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大提琴家古特曼:當我演奏時,內心在與他們交談

2020-12-18 第一財經

 

 

兩年前,俄羅斯傳奇大提琴家娜塔莉亞•古特曼(Natalia Gutman)用十天時間巡演京廣滬三地,在古典音樂圈留下長久的回味與討論,人們都以為,這是大師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赴中國演出。今年4月4日、5日,73歲高齡的古特曼又將到訪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分兩天演奏音樂技巧極為複雜、被譽為「大提琴《舊約全書》」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013年6月(時間、曲目)的上海音樂會上,年事已高的古特曼因疲勞過度,現場表現令人多少有些擔憂。上半場的勃拉姆斯奏鳴曲和舒曼的浪漫曲,與鋼琴家陳薩的合作可謂沉穩,但中場休息時,古特曼就因後背疼痛躺下,幾乎就要終止演出。下半場的博凱裡尼《降B大調雙大提琴奏鳴曲》臨時去掉兩個樂章,勉力登臺的古特曼顯得力不從心,看著譜子依然拉得吃力而艱難。直到終曲普羅科菲耶夫《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她才真正呈現出嫻熟細膩的技巧和狀態。

在那年的廣州、上海音樂會上,古特曼都為觀眾返場演奏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布列舞曲,讓人們見識到前蘇聯音樂家令人驚嘆的深厚造詣。這套組曲,古特曼曾多次在歐洲各地做現場演出,卻從未出版過唱片。據說,大師其實早就錄製過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但自己始終不滿意。

已故俄羅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年輕時就是技術超群的天才,卻一直等到自己花甲之年,才肯錄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皆因這套曲目的復調結構、技術難度和理性思維都達到了豐富而深刻的巔峰,常令演奏家卻步。

作為羅斯特羅波維奇一手培養出來的學生,年過七旬的古特曼現場演奏全套組曲,恐怕是中國樂迷難得一見的機會。

《波士頓環球報》曾形容,古特曼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俄羅斯大提琴家」。古特曼這個猶太姓氏,既遺留給她一個古老音樂家族的血液與榮耀,也曾帶給她痛苦和打擊。

古特曼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一代小提琴宗師奧爾的學生,她的母親是鋼琴家,繼父是大提琴家、教育家羅曼•沙波日尼克夫,從5歲到8歲,繼父就以大量的大提琴文獻拿來教育她,奠定紮實的俄羅斯學派基礎。

出身音樂世家的古特曼,在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時,又幸運地跟隨導師羅斯特羅波維奇學習,那個年代,羅氏已經是享譽全球的名家。古特曼曾回憶恩師對她的影響是激髮式的,羅氏允許她發展自己的個性,允許甚至鼓勵她和自己不一樣,他在課堂上有時會激動得大喊大叫,就為激起學生演奏時的飽滿情緒。古特曼常常說,她雖然師從羅氏,但她的目標不是效仿老師的錄音亦步亦趨,而是從作曲家的譜子裡尋找答案。如果聽兩人的錄音,你會發現,同樣是演奏蕭士塔高維奇的大提琴協奏曲,羅氏的風格帶有毋庸置疑的震撼力,用音樂席捲一切,爆發力強。古特曼的弓速也很快,音樂的力度卻帶有更多的韌性和穿透力,更有女性的細膩質感。

早在古特曼16歲時,莫斯科愛樂樂團團長助理就曾奉勸古特曼的母親給女兒改一個姓氏,在上世紀50年代,政治局勢的變動導致藝術家們如驚弓之鳥。古特曼的祖父在史達林統治時期遭遇不測,從小古特曼就深知,這個姓氏會給她堅強與力量,她不願改名換姓,而要維護祖父留下來的榮耀。

1962年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大提琴比賽和1967年的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古特曼分別贏得第三名和第一名,聲名鵲起。但同時,她不明原因地被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限制出境,古典樂壇所矚目的年輕新秀幾乎就此與世隔絕長達九年。她始終不知道是自己與羅斯特羅波維奇過從甚密,還是家族的猶太姓氏為自己招來禁令。

羅斯特羅波維奇聽聞作家索忍尼辛及其他藝術家、音樂家遭政府壓制,曾寫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不同意見,被前蘇聯政府下禁令,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美國。在國內的高壓政策下,許多音樂家攜手創作,留下寶貴的音樂財富。在諸多音樂家中,古特曼與她的丈夫、大提琴家奧列格•卡岡與大批前蘇聯作曲家保持親密關係,夫婦二人與鋼琴巨匠裡赫特組成的三重奏,也是俄羅斯音樂史上最負盛名、時間最長的室內樂組合。

古特曼超凡的演奏水平,讓她的身邊聚集起許多大師。蕭士塔高維奇是她的靈魂導師,作曲家去世時,葬禮上演奏安魂曲的正是他們夫婦。作曲家施尼特凱將自己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古特曼,她與阿巴多和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普羅科菲耶夫《大提琴協奏曲》被讚頌為「羅斯特羅波維奇本人也沒能將這部作品演得如此精彩,他昔日的弟子已經超越了他的光輝」。

即將在上海演出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是作曲家在宗教中力圖表現人類世俗情感的傑作,巴赫內心被壓抑的疲憊,他的思想、情感和德國民間音樂,他音樂中的理性和熾熱,由經歷了人生坎坷的古特曼來演繹,音樂表現力上會有怎樣豐富而高超的變化,大概是最值得期待的。

古特曼曾說,每當她演奏大提琴時,似乎在跟已經故去的亡靈對話,「我的內心總能聽到我的外祖父、繼父,我的親密夥伴卡岡、裡赫特以及我的老師羅斯特羅波維奇在與我交談。」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大提琴女王娜塔莉雅·古特曼將來杭演出
    俄羅斯大提琴家娜塔莉雅·古特曼4月10日將於浙江杭州與杭州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屆時將會帶來《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芭蕾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段)以及蕭士塔高維奇《降E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7號。
  • 大提琴家王健: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圖)
    相對於其他華人音樂巨星,諸如馬友友、郎朗,大提琴家王健在普羅大眾中不那麼有名。然而,在音樂界,恐怕沒有人認為他比馬友友遜色,只會說他倆風格不同。王健9歲時便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露臉,2006年,他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專輯在英國流行榜排到了第22位,這對古典類專輯而言簡直是個奇蹟。
  • 大提琴家高傑安:追憶羅斯特羅波維奇
    那時,在俄國大提琴界,布蘭杜科夫的名字無人不知,他是拉赫馬尼諾夫的密友,致力於演奏大提琴奏鳴曲。每天父親都給我上課並督促我練琴。即便有時候身體不適,或暑假時離家度假,練習也不能鬆懈。我並不總是享受練琴時光,但日復一日,我逐漸意識到這是個必然的過程。現在,我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學生。
  • 如何正確掌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要想把琴拉好,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演奏方法,它要求演奏者心態放鬆,形體自如。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拉出好的聲音。 在當代科技的發展中,我們的每種樂器都已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大提琴的演奏在這樣的環境中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兩位「精神之父」  麥斯基總說,「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1948年生於拉脫維亞,17歲時便在全蘇聯的音樂大賽中獲獎,並獲得了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演出的機會。第二年他又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上獲獎,並被保送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師從當代大提琴巨匠——羅斯特羅波維奇。
  •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生命的不斷錯過中學習
    這是一個會觸動內心的短片。在Lens的鏡頭前,62歲的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一次採訪:他講述了生活裡的種種錯過、年少的意氣風發、中年危機時的「後退」、如今對生命的感悟……他把這些都裝進了從4歲就開始練習的巴赫的音樂裡。
  •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不斷的錯過中理解著生活
    在Lens的鏡頭前,62歲的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一次採訪:他講述了生活裡的種種錯過、年少的意氣風發、中年危機時的「後退」、如今對生命的感悟…… 他把這些都裝進了從4歲就開始練習的巴赫的音樂裡。
  •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戈林伽斯登臺國家大劇院
    應國家大劇院和中國大提琴協會的邀請,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大衛-戈林伽斯將於11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大提琴音樂會。屆時,大衛•戈林伽斯不僅將攜手國家大劇院音樂總監、指揮家陳佐湟,在中國交響樂團協奏下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還將與中國大提琴教育家娜木拉及其弟子田博年一起合作演奏。
  • 王健大提琴演奏《如歌的行板》如此優美的旋律 動聽 動情......
    我聽到了朝霞慈悲地升起,慈悲地照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慈悲地照在那些苦難的人身上。我聽到了勇氣十足的生活,我聽到了千難萬苦跋涉中的不屈的歌舞,我聽到了大地心臟的強烈心跳。這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71年創作的,這首樂曲當初並不是以一首單獨的樂曲存在的,而是作為一首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來演繹的,這部著名的弦樂四重奏就是《D大調弦樂四重奏》。今天小編給各位帶來了,中國大提琴家王健與中國愛樂樂團共同演繹的世界經典名曲《如歌的行板》。不得不說王健的大提琴演繹真是相當的精彩,音色飽滿有粘性,每個音色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實在精彩。
  • 華人大提琴家秦立巍《拉赫瑪尼諾夫》新鮮出爐
    出生於上海音樂世家的秦立巍從小就在嚴格的教育薰陶下成長起來,他13歲時便獲得中國全國大提琴比賽第一名,隨後同父母移居澳洲,1992年獲得澳洲全國大提琴比賽第一名。1998年,秦立巍獲得第11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大提琴銀獎,被描述為「立巍以其藝術性、卓越的技巧、無瑕的樂感和真誠的演繹吸引著觀眾」,而這也是近四十年來中國大提琴家在該項比賽中所獲的最高獎項。之後,他獲得了2001紐約瑙姆伯格大賽一等獎。2002年,秦立巍當選澳大利亞「十大傑出青年」。
  • 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很多中國琴童對樂器沒有愛
    環球在線消息:本月13日,在星海音樂廳舉行的「中國人的驕傲·世界級的琴聲」音樂會上,享譽世界的傑出大提琴家王健將攜手廣州交響樂團和指揮餘隆,上演米亞斯可夫斯基的C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堂吉訶德》。這是2004年王健在廣州舉行音樂會後,樂迷有幸再次聆聽到他世界級的琴聲。
  • 俄羅斯巴洛克大提琴手抵滬獨奏——
    人民網上海3月14日電 (記者 曹玲娟)昨晚,隨著俄羅斯「黃金時代」巴洛克室內樂團總監亞歷山大.李斯特拉多夫的到來,「2014-2015走進大劇院—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迎來了這一演出季的第二場演出:一場優雅的古大提琴獨奏音樂會。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
  •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戈林伽斯11月登臺國家大劇院
    戈林伽斯不僅將攜手國家大劇院音樂總監、指揮家陳佐湟,在中國交響樂團協奏下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還將與中國大提琴教育家娜木拉及其弟子田博年一起合作演奏。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娜木拉女士。在這位中國大提琴教育家眼中戈林伽斯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 淺談大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的應用與訓練
    大提琴的揉弦是手臂、手腕、手指成為一個整體,把整體的力量放在指板上,拇指鬆弛地放在琴頸後,運用小臂帶動手指,利用慣性,在手指與指板形成的 90 度之內自然的擺動。用耳朵仔細聽,聽到手指揉弦時聲音的變化,可以聽到一種反覆「嗯——啊」波動的聲音感覺。揉弦的應用可以使大提琴演奏的音色更美,可以創造更美妙地音樂。能否掌握好揉弦技巧對於每一位演奏者來說,都是完善技術過程中的一個瓶頸。
  • 暖男大提琴家秦立巍,新一代馬友友?
    儘管一直被外界稱為「新一代馬友友」,但大提琴家秦立巍似乎並不喜歡用這種方式界定自己。「他是很多大提琴家崇敬的對象。」秦立巍說,10歲時,他抱著一把大提琴在馬友友面前拉《天鵝》,31歲的馬友友讚嘆了一句「你拉得比我好」。十多年後,23歲的秦立巍榮獲第11屆柴可夫斯基大賽亞軍,成為近40年來中國大提琴家在該項比賽中所獲的最高獎項。
  • 夏季音樂節|大提琴家阿莉莎來滬演繹成名作《洛可可變奏曲》
    大提琴家阿莉莎阿莉莎·韋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年少時曾因柴可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在大提琴界初露崢嶸,第一次到訪中國,她特意選了這首成名作作為中國樂迷的見面禮。《洛可可變奏曲》問世於1877年,是一套為大提琴與管弦樂隊所作的變奏曲,由一個主題與八個變奏組成。寫作時,柴可夫斯基被十八世紀中葉那種風度翩翩的魅力吸引,寫下了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嚮往,曲調流麗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詩意,同時又表現出柴可夫斯基的藝術個性,以及俄羅斯民族音樂的風格。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大提琴導師趙雲鵬|琴聲無邊,桃李滿園
    第五屆中國大提琴比賽銀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光榮綻放"中國十大青年大提琴家之一; 皮亞蒂戈爾斯基基金會傑出藝術家;曾獲皮亞蒂戈爾斯基基金會邀請;參加國際大提琴家高層研討會,其間舉辦多場獨奏重奏音樂會,得到主辦方和皮亞蒂戈爾斯基嫡親的高度讚揚。
  • 王健:我只是個拉大提琴的
    在大提琴的領域,巴赫無伴奏組曲堪稱經典,難度係數也是極高的,能有勇氣和能力演奏完整組曲的大提琴家,在現在的國際樂壇,不超過十人,王健就是其中之一。一個人,一把琴,11月23日,王健即將在北京音樂廳上演他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專場音樂會」,繼2010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之後,這是王健在國內第二次演奏這套曲目。
  • 最經典的電影音樂,由最棒的大提琴家演奏:馬友友的電影情緣
    馬友友,著名華裔美國大提琴家,演奏範圍非常廣泛,新老並收,獲得18次葛萊美獎。以其寬廣悠長的音域,自在優雅的風格,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很高聲譽。馬友友演奏大提琴畫像馬友友擁有多重文化背景,1955年10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祖籍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