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名家談宋史:唐宋變革還是唐宋會通?

2020-12-13 澎湃新聞

宋史名家談宋史:唐宋變革還是唐宋會通?

李小霞 何強

2016-11-2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

2016年11月19日,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唐宋歷史的變革與分期」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國內不同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唐宋歷史的變革、兩宋歷史的發展等議題展開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19日上午以「宋史名家談宋史」為活動主題,由著名宋史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華瑞教授主持,就本次會議的緣起、主旨及意義進行了簡單闡述。接下來,四位國內一流頂尖學者準備了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張邦煒先生就「唐宋變革論」和「北南宋差異」等問題作了精彩發言。首先,張先生認為目前對唐宋變革論的認知存在最大的誤解,即言必稱內藤湖南,其實中國學者有自己的唐宋變革論,其首倡者不是日本學者而是南宋史家鄭樵,北宋沈括、南宋王明清以及清初顧炎武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對「唐宋變革」都有所涉及,近代以來夏曾佑、錢穆、侯外廬、胡如雷等先生都不乏有關「唐宋變革」的論述;唐宋變革不是斷裂而是因革,「『唐宋會通論』不是對變革論的顛覆,而是補充與完善。」其次,張先生提出兩宋最大差異在於「北宋多數時段處於和平環境,南宋長期處於戰時或準戰時狀態」,而戰時狀態影響了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李華瑞教授認同張先生的觀點,認為研究南宋史要有大局觀,不可就南宋而言南宋。

張邦煒先生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葛金芳先生贊成張邦煒先生對唐宋變革的認知與看法,並且介紹自己即是在繼承學界前輩認知基礎上,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唐宋之際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演進》,而非受日本學者影響。葛先生接著從土地制度的進化、賦役制度的轉變、工商業文明因素的急劇成長、早期工業化的啟動、農商社會的初步成型和立國態勢的變化等六個方面討論了唐宋之際發生的重大變革。其中,立國態勢由漢唐時期的「頭枕三河、面向草原」發展為兩宋時期的「頭枕東南、面向海洋」,使得南宋逐步走向海洋,與阿拉伯人共同開創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貿易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展開。此外,張邦煒先生將南宋立國態勢中「面向海洋」改為「逼向海洋」的提議,葛金芳先生高度贊同。

葛金芳先生發言。

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程民生教授認為,中國學界要從「唐宋變革」論產生的重大學術影響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要注重理論、概念的提煉與總結。在討論如何客觀看待古代政府這一問題時,程先生認為,古代政府也有「綠政」之行,其中宋朝皇家園林分時段的對全民開放即是典型事例。程先生又從土地兼併、「均貧富」等方面反思中國古代的官、民關係,認為應該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承認腦力勞動是高級勞動,並且要正確運用階級分析、階級鬥爭觀點來將古代政府和人民區別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史研究所魏明孔先生關注到隋代改制對唐宋變革的影響,指出所謂的唐宋變革事實上從隋朝就已開始,具體表現為:第一,三省六部制格局的確立;第二,輕稅之制與中唐以後兩稅法「量出制入」的原則;第三,科舉之制與唐宋文官制度的關係;第四,隋朝大運河與唐宋經濟重心南移的格局。

程民生先生發言。右為李華瑞先生。

在下午「青年學者論壇」主題活動中,參會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各自對宋代歷史的認識與看法。其中,廈門大學刁培俊《溢出世人視野的「另一個」歐陽修》,用心建構歐陽修的「政客」形象,這一顛覆性研究顯示,以往學界對於歐陽修在北宋中後期乃至南宋的政治影響太過忽略。湖北師範大學尚平副教授將衛星地理數據的使用引入宋代西北軍事史研究,採用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北宋河州周圍的地理、民族和重要戰事,做到了歷史研究中時間與空間有效銜接,實現了文獻考訂、田野調查與高新科技測繪的有機結合,獨具匠心。在會議自由討論階段中,與會學者就海上絲綢之路、宋代文化發展趨勢、綱首貿易等問題進行交流與分享。

會議最後葛金芳先生作了精彩的學術總結,強調歷史研究要重視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李華瑞先生作了補充,指出在重視團隊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各自的興趣導向;在進行微觀與宏觀學術研究的同時,還要追求「學術至高點」,永遠秉持虔誠的敬業之心,這樣才能促進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唐宋變革,唐宋會通,宋史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宋史前沿論壇:走出「唐宋變革論」,邁向「大宋史」研究
    鄧廣銘在將近四十年前就提出「大宋史」的概念,在遼、宋、夏、金學界內部基本上達成了共識,也出現了不少致力於「大宋史」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概念似尚未超出「大宋史」研究領域,影響力還比較有限,正如華東師範大學陳江所注意到的,百度百科收入了眾多與會學者的人名條目,卻沒有「大宋史」這一詞條。而本次論壇的一個亮點就是邀請到研究遼、西夏、金的專家與會。
  • 張邦煒、李華瑞、包偉民、樓勁等:「唐宋變革論」的再思考
    這幾位學者都是魏晉南北朝史和宋史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活動主題即為「史學名家談史學」,請各位學者分享自己在學術方面的思考。這場對話首先由張邦煒發言。已經退休的張教授很謙虛地說,自己這些年是休息得多,學習得少,然而,他卻對最近的學術動向頗有關注,從訪談文章《陸揚談唐宋變革論》與書評文章《宋代發生了一場城市革命嗎?》
  • 斯波義信談「唐宋變革」
    他在宋史、中國經濟史和中國都市史領域的研究在漢學界享有盛譽。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都市史研究力作《中國都市史》(中文版)。今日微信摘錄自斯波義信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座談紀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斯波義信談中國史研究中的「唐宋變革」 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唐末到宋的唐宋變革期在中國史中的意義,日本人對這個問題特別有興趣。因為日本模仿了隋唐的文物制度,所以對隋唐歷史特別有興趣。
  • 李華瑞: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是誤解!
    第一,20世紀初日本內藤湖南提出的「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假說在20世紀國際宋史學界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直到進入21世紀才在中國大陸引起廣泛關注。自2018年《古代文明》發表拙稿《唐宋史研究應當翻過這一頁——從多視角看「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以來,唐宋史學界許多朋友以為我是「唐宋變革論」的否定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確切地說我不是簡單的「否定者」而是「揚棄者」。
  • 訪談︱李華瑞:日、美、中對「唐宋變革」論的認識與反應
    有鑑於此,您可否談一談京都學派的唐宋變革論提出後日本學界內的不同看法和主張?李華瑞:內藤的宋代近世說只是觀察唐宋歷史發展的一個視角、一種方法,自然會有其他不同的認知和看法。與繼承內藤湖南學說的京都學派的觀點有所不同,二戰以後日本「歷史學研究會」(也稱「歷研派」)主張唐宋變革是延續古代社會的唐代向宋代中世封建社會的轉化。
  • 宋史學習書籍推薦
    作者:包弼德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簡介:本書對士之轉型的梳理,直接繼承和發揚了美國宋史學界關注&34;的學術創變,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此基礎上,積極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轉型的新方法與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學的慣常敘述思路,而是從唐宋思想史的內部出發,揭示其起伏轉折的軌跡。
  • 方震華談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
    方震華:我最初對宋史研究感興趣,可以說有兩方面的原因吧。一是看了嚴耕望先生的《治史答問》,他說宋代的資料不多不少,宋史是年輕人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另一原因,是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劉子健先生的《兩宋史研究彙編》在臺灣出版,這本書所談的議題非常具有吸引力。
  • 人們為什麼關注宋史
    雖然有經費問題、舊史多缺佚、史才不足等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以遼、金為正統還是以宋朝為正統爭論不休。直到元順帝時丞相脫脫裁定「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才使修纂遼、金、宋三史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徹底打破了以漢族政權為正統的傳統觀念,這也為明朝掀起重修宋史和研究宋史的高潮,埋下了伏筆。  元朝史臣的《進宋史表》對有宋一代歷史從兩個方面做了基本評價。一方面是對程朱理學作了高度的肯定。
  • 體系意識:以唐宋變革與南宋認知為例
    如果說「精專」是就問題而言,那麼所謂「通」,指的則是體系意識。二、唐宋變革論:錯了麼?我曾自稱「較為固執的唐宋變革論者」,始終認為唐宋變革論雖然不是認知唐宋歷史的唯一體系,但確實相當重要。1962年,我研習宋史之初,在金寶祥老師指導下發表的第一篇習作《論宋代的官田》的第一句話便是:「中唐前後,土地所有制形式發生重大變革。
  • 唐宋史研究應當走出「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
    然而毋庸諱言,迄今我們的初衷並沒有達到,「宋代近世說(唐宋變革論)」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不證自明的「公理」,唐宋變革論仍舊像個什麼都可以裝的筐,其混亂狀態未能得到改觀。不僅如此,還衍生了一系列新的「變革論」,諸如唐中葉變革論、兩宋之際變革論、宋元變革論等。
  • 唐宋變革 催生紙幣實驗
    唐宋變革,經濟繁茂,也催生了中國貨幣經濟巨大變革。  宋元之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使用實物貨幣,其中中國依賴賤金屬鑄幣,西方依賴貴金屬鑄幣;宋元之後,隨著紙幣登臺,東西方貨幣路徑出現了明顯分岔。  白銀在宋代的作用比唐代有所加強,無論官方記錄還是文人筆記,白銀出現的頻率有所增加,白銀在民間的使用可謂廣泛,不少記錄都有酒器為銀的記錄。
  • 曹家齊《宋史研究雜陳》出版
    著有《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宋代的交通與政治》等,發表《宋代書判拔萃科考》、《宋代身言書判試行廢考論》、《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等論文九十餘篇。三省合一」問題補議宋代驛券考略南宋擺鋪創置時間考辨楊門女將故事源流初探蘿崗鍾氏族譜所收崔與之撰墓志銘並郵札考辨下編史學小識張蔭麟先生治史之啟示——略談新一代史家應具之知識結構與才情張蔭麟先生與中國宋史學再談張蔭麟之宋史敘述體系
  • 曹家齊:《宋史研究雜陳》出版
    著有《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宋代的交通與政治》等,發表《宋代書判拔萃科考》、《宋代身言書判試行廢考論》、《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等論文九十餘篇。三省合一」問題補議宋代驛券考略南宋擺鋪創置時間考辨楊門女將故事源流初探蘿崗鍾氏族譜所收崔與之撰墓志銘並郵札考辨下編史學小識張蔭麟先生治史之啟示——略談新一代史家應具之知識結構與才情張蔭麟先生與中國宋史學再談張蔭麟之宋史敘述體系
  • 陸揚談唐宋變革論(1)
    最近他的第一部論文集《清流文化與唐帝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付梓發行,在學界影響廣泛的唐宋變革論是該書「點到為止」的一個議題。藉此機會,記者在燕京學堂明淨的會客室採訪了陸先生。這個訪談在某種意義上就可以體現他那刺蝟式的淵博和敏銳,他對唐宋變革論的思考與認識,無疑會帶來不少啟發。
  • 宋代:「中國的文藝復興」,基於唐宋變革論的音樂思想史的發展
    音樂思想層面的變革早在初唐就已悄然萌生,這是不同於一般歷史學界的認識,為什麼會在音樂思想史研究領域產生這樣的判斷,則有待進行進一步的學理探究。唐宋變革期的音樂思想轉型是多層次多面向的:一方面,傳統的制禮作樂仍然興盛,如唐太宗所論,禮樂猶如魚之於水,鳥之於翅,離則必亡;同時,民間和士人的極其感性的音樂生活也十分繁盛。
  • 三十四年前,宋史大師鄧廣銘的回信
    鄧廣銘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唐宋遼金史的研究,精於歷史人物傳記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  鄧廣銘16歲考入一師時,深受時任一師校長王祝晨、學生運動帶頭人王盡美等進步人士的影響。在此求學的四年間,鄧廣銘「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啟蒙教育」。鄧廣銘讀到的史學著作中,顧頡剛主編的《古史辨》及其整理的《崔東壁遺書》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 唐宋經濟史著作的勃興及其史學價值
    唐宋兩代是我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後兩期的分水嶺。這一社會變革反映在學術領域,展現出許多與前代學術明顯不同的特徵,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關於各種經濟門類的撰述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雖然唐宋時期的學者沒有使用「經濟史」概念,但已經具有從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考察歷史的自覺意識。
  • 鄧小南談宋史研究:宋王朝是「穩定至上」的時期
    其後,她的研究範圍不斷擴大,除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還對唐宋婦女史、家族史有精深的研究。       進入新世紀後,有感於過往宋史研究中的種種不足,鄧小南開始推動宋史研究新方法、新視野的建構,以及舊材料的重新發現和新史料的利用,在宋史學界內外形成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近日,借她來上海參加學術會議之機,澎湃新聞對鄧小南進行了專訪。
  • 如果想了解宋史,就不要看《如果這是宋史》
    相信很多朋友多多少少有了解過《明朝那些事兒》,這裡介紹的《如果這是宋史》也是跟《明朝那些事兒》一個套路,只是主角換成了宋朝,作者高天流雲,把北宋和南宋的「歷史」寫成了這一部長長的小說。    本來我對書的要求不是很高,覺得自己看過的書一般來說會覺得都不錯,怎麼都有值得推薦的地方,而對這部《如果這是宋史》,則建議大家不要再跳坑了。
  • 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
    內藤湖南在世時,並未將其論說概括為「唐宋變革論」。內藤湖南的弟子們在與東京學派的反覆論戰時,逐漸將他們想像中的唐宋變革概括為「唐宋之際變革論」或「唐宋變革論」。二戰以後,以前田直典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贊成「唐宋變革」提法,但主張唐代仍是奴隸制的古代,宋代則是封建農奴制的中世,此學派被稱為東京學派。我以為,內藤湖南所論二點,前者屬政治體制範疇,後者屬社會經濟結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