷練詮釋同樣的金句,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甭管各派在生命有無意義,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世界是怎麼構成這幾個問題上吵得天翻地覆,大家竟約定俗成般認同要活在當下。那如何活在當下,就引到了享樂主義和存在主義。你是怎樣的享樂主義?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同為享樂主義的伊壁鳩魯和亞裡斯提卜是截然相反的做法。
  • 馬曉蓬的詩歌《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朋友和我聊起關於詩和遠方現實讓她有點迷惘朋友問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朋友啊我想我可以和你說說詩也可以和你聊聊遠方關於小草關於胡楊關於理想我還沒有太多目標我們只說詩和遠方!詩和遠方一個可以寫,一個可以去!
  • 京華時報:生命面前 一切犯罪動機不值一提
    京華時報:生命面前 一切犯罪動機不值一提 一切動機,在生命和公共安全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幾起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引起執法機關的高度重視。7月29日,北京首都機場爆炸案和大興摔死女童案同時進入逮捕程序,前者犯罪嫌疑人冀中星因涉嫌爆炸罪被批捕,後者犯罪嫌疑人韓某、李某則分別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和窩藏罪被批捕。北京警方表示,對嚴重刑事犯罪要堅持主動出擊、露頭就打。
  • 「詩和遠方」其實在談論什麼?遠方有多遠?《菜根譚》這樣告訴你
    那麼,當我們在談論「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什麼呢?遠方到底又有多遠?1.一地雞毛是生活的常態。簡簡在一個員工嚴重老齡化的公司擔任中層。在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很多老員工甚至不會使用電腦,工作需要手工處理後由其他員工輸入電腦。
  • 誰的心中沒有詩和遠方?那些年,我心中的詩和遠方(下)
    陶淵明的詩,也幾乎是首首都喜歡,我所偏愛的,還是這一首——《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四十歲,我重新迷戀上了蘇東坡和他的詩詞,還有他的書法,我慢慢地品讀,靜靜地品賞,喜歡東坡的達觀、隨遇而安,喜歡東坡的正直善良,甚至也喜歡東坡的不合時宜。手頭的一本小書——《蘇軾黃庭堅詩詞精選》,翻來覆去不知讀了多少遍,東坡的才情、東坡的情趣情懷、東坡的生命情志、東坡的精神品格,都從他的一首首詩詞裡,默然傳達給我。
  • 「情懷+民宿」 實現詩和遠方的理想
    愛冒險、愛自由,張揚個性的年輕一代,不斷開拓民宿新玩法,在民宿經營中探索著自己的詩和遠方。人文氣息與藝術風格完美交織,詩意情懷與生活美學相得益彰,民宿走上了「高級定製」之路,細膩柔雅的空間,遠近皆景的環境,靈動鮮活的氣質,處處都是適合拍照的網紅打卡地。代舍代舍院落簡而不凡。
  • 雞零狗碎,詩和遠方,皆是生活
    我說:「雞零狗碎,詩和遠方,皆為生活。」01秋去春來,誰憐曲院風荷,韶華白首,不過浮生一闕韶華易逝,浮生一闕,雅俗共賞,方為生命真諦。眾生皆苦,我獨甜,亦為生命的渴望與追尋。靜心思量,恍然間,我們會驚覺人生的痛苦常是現實中,追逐太多,放手太少。源於「預期」與「現實」的差距。
  • 詩、遠方和別墅,如果要你選,你選哪個?
    但光有詩,還不夠,還需要有遠方,需要走出去,需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只讀書或讀詩,不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早晚會成為書呆子。就如同從未入世的人去點評入世,不僅空,浮,失去實際效用,而且會讓入世的眾生感到反感和拒斥,你的「佛」「道」講的再好,沒人願意聽。所以,要走出去。所以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 「情懷+民宿」實現詩和遠方的理想
    愛冒險、愛自由,張揚個性的年輕一代,不斷開拓民宿新玩法,在民宿經營中探索著自己的詩和遠方。人文氣息與藝術風格完美交織,詩意情懷與生活美學相得益彰,民宿走上了「高級定製」之路,細膩柔雅的空間,遠近皆景的環境,靈動鮮活的氣質,處處都是適合拍照的網紅打卡地。
  • 讓-保爾·薩特:相對自由論,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讓-保爾·薩特。他的「相對自由論」的主要內容,是承認了人的社會性。雖然還未達到「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高度,但已認識到:人決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承認了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肯定了個人自由只具有相對意義而否定了它的絕對愈義。
  • 我們比想像中更愛自由,也更需要存在主義
    而換一種方式思考則不妨說,「存在主義的觀念和態度,已經深深地融入了現代文化之中,我們幾乎都不再把它們視為存在主義的東西」。無論是個人選擇還是在政治,人類的困難重重,遠未獲得理想的自由。而全球化中的科技、商業挾信息革命之勢,幾乎無孔不入地主宰著我們的生活。與其說主導我們選擇的是個「有意識、有掌控能力的頭腦」,不如說這個頭腦更像是「一群失控的機械傀儡」。當我們試圖做出決定或選擇時,其實並非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在起作用,而只是依據自身生理習性和環境做出反應。
  • 畢業生質疑高曉松的「詩與遠方」,高曉松:我和你一樣焦慮
    一位即將畢業的武大學生,因為畢業後的就業與選擇問題感到焦慮,順帶質疑了高曉松的那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他的原話是這樣的:高曉松曾說年輕人要追求「詩與遠方」,「愛與自由」,可現在我連「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詩和遠方又在哪呢?如果他像我一樣,還敢說出這種話嗎?說實話,這位學生的焦慮在畢業生中應該很普遍,因為我當初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在面臨畢業以後的選擇時,很容易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