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 | 《當代建築》創刊寄語

2021-01-16 CA當代建築

《當代建築》是擁有出版、論壇、評獎、展覽等不同觸角的立體媒體平臺,面向職業建築師,以交流觸發思辨,以創作積澱思考,以文字傳遞思想,致力於推動我國當代建築創作的理性發展和躍升。


《當代建築》創刊之際,邀請擁有廣博視野、敏銳視角、專精學識的行業大家撰寫創刊寄語,傾情建言。其中飽含對當代的深刻洞察、對建築創作面臨挑戰的睿智解讀、對建築媒體職責與擔當的殷切期望,不僅是寫給《當代建築》,也是寫給每一位建築師、學者和媒體同仁。


建築是立體的歷史畫卷,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印記與文化特徵。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建築必將承載新的內涵,《當代建築》創刊正當其時。新時代,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築方針,打造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傳承地域文化的智慧人居環境,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承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建築業應當積極探索、努力的方向。這也應當是《當代建築》的聚焦方向,多視角傳播當代建築科技與文化、弘揚中國建築業的新時代新作為,是《當代建築》的使命,期待雜誌越辦越好。《當代建築》也定會越辦越好。


如果真正尊重自然,不僅保護好本城市、本地區的生態環境,還著意關注了城郊之間空間的連續性,在創造人工環境的同時有機地與原有自然環境相結合 ;如果在城市建設中真正維護了自己城市在歷史文化的連續 性,該保護的歷史環境都保護了,在相關地段還繼承、弘揚了當地的歷史文化,正確處理好了新老關係……真正這樣去做,城市特色必然會在新的城市發展建設中被保存下來,而且會發揚光大,創造出新的業績。《當代建 築》作為一本全新的建築雜誌讓人充滿期待,衷心祝福《當代建築》!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

當代城市面貌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各種問題也不斷湧現,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城市特色缺失等尤為突出。在當前從增量增長轉向存量提質的城市化進程中,同樣蘊藏著複雜的矛盾。面對激變中的機遇與矛盾,探索一條既中國又現代的建築創新之路已是必然。《當代建築》期刊應當具有這樣的精神,並不斷地更新自我,致力成為具有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的新一代學術期刊,走在建築領域的前沿,用期刊推動建築領域的發展進步,這是《當代建築》期刊應該努力的方向。此寄語寫在創刊之際,祝福期刊越辦越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東南大學教授,築境設計主持人


當代中國建築設計必須面對快速城鎮化的社會進程、複雜多變的文化 背景的現實語境。在這一語境中,理想與困惑並存,挑戰與希望同在,明確的目標與滯後的理論和制度建設,以及與錯綜複雜的現實矛盾的交織。《當代建築》的創刊,為我們持續深入探討建築設計中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願《當代建築》搭建起建築業界交流的橋梁,為更多建築人提供思想碰撞的機會,啟迪建築創作靈感,為當代建築創新發出有力的聲音。鼓帆遠航正當時,祝賀《當代建築》!

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設計研究院榮譽院長

在當今世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速度史無前例。2017年百萬人口的城市已近100個,今後10年之內還可能翻番。在這樣的背景下,談及當代建築創作所面臨的挑戰——對城市環境的認識不足、建築設計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制度建設存在的錯位、職業價值感不清晰等是每一位中國建築師,甚至是全行業都面對的困難。《當代建築》的創刊生逢其時,期待雜誌能夠以獨立的思考和開闊的眼界引領風潮,衷心祝福《當代建築》!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顧問總建築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一個行業亦有一個行業的責任與擔當。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建築事業日漸繁榮,建築事業的突圍為國家鼎盛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從人才的培養到設計的創新,從材料綠色環保到建造的精益求精,都是建築業應當積極探索的方向。《當代建築》面向建築從業者,也面向大眾;面向現在,也面向未來。創新是《當代建築》雜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築行業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期待雜誌越辦越好。


崔愷 CUI KAI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名譽院長、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中國當代建築創作正面臨如何提高理性設計和建築工程質量,使建築師擁有更多話語權,並在此基礎上趕上國際建築水平的挑戰。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語境來講,未來建築師要注重理性設計,更多關注建設環境、文化及地域特色問題,同時關注建築的節能、環保與綠色因素。建築設計量大面廣,涉及城市需求、市民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我希望《當代建築》雜誌在內容上不僅涵蓋建築,也要涵蓋城市,不僅包括建築造型,也包括建築技術,保持開放性視野,從而使大眾更好地理解建築,理解城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院長、教授

《當代建築》編委

綠色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綠色」原則已納入國家新時期的建築方針。同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給建築師提供了創作優秀建築的條件。目前國內外有部分優秀的建築師已經在綠色建築設計的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這是令人欣慰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部分優秀的設計案例、設計思潮由於缺乏足夠的推廣與宣傳,沒能被世人所認知。希望《當代建築》雜誌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動態,介紹更多具有當代特徵、尊重地域環境、體現地域技術特點的環境友好、人居舒適的優秀建築設計作品與設計思潮。與《當代建築》共勉。在當代建築創作中,普遍存在著對於城市設計工作重視的不足,在城市設計工作中,建築師具有城市空間組織的藝術想像和設計能力,善於把握地形地貌、生物氣候等條件賦予的城市視覺環境特徵,對營造美好城市人居環境擁有豐富的經驗。由衷希望《當代建築》雜誌能給予城市更多關注,立足數位化的時代背景不斷探索,為建築設計的深入發展提供最新、最好的例證與參考,相信《當代建築》一定會辦得越來越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在建築學的詞彙中是一個還未被準確定義的詞語,不同於已被定格的「現代」或「後現代」,它是對不斷延展的當下的總結與升華。當代的建築學一邊需要作為彰顯地域性傳統文化復興的物質體現,一邊需要融合指數級未來科技發展的創新成果。《當代建築》的創刊為當下百花齊放的建築學理論和實踐提供了一個亟須的思想平臺,去思辨交疊於當下的傳統反觀與未來展望,這將對建築學和建築設計的發展大有裨益。在這個嶄新的時刻,衷心祝福《當代建築》!新刊《當代建築》即將面世,建苑增色,可喜可賀!刊名將建築冠以 「當代」二字,以響亮宣示辦刊理念,喻示對時代和潮流的反響,以及對需求和變化的因應,必將引起建築界內外的關注和期待。 謹此由衷祝願新刊辦出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持續地助力對中國建築現代性的反思和提升,並對體察和傳播「全球在地」的中國當代建築創作實踐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的建築,不會再是一個簡單的、一言堂的世界,其一定會走向文化的更加多元。當代建築,從它被命名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代建築的特徵是在更加大規模生產中的個性化,以及更加全球化中的定製化。衷心祝願《當代建築》雜誌可以成為中國建築規劃學界,一個國內外學術新思想和創作新理念的交流平臺 ;也衷心祝願《當代建築》雜誌就像「當代」這個詞一樣,不斷地日日新、月月新,與時俱進,永遠保持「當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建築》應更加關注「當代」二字,真正挖掘其內涵。「當代」是一個更加多元的、更加充滿矛盾的、更加充滿挑戰的時代,所以《當代建築》應該更加關注今天多元的世界,關注今天最重要的、最熱點的話題,關注今天最具挑戰性的建築的前沿、理論、研究、創作的成果。也希望《當代建築》能夠結合這一次升級,有自己更加犀利的觀點、更加睿智的評論,從而引領媒體的發展。當前各種新媒體不斷湧現,傳統紙媒,特別是專業雜誌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我一直認為專業雜誌應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專業精神,既能站在時代的前列,又不盲從、隨波逐流。如果一本專業雜誌能夠堅持這樣做下去,一定會獲得持續的發展,這也是我對《當代建築》雜誌的期許。

  周愷 ZHOU KAI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天津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全球城市化的浪潮給中國建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全球文化互相輸出的背景下,我國當代建築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當代建築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回歸本真,關注建築的本質。希望《當代建築》切實立足當代背景,擔當起建築理論創新與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創新發展的建築理念,傳承優秀建築文化與技藝,引領建築從業者從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中獲取力量,從源遠流長的建築歷史中挖掘靈感,不斷構築新時代的建築文明。勤耕不輟,方能志存高遠,與《當代建築》共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經理

《當代建築》編委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建築設計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中國的建築師們同時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時期。在當代,到底什麼樣的建築可以稱為「好建築」,大家的認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專業的建築媒體在社會輿論、民眾審美等方面都能夠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它是建築創作與城市設計的一面鏡子,是鼓勵精品、提高審美、引導風向的重要力量。探尋在當代建築審美觀下的「好建築」,求索「好建築」的答案和方向,是《當代建築》的責任和使命。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當代建築》編委

建築師應通過設計營造出與當下設計思想、建造技術和材料相符合,與當地文化和地理位置相適應,為人的活動模式而設計的建築和景觀,並詮釋營造過程中的設計內涵。而如今執業建築師普遍注重設計實踐,忽視對建築理論的研究與辯論,在此應鼓勵設計師探索當代建築理論,這樣才能支撐當代建築走得更遠。相信《當代建築》能夠始終秉持信念,助推建築創作繼續在新時期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真誠祝福《當代建築》揚帆新時代,開創新輝煌!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華建集團副總經理、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在城市快速擴張、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探討建築未來的發展方向,探討全球建築師未來如何解決我們已經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時,都需要基礎紮實的建築設計理論作為支撐。在消費時代,文化和歷史的精神內涵也成為建築設計的消費對象。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自己的建築理論,而科學與文化素養上的不足,也反映在我們對於價值追求的迷失上。由此願《當代建築》少一份矯飾浮華,多一分沉靜內斂,繼往開來,唯理是從!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執行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建築設計實踐亟須與國際接軌的、科學系統的、可大規模有效推廣應用的設計模式、設計控制方法與設計管理方法,來提高整體建築水平,這對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民族建築文化自信的樹立有重要意義。期望《當代建築》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建築領域的融合,以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建築的共同進步。《當代建築》帶給我們的一定不是短暫的驚喜,而是對最前沿、最優秀的建築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永久承諾。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建築創作亟須突破建築學的單一視角。這種突破的來源之一是,通過建築學實踐來解決當代人類聚居所產生的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來源之二是,對文化和價值觀的深度思考,並轉化和影響到建築學理論及建築創作。如今的建築學媒體越來越豐富多樣,但堅守傳統而又特點鮮明的建築學紙媒還相對缺乏。期待《當代建築》能真正聚焦「當代」或「當下」,不僅立足於中國,還能立足於世界來把握理論及實踐的發展脈絡,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並行在「當代」的視角之下進行報導。

  趙元超 ZHAO YUANCHAO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建築設計絕對不是建築師個人的事情,當代建築創作水平反映的是整體社會發展水平。建築創作需要建築師與決策者、審批者、建造者共同完成,建築設計的目的是營建,這就意味著建築師要帶領團隊共同實現建築創作的全過程。建築設計本是一件綜合性極強的事兒,社會賦予了建築師更多的責任,作為當代建築師更要主動參與和承擔。值《當代建築》創刊之際,作為編輯團隊的老朋友感到欣慰,期待在不遠的未來,《當代建築》能夠對建築創作的諸多問題做出精彩的回答!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長、總建築師

《當代建築》編委

當代社會的觀念正在悄悄地、深刻地變化著,我們面臨著從高速、批量的設計生產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的轉變,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品質的轉變,市場環境、教育體系、設計機構和設計人員等都需要對此做出應對。值此之際,迫切需要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優質平臺,持續引領建築界思辨。由衷期望《當代建築》能夠一直保持開放的視野、嶄新的理念、時刻更新的狀態;以高度前沿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接納新鮮事物,為當代建築界增添一道新的風採。


我對《當代建築》有幾點建議 :第一,保留按照建築類型來組稿的方式,突出聚焦的重點 ;第二,更多地關注當代建築創作的熱點內容,報導一些新作品的研究、新理念的研發、行業發展、行業需求等,因為熱點問題會引起建築師的共鳴和思考;第三,跟中國當代建設的主流方向相契合,設立建設熱點板塊,報導重點的、大型的項目,並持續跟進,對小型項目進行特設的報導。希望這些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我堅信《當代建築》會越辦越好!



當代建築創作需要我們回歸建築本質,回到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去,只有從基本的原始狀態開始,才能得到直覺的反應。與「當代」呼應的,是 「未來」,凱文 · 凱利說過我們的未來是技術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是灰色冰冷的鋼鐵世界。相反,我們的技術所引導的未來,朝向的正是一種新生物文明。《當代建築》雜誌是窗口,也是橋梁,更是當代建築發展的一面旗幟,願《當代建築》以刊為犁,耕耘出廣闊的建築思想空間,持續煥發當代的生機與活力!


建築是文化的切片,傳統的積澱,更是城市的靈魂。把每棟建築獨特的基因密碼堅守住,創造更具有中國建築文化的嶄新的當代建築,是追求也是責任。當代建築的語境是複雜多義的,當代人的需求是多重的,我們仍在建築創作之路上孜孜以求。但既然是摸索,就要給予時間,給予實踐,給予等待和期望。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候花開。而這個任務,也是《當代建築》從誕生之日起就必須要肩負的使命。


當代,是建築師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困難的時刻,機遇與挑戰並存,理想與現實同在。我們討論建築,既要從當代的現實背景著眼,也要有面向未來的眼光和思維。而我們面臨的很大困惑是已有建築文化已經被解構,而新的評價體系還在建立摸索。《當代建築》也正是因此而生逢其時,期待雜誌不忘初心,通過學術高地的發聲切實為設計行業帶來轉變。衷心祝賀!



當代中國建設工程量巨大,「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的巨大契機以及與國際的進一步接軌對建築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下工程諮詢服務碎片化模式造成建築師主體職責的不完整,建築教育的缺位也令建築師綜合能力有所不足,這是當代建築創作面臨的挑戰。建築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平臺能夠讓本土建築師自由分享體驗和知識,匯聚展出優秀作品,不斷綻放新鮮而充滿才華的面孔。《當代建築》的面世,定會給本土設計師提供一個創作交流的平臺,為本土設計師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

從歷史的角度看,「當代」是被不斷迭代更替的。作為有價值的紙媒,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即在年代之後回顧這本雜誌,是否理性全息化地反映了歷史中的「當代」呈現給未來的最有價值的建築設計思想軌跡、學術理論價值辨析、創作實踐探索路徑。它理所當然是建築界「當代」最具價值事件繞不開的記錄者,是未來正向價值的引領者,是理論思想交鋒的觀察者,是創作探索經典的發現者。值《當代建築》發刊之際,衷心祝願雜誌以當代的內涵呈現其外延持久的歷史價值!


目前,建築創作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對單體建築的關注遠多於大範圍的營建,從而造成對都市背景的忽略。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理念的偏頗。長久形成的建築師培養概念,是指導建築師在有限的用地範圍內把建築做好,但這其實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反思當下實踐和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從單純的「建」到都市的「營」進行角度轉換。雜誌刊名雖然叫《當代建築》,但我們不要忘記「城市」。如何更加理性、更加清晰和更加深刻地認識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定位,任重而道遠,衷心祝願雜誌勇於擔當,越辦越好!


申作偉 SHEN ZUOWEI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當代建築設計如何傳承優秀的中國建築文化,體現新時代中國建築的特色,是建築師必須思索的命題。《當代建築》應運而生,我想建築雜誌的誕生不僅僅是為了討論那些優秀的作品,它應該為當代建築創作的交流架起一座橋梁,為未來生活的設計和創造貢獻力量。觀當代而見未來,衷心祝賀《當代建築》創刊!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建築創作需要思考新的發展模式,當代建築知識體系也需要進行重新構建。面對當代複雜的語境,我想最重要的態度便是「誠實」,無論是建築創作,還是研究評論,誠實往往具有最簡單也最宏大的力量。我相信《當代建築》會是這樣的一方田,不僅是設計師、學者個體發聲之地,更有益於形成行業內的共振、共識。誠實理性地呈現當代建築圖景,這應是雜誌創辦的意義所在。



當代,存在於永遠存在但不斷變化的「當下」之中。對當代的思考,要包含對於歷史的認知與汲取,也要包含對未來的判斷與籌謀。無論是在建築行業的實踐領域,還是在建築教育領域,都需要經常站在「當下」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處於怎樣的節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認識現在的「當下」,我想精彩亮相的《當代建築》能夠啟迪一二。衷心地希望《當代建築》能夠用精彩的「當下」架起思想者與閱讀者的橋梁,架起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建築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相伴相生。當代是歷史的一個環節,是星辰閃耀的子夜,更是朝陽欲出的黎明 ;建築是人類生存環境中的一個要素,既是物性的,又是心性的,對物境與心境的多元詮釋令當代建築展現出千姿百態 ;建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個體的創造力與社會的協同力共同推演建築事業的非凡交響。誠摯地期待並深信《當代建築》的創刊,將承載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建築夢想,為學界和行業展現理論探尋、創作實踐和人才培養的新格局和新境界!中國建築的現代性雖然還未發展充分,但我們卻已聽到了當代性的敲門聲。技術和社會的進步,令建築學面臨著從經驗到算法、從專屬到共享、從建構到生態、從美學到社會等方面的新的轉型。這些變化都會推動我們的建築教育和實踐向更加開放、多元、包容的方面發展。當代性也許不成熟、不確定,但帶來的是未知和希望,是發展和憧憬,正如嶄新的《當代建築》。創新是專業雜誌的生命動力,也是我對《當代建築》的期許,衷心祝願新的期刊帶來新的超越!當代是歷史與未來的交匯,建築是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載體。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建築思潮催生了影響世界一百年的現代建築運動。百年後的今天,中國建築成為世界同行的焦點,如何推動中國建築文化的前行與躍遷已成為當代中國建築界不可迴避的問題。媒體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信息的傳播,更重要是構建一個學術平臺。不同的思想在此相聚、交融,甚至對抗,從而匯成一股龐大的衝擊波,觸擊著建築學人的靈魂並產生新的行動。《當代建築 》是新的時空下智慧與洞察力呈現的舞臺。


當代建築教育的意義已不再停留於知識傳授,而是在堅守學科底線的同時去創造新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求知識更新的思維能力與操作方法。而專業媒體的重要任務則在於能夠構建這樣一種氛圍與交流平臺,使得建築教育與時代動態的發展方向相協同。在面向未來之時,更不能忘記中國文化的本源,這也給《當代建築》雜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使命。衷心希望《當代建築》能夠在紛繁的現象中尋得智慧與自身的堅守,在傳播系統的知識體系中發揮自己的能量。


感謝業界同仁長久以來的傾情關懷與支持,編輯團隊唯有將勤補拙,以創辦高水準、世界性的新一代學術期刊為目標,方不辜負每一位編委、作者和讀者的高誼厚愛。



-END-



相關焦點

  • 《建築遺產》在同濟大學創刊
    人民網上海3月7日電 (記者姜泓冰)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建築遺產》,近日在同濟大學創刊。該刊是我國歷史建成物及其環境研究、保護與再生學科領域的第一本大型綜合性專業高端期刊。
  • 《建築史學刊》創刊發布
    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建築史學刊》於近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創刊(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2096-9368,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10-1717/TU)。
  • 《雷鋒》雜誌在京創刊
    7月24日,《雷鋒》雜誌出版座談會在人民出版社舉行,宣布《雷鋒》雜誌創刊 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出版社、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共同主辦的
  • 《當代建築教育》創刊號首發
    期刊簡介: 《當代建築教育》是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與《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共同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涵蓋建築學及其相關學科,以推動當代建築教育的交流、研究與發展為宗旨,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建立國內外建築院校的深度合作,成為廣大師生交流教學思想、研討教學方法
  •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縮影 《鍾山》創刊四十周年
    本報訊(記者 舒晉瑜)誕生於1978年的文學大型刊物《鍾山》近日在南京舉行創刊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四十年來,這份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重要刊物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家、作品,從傷痕文學到現代主義思潮,從中篇小說到長篇小說,從詩歌到戲劇,刊物在四十年間不斷拓寬自身的容納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縮影。
  • 《建築史學刊》正式創刊
    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創刊90周年之際,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建築史學刊》正式創刊發布。《建築史學刊》定位為建築史學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由中國建築學會擔任學術指導單位,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論彙刊》的延續。
  • 《壟上詩薈》迎來創刊第300期 100餘名知名詩人、作家發來寄語與祝福
    9月1日,知名作家、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為《壟上詩薈》創刊第300期發來祝福。當日,荊州日報社旗下大型詩歌周刊《壟上詩薈》迎來創刊第300期。李修文與詩人、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臧棣,詩人、魯獎得主張執浩,詩人、河北省作協副主席大解,詩人、湖北省作協副主席張執浩,詩人、四川省作協副主席、龔學敏等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區)的100餘名知名詩人、作家紛紛發來寄語與祝福。
  • 紀念《當代》創刊40周年朗誦會暨第16屆《當代》長篇小說年度論壇...
    》 創刊40周年朗誦會暨 第16屆《當代》 長篇小說年度論壇、 第21屆《當代》 文學拉力賽頒 獎禮在京舉行。 從創刊至今,走過40年的《當代》雜誌始終奉行「文學記錄中國」的現實主義辦刊宗旨,緊扣時代、直面現實、既聯繫名家大家、又注重發掘新人新作。早在創刊之初,第一任主編秦兆陽先生就反覆強調培養新作家的必要性,堅持每期必發新人新作。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最新學術期刊《建築史學刊》創刊發布
    北京訊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建築史學刊》於近日正式創刊。《建築史學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擔任主編,以建築學院現有《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論彙刊》兩本學術集刊編輯部的多位教師、博士為核心編輯團隊,並組成了由中國工程院莊惟敏院士、中國建築學會李存東秘書長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領銜,國內外建築史學領域多位知名學者加盟的編輯委員會。
  • 任正非對當代年輕人的寄語
    這樣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對於國家的前途與未來也是十分關注,他認為國家要強盛,必須搞好教育,特別要重視當代青年的教育。同時,他本人也為我們當代年輕人提了三點寄語。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他認為隨著圖書館的開放以及網絡的普及,能夠獲得信息的途徑已經越來越多,現在年輕人的視野已經很開闊了,所以年輕人首先要開放。
  • 福建師範大學李建平教授等應邀參加《當代經濟研究》創刊30周年...
    11月29日至30日, 慶祝《當代經濟研究》創刊30周年研討會在吉林財經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 賀晨報創刊20周年 中科院淄博籍院士李振聲寄語晨報
    在魯中晨報創刊20周年來臨之際,本報收到了一份鼓舞人心的特別禮物。「信息採集求真務實」——這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淄博籍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長李振聲為祝賀魯中晨報創刊二十周年的題詞。簡短八個大字,帶來的是李振聲院士對新聞報導嚴謹的要求,更是對家鄉媒體的殷切關懷。
  • 寄語| 《企業文化》副主編林鋒:《徽商》有老子的如水智慧
    【編者按】 2009年3月,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的《徽商》雜誌正式創刊,現已成為徽商足跡最忠實的記錄者和當代徽商的精神家園。值《徽商》創刊十周年之際,中國期刊協會商業期刊媒體分會及全國商人媒體聯盟的各位同仁特別為《徽商》雜誌撰寫了十周年寄語,暢談對《徽商》的認知、回顧與《徽商》的合作發展、展望商人媒體在媒體融合新時代的前景和發展之路!
  • 肝ca是什麼意思 肝ca的5種治療方法
    在平時生活當中,經常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疾病,你知道肝ca是什麼意思,看字面上的意思,肯定是和肝臟有關的,引起肝ca的原因有哪些呢,肝ca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帶著以上幾個問題,一起來文章中尋找答案吧。肝ca是什麼意思肝Ca,顧名思義就是肝臟上的某種疾病,準確點來說就是肝癌的意思,因為在平時生活中,醫生比較習慣性的把癌寫成ca,其實肝Ca=肝癌。
  • 當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傳承與超越
    正如彭一剛院士所言,何鏡堂自幼就受到嶺南文化的薰陶,師從夏昌世,80年代又與佘畯南和莫伯治等「新嶺南派建築」的開創者合作,共同主持了西漢南粵王墓、嶺南畫派紀念館等「熔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於一爐」的重要建築,何鏡堂成為當代嶺南建築學派「承上啟下,薪火相傳」的關鍵人物。
  • 拼音帶ca的字大全_6個拼音含ca的字組詞 - 小孩子點讀
    ,左右結構,部首:石組詞:礤床兒(cā chuángr) | 4、遪(cà),14畫,左下包圍結構,部首:辶5、礸(cǎ),24畫,左右結構,部首:石6、攃(cā),17畫,左右結構,部首:扌《拼音帶ca
  • 中國書法發展極簡史(前期vs後期)暨為院書法協會所寫創刊寄語
    本文關鍵詞:書法歷史、中國書法史、著名書法家、書法字體演變本文作者:蔣紀綱(字一笑),號漢風雅堂,坐標山東濟南本文由來: 為院書法協會《書苑》雜誌寫創刊寄語(2003年舊文)我非常榮幸地接受了院書法協會的邀請
  • 創刊30周年座談會 | 中醫大咖、讀者代表齊聚一堂,只為慶賀這件事!
    1月12日,中國中醫藥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局長於文明寄語報社,要以創刊30年為新起點,堅持黨的領導,錘鍊能力本領,擔當職責使命,推動和激勵中醫藥系統振奮精神、奮發有為,為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上海文學》創刊65周年 首次推出英文版特刊
    中新網上海12月27日電 (王笈)由巴金創刊於1953年的《上海文學》雜誌,27日在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辦創刊65周年慶典暨《上海文學》英文版首發式。《上海文學》雜誌社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合作推出一期《上海文學》英文版特刊,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上海文學》英文版及2019年1月號《上海文學》。 官方供圖《上海文學》是當代中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雜誌之一,代表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潮流。
  • 新區首本文學雜誌《龍華文學》創刊
    寶安日報訊(記者 胡培心 通訊員 黃新輝)近日,記者從新區公共事業局獲悉,新區首本文學雜誌《龍華文學》正式創刊。 《龍華文學》闢有「名家新作」「非虛構」「小中篇」「海岸線」「新銳作家」「域外走筆」及「翻譯之窗」等特色專欄,奉行「原創、個性、豐富與審美」的辦刊原則,每季度出版一期,每期印刷3000冊左右,全年共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