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何強
2016-11-2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
2016年11月19日,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唐宋歷史的變革與分期」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國內不同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唐宋歷史的變革、兩宋歷史的發展等議題展開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19日上午以「宋史名家談宋史」為活動主題,由著名宋史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華瑞教授主持,就本次會議的緣起、主旨及意義進行了簡單闡述。接下來,四位國內一流頂尖學者準備了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張邦煒先生就「唐宋變革論」和「北南宋差異」等問題作了精彩發言。首先,張先生認為目前對唐宋變革論的認知存在最大的誤解,即言必稱內藤湖南,其實中國學者有自己的唐宋變革論,其首倡者不是日本學者而是南宋史家鄭樵,北宋沈括、南宋王明清以及清初顧炎武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對「唐宋變革」都有所涉及,近代以來夏曾佑、錢穆、侯外廬、胡如雷等先生都不乏有關「唐宋變革」的論述;唐宋變革不是斷裂而是因革,「『唐宋會通論』不是對變革論的顛覆,而是補充與完善。」其次,張先生提出兩宋最大差異在於「北宋多數時段處於和平環境,南宋長期處於戰時或準戰時狀態」,而戰時狀態影響了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李華瑞教授認同張先生的觀點,認為研究南宋史要有大局觀,不可就南宋而言南宋。
張邦煒先生發言。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葛金芳先生贊成張邦煒先生對唐宋變革的認知與看法,並且介紹自己即是在繼承學界前輩認知基礎上,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唐宋之際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演進》,而非受日本學者影響。葛先生接著從土地制度的進化、賦役制度的轉變、工商業文明因素的急劇成長、早期工業化的啟動、農商社會的初步成型和立國態勢的變化等六個方面討論了唐宋之際發生的重大變革。其中,立國態勢由漢唐時期的「頭枕三河、面向草原」發展為兩宋時期的「頭枕東南、面向海洋」,使得南宋逐步走向海洋,與阿拉伯人共同開創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貿易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展開。此外,張邦煒先生將南宋立國態勢中「面向海洋」改為「逼向海洋」的提議,葛金芳先生高度贊同。
葛金芳先生發言。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程民生教授認為,中國學界要從「唐宋變革」論產生的重大學術影響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要注重理論、概念的提煉與總結。在討論如何客觀看待古代政府這一問題時,程先生認為,古代政府也有「綠政」之行,其中宋朝皇家園林分時段的對全民開放即是典型事例。程先生又從土地兼併、「均貧富」等方面反思中國古代的官、民關係,認為應該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承認腦力勞動是高級勞動,並且要正確運用階級分析、階級鬥爭觀點來將古代政府和人民區別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史研究所魏明孔先生關注到隋代改制對唐宋變革的影響,指出所謂的唐宋變革事實上從隋朝就已開始,具體表現為:第一,三省六部制格局的確立;第二,輕稅之制與中唐以後兩稅法「量出制入」的原則;第三,科舉之制與唐宋文官制度的關係;第四,隋朝大運河與唐宋經濟重心南移的格局。
程民生先生發言。右為李華瑞先生。在下午「青年學者論壇」主題活動中,參會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各自對宋代歷史的認識與看法。其中,廈門大學刁培俊《溢出世人視野的「另一個」歐陽修》,用心建構歐陽修的「政客」形象,這一顛覆性研究顯示,以往學界對於歐陽修在北宋中後期乃至南宋的政治影響太過忽略。湖北師範大學尚平副教授將衛星地理數據的使用引入宋代西北軍事史研究,採用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北宋河州周圍的地理、民族和重要戰事,做到了歷史研究中時間與空間有效銜接,實現了文獻考訂、田野調查與高新科技測繪的有機結合,獨具匠心。在會議自由討論階段中,與會學者就海上絲綢之路、宋代文化發展趨勢、綱首貿易等問題進行交流與分享。
會議最後葛金芳先生作了精彩的學術總結,強調歷史研究要重視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李華瑞先生作了補充,指出在重視團隊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各自的興趣導向;在進行微觀與宏觀學術研究的同時,還要追求「學術至高點」,永遠秉持虔誠的敬業之心,這樣才能促進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唐宋變革,唐宋會通,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