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2020-12-11 澎湃新聞

導讀

◆日前,上海統一戰線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交流會在上海科技館舉行。

◆30年來,上海統一戰線廣大成員凝心聚力,共同奏響浦東開發開放這首跨世紀的交響樂。「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每走一步都是法治先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浦東新區原副區長周漢民接受新華網訪談時表示。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浦東新區原副區長 周漢民

日前,上海統一戰線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交流會在上海科技館舉行。30年來,上海統一戰線廣大成員凝心聚力,共同奏響浦東開發開放這首跨世紀的交響樂。「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每走一步都是法治先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浦東新區原副區長周漢民接受新華網訪談時表示。

「浦東開發開放30年,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法治建設步步為營。」周漢民表示,浦東要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法治先行。要以史為鑑,以現實為出發點,以未來為目標,進一步落實引領區的法治建設。

談及未來的發展,周漢民認為浦東新區集「五個中心」於一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這五個方面在立法上都有一定的空間。要堅持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和全民守法。

「沒有法治不行,沒有細化的法治不行,沒有先進的法治不行。如果在這一點上做好了,我們將事半功倍;如果這一點我們遲疑了,我們將事倍功半。」周漢民說。

本文來源:新華網

策劃:楊金志 林豔興

執筆:黃安琪 佘靈 實習生林胤龍

上海浦東如何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周漢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11月12日上午,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在上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12日下午,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接受記者的專訪,談了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體會。

記者:11日國務院正式決定在浦東新區開展「一業一證」試點,30年來浦東在制度創新上做了很多嘗試,成為「試驗田」。浦東為什麼能夠成為「試驗田」,未來還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周漢民:浦東開發開放30年所走過的道路,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

國務院11日通過的「一業一證」試點改革,是浦東今後30年改革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試點、一個新的制度創新。通過「一業一證」的實施,讓更多企業在浦東有更好發展,讓更多企業體驗到機會平等、地位平等,享受到平等的規則。浦東30年已成過往,未來30年更要昂起頭、邁開步,因為更大的挑戰正在等待著我們。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周漢民

記者: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到,要將浦東打造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中央也提出要將深圳打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從「示範」到「引領」,一個詞的變化代表什麼?

周漢民:深圳和浦東共同承載共和國前進的歷史使命,二者的成長和進步充分說明高水平和制度性改革是需要制度保障的,而這一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的成語總是把「示範引領」放在一起。所謂示範,就是展示成熟的經驗,就是強調可複製、可推廣;而引領,則有更迫切的任務,那就是更要強調可輻射。可複製、可推廣而且輻射,這是改革先行者和排頭兵的使命擔當。

30年來浦東創造了什麼?我以為三個詞可以概括:激情、遠見、決心。激情,浦東速度的背後就是浦東激情,是一種不斷捨我其誰,一往無前的激情;遠見,浦東始終將發展定位於未來,在因應世界格局和中國發展階段重大變化中,浦東始終踏準了節拍。當前,中國進入發展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這就需要遠見;最後是決心,要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中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轉變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浦東要秉持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即要做出前人沒有做過的新成績;協調即要和長三角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綠色即要把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使生態環境更加美好成為重要的城市堅守;開放即要體現高水平,全方位,不斷開放、接續開放;共享即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貫徹到底,建設的成果與人民共享。因此,示範引領是一個組合詞,上海和深圳不分伯仲、不分彼此,共同承擔、繼續承擔將中國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任務。

記者: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浦東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怎麼理解這個定位?在未來新一輪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它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漢民:這是浦東的新定位,是發揮「引領區」重要作用的核心體現,是浦東新30年奮鬥不息必須要有的戰略思想。

當前,作為世界國土面積第三、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已達4億,通過消費不斷提振經濟,已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主導思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看到我們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現實需要。

在上海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易意向金額創下了歷史新高,超過726億美元。眾多參展商表達出對進博會的高度信賴,對未來進博會的由衷期許,甚至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連續預訂了之後三屆進博會的展位。還有今年「五一」假期和「十一」長假民眾的旅遊消費都充分說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條件已經具備。

20年前,浦東的人口總量不及300萬人,今天差不多翻了一倍;20年前,我就任副區長分管浦東陸家嘴的時候,陸家嘴的影響還很有限。今天,陸家嘴僅憑金融業就支撐起整個浦東經濟總量的76%,金融業從業人員數十萬人。1992年,上海提出要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今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基本建成,名列世界第三;國際航運中心,今年也名列世界第五。由此可以看出,浦東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地位已經非常明顯。

因此,中央把成為中心節點和戰略連結任務交給浦東,這是繼上海四大中心建設基本建成後,又一篇改革開放的錦繡文章,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寫,一定要寫好。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記者: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要繼續深入推進浦東的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這其中肯定包括了法律和貿易規則方面的制度性構建,我們知道上海自貿區已經進行了很多有益嘗試,那麼在未來的規劃中,上海自貿區還將進行哪些方面的制度性建設?臨港新片區要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又該從哪方面著手?

周漢民:制度型開放是我們極為關鍵的開放舉措。所謂制度型開放,我的理解是,一方面,要進一步融入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建立「規則為基」的理念。另一方面,將中國改革開放創造的許多經驗固化為標準和制度,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優化作出貢獻,這是雙向的。

制度型開放首先是要強調完善立法。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浦東開發開放,不到5個月,即9月10日,浦東開發開放的九項法規,用中、英、日三種文字向世界公布,這其中的每一部立法都嚴肅認真地參考了世界成熟的立法經驗。正是我們融入了世界公認的法治原則,才有浦東今天的萬商雲集,近悅遠來。

同樣的,上海自貿區2013年9月29日破土而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2014年8月1日就頒布實施,裡面的9章57條,廣泛徵求了國內意見,還(包括)網上開放徵求意見。所有的立法參與者都在每一個條款中考量了世界自貿區成熟的經驗和應當學習的理念,所以制度型開放意義十分重大。

2019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正式設立,中央所賦予的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運輸自由、航運自由、資金自由、人才擇業自由等都通過相關規定清晰表述。我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制度型開放是國家繼續改革開放政策的基石。同樣,制度型開放也要求我們總結提煉中國的好做法,讓世界借鑑,像中國治理、上海治理、浦東治理的一些有益經驗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記者: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浦東新一輪改革開放再出發,應該從哪一步著手?

周漢民: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蔓延,中國要做到獨善其身是非常困難的,但要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浦東的未來發展也是如此。浦東新的發展就是改革開放的再出發。在當下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同時打好、打贏兩場戰役。首先,千方百計促經濟,中國經濟從第一季度的深跌,到第三季度4.9%的正增長,如此迅猛地反彈,說明了一個國家百折不撓的發展韌性;其次,眾志成城抗疫情,在疫情常態化管控的同時,要確保新冠疫苗研製及早取得突破性進展,惠及普羅大眾。

發展是硬道理,往前看下一個30年,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要一直扛下去,浦東服務長三角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工作要做得更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就是新的號令,也是全國人民對浦東一以貫之的期許。

周漢民要求全體民建會員: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民建密切聯繫經濟界的特色,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為浦東「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周漢民:世博十年,給今天人民城市建設帶來哪些啟示?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

十年前,舉全國之力、集世界之智舉辦的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盛大開園,這是百年世博史上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盛會,是生動雋永的中國融入世界的故事。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參與中,在世界各國熱情的支持下,我們為人類文明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後的今天,回望這場世界文明的盛會,它是如何辦得成功、精彩、令人難忘的呢?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如何更好地延續與傳播世博會留下的精神遺產,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攜手合作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演講,我將圍繞上述問題跟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

上海世博會留下五大精神財富

只要經歷過、參觀過上海世博會,一定會留下難以割捨的情懷、難以忘懷的記憶。中國人首次提出舉辦世博會的設想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4年,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主張:「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上海為中西總匯,江海要衝,輪電往還,聲聞不隔。」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申博」的歷程:1999年12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展覽局(BIE)第126次大會上,中國駐國際展覽局首席代表劉福貴宣布,中國政府支持上海申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成為在國際展覽局會議上第一個提出口頭申請的國家。2001年5月2日,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正式向國際展覽局遞交了申辦世博會的申請書。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舉行的國展局第132次大會舉行了四輪投票,中國上海在第四輪投票中贏得54票,以88%的得票率勝出,成為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城市。

在我看來,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給我們至少留下了五大精神財富。

首先,以人為本。自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以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一般來說,世博會的展館分為四類:國家館、國際組織館、企業館、城市最佳實踐展示,而上海世博會還增設了第五類——一座專門為殘疾人設立的「生命陽光館」。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2010年中國肢體殘障者逾8000萬人。上海世博會為如此眾多的殘疾人辦一座館,體現著對這一群體的尊重和關懷,其背後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本、以人的尊嚴為本的理念,這是上海世博會留下的寶貴財富。

其次,文化多元。上海世博會持續184天,舉辦了22900場文化娛樂活動,日均100場,提供了3萬多個小時的世博節目資源。除了文化展演以外,我們還舉行了高峰論壇、主題論壇、公眾論壇等數以百計的論壇。在世博會閉幕當天的最後一次論壇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發表了題為《讓世博精神發揚光大》的主旨演講,他說:「一日觀世博,勝讀十年書。上海世博會猶如一部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構成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美好畫卷。」可以說,上海世博會詮釋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精神,講述了「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世界大同理想。

第三,科技創新。上海世博會上的科技創新成果琳琅滿目,比如世博園區內投放有1000輛新能源汽車,每天平均行駛180公裡,整個世博會期間載客超過1億人次,踐行著低碳出行的理念。又如,上海世博會的「太陽能運用」在當年是亞洲之最,「植物牆」是全球之最。在世博會期間,還有兩個值得一提的創新之舉:一是設立了「(世界)最佳城市實踐區」,二是開設了「網上世博會」,使這一世界盛會永不落幕。

第四,合作共贏。上海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上海世博會在5.28平方公裡土地上展開,累計7308萬人次參觀,創下歷屆世博會之最。2010年10月16日當天,更是創造了103.27萬人次的單日最高客流紀錄。在世博園區中,我們迎來了190個主權國家、56個國際組織,建造了42個國家自建館、18個企業館、80個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館,保持了184天的安全運行。世博會是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大平臺,帶來了許多合作共贏的積極成果和新機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9965位志願者,他們用真誠細緻的服務,向世人呈現出一場秩序井然的盛會,體現著中國人的謙恭禮讓與合作精神。世人稱讚我們的效率和速度,驚訝於我們的平臺和展示,這場上海世博會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也為我們留下了合作共贏的寶貴財富。

第五,面向未來。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通過了《上海宣言》:我們倡議,將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之日定為世界城市日,讓上海世博會的理念與實踐得以永續,激勵人類為城市創新與和諧發展而不懈追求與奮鬥!經過不懈的努力,2013年12月6日,第68屆聯合國大會第二委員會193個成員國一致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0月31日設為「世界城市日」,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也是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倡議並成功設立的國際日。上海世博會描繪、引領、影響了未來城市生活的新模式和美好願景,切中了時代的脈搏,促進了城市未來的發展。如今,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後世博」時代,我們必須繼續努力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理念。

對標國際一流提升城市能級

如今,上海世博會已經過去十年,中國和上海的發展有了新的重大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新的國際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以及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未來十五年,上海的任務非常明確,要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強調,要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城市應對激烈競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所在。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上海如何打造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認為對標國際一流城市非常重要。對標就要找到具體的標準,然後提出相關的目標,具體來說有七座城市值得對標:紐約、倫敦、東京、巴黎、新加坡、香港和北京。為什麼選擇這七座城市?一是功能特性,它們都具有高端化、綜合化的服務功能;二是影響能級,它們都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三是發展階段的先進性;四是特徵的相似性。選定了對標城市,接著要把全球公認的城市評估指標體系作為對標載體,包括全球城市指數、世界城市綜合實力排名、機遇之都、全球城市分級排名和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等。

我們來看全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維度:企業集聚度、經濟規模、頂級大學,以及就業、國際航線、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海外遊客的數量、市民受教育的水平、文化吸引力、空氣品質、社會安全感、稅率、政治穩定性等。對照這些維度,上海在許多方面是面臨挑戰的。從全球城市評價指標的數據來看,倫敦和紐約是當仁不讓的頂級全球城市,他們所有指標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落在後面的不多。巴黎和東京是第二梯隊,新加坡和香港是第三梯隊。

那上海呢?我們有兩大優勢是明顯的:第一,對全球保持較強的經濟影響力,這是凝聚力、輻射力、集聚度的綜合影響力;第二,我們和全球的連接更加緊密,這是我們的強項。我們需要努力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營商環境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政治參與度,這是指世界政治事務,我們經濟實力很強,但是否能夠影響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否直接參與更多國際事務?這尚待努力;第三,文化的吸引力,上海擁有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但這一文化是否喜聞樂見,是否能夠讓別人流連忘返?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第四,創新潛力,提升創新潛力的落腳點,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上海要和國際對話,必須儘快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評價指標體系,讓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可監測、可評估,也為城市發展提供更鮮明的導向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抓緊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符合時代要求、體現上海特點的全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要注重科學性、完整性、系統性,要經得起第三方評估,能夠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業態。

二是設置上海全球城市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分步追趕頂級全球城市。例如,我們在短期內,也就是「十四五」期間,全面趕上全球城市第三梯隊;中期目標,可以給自己十年時間,趕上第二梯隊的東京和巴黎;長期目標,就是我們一定要在可預見的將來,在許多評價指標方面與紐約、倫敦具備完整的可比性。上海在未來十五年要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認為完全有實力、有底氣。

三是以功能平臺建設為抓手,積極擴大上海在全球的影響力。聚焦「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建設,積極推動上海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加強對外交流,打造上海全球城市研究功能平臺,其中最要緊的平臺就是學術論壇。借力智慧城市建設,構建全球城市數據功能平臺。

四是以智庫為支撐,以數據為基礎,完善全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上海學界,尤其是社會科學界,要有勇氣形成「上海學派」,體現中國特色,提高國際話語權。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建構自身國際形象,讓世界了解「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

建設人民城市應該怎麼做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指出,要以共建為根本動力,以共治為重要方式,以共享為最終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的世界影響力。這一理念,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一脈相承,指引著我們繼續譜寫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新篇章。

要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科學謀劃、引領人民城市長遠發展是最根本的。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要充分體現上海這座城市的決心、遠見和魄力,要一張藍圖繪到底、集中力量辦大事。與此同時,規劃要堅決防止重發展輕民生、重建設輕內涵、重面子輕裡子、重管理輕服務等弊端。一句話,要讓人民真正感受到這是我們的城市。

在科學謀劃的基礎上,要以高質量發展打牢人民城市的物質基礎。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要擴大開放舉措,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培育和塑造新的核心功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為人民提供更優的供給、更好的資源、更多的機遇。此外,在打牢物質基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傳承,要匯聚人氣、集聚人才、凝聚人心。

人民城市是一個共同體,必須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增強基層服務群眾能力,開創超大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加強城市系統性防控和高效治理,以「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為載體,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審者。要暢通渠道平臺、完善協商民主、加強基層治理,更好保障人民群眾有序參與。

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當下,人們越發渴望精神生活的提升。人民城市建設,還要注重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氣息、人情味生活,這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蘊。因此,要提升人民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品質、郊區新城宜居度和吸引力。要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要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放眼如今的上海,幾十公裡長的浦江岸線成為人行綠帶,越來越多乾淨、整潔的街區可供市民休憩、娛樂,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讓市民隨時能夠感知書香……這正是城市人情味、人文氣息的充分體現。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上海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牢牢把握國家戰略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要做優做強城市核心功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持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建設好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要按照「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要求,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自貿區優先布局打造一批高質量生活示範點。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引領和探索高質量工作與生活相融合的發展方式。

作者: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周漢民: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浦東談)周漢民: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三十而已浦東談)周漢民: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2020-12-07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省服務業發展法治論壇:「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6月10日,四川省服務業發展法治論壇上,借著與法律法學界人士共聚一堂的機會,服務業企業代表和商(協)會代表紛紛拋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困惑,希望求解。優化服務業發展的營商環境,靠什麼?論壇上,不少嘉賓都提到了同一個詞——法治。
  • 德州慶雲: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德州市慶雲縣制定出臺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以法治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推進簡政放權、政商關係、基層治理等改革事項法治化,保護企業群眾合法權益,規範政府市場邊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將法治營商環境打造成縣域最強核心競爭力之一,磨礪沉澱出慶雲鮮明的城市氣質。
  • 構建法治營商環境 司法保障服務發展
    構建法治營商環境 司法保障服務發展 2020-12-18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輝南縣人民法院 多舉措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年初以來,輝南縣人民法院主動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聚焦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探索構建多種舉措,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確保服務保障經濟發展工作穩步推進。牢固樹立平等保護理念,運用法治手段鼓勵支持企業發展。依法審理涉企訴訟案件,通過涉企案件簡易程序保證企業資金快速回流,綜合運用執轉破、債轉股、執行和解等方式,加強企業債權實現,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 營造法治氛圍優化營商環境
    本報許昌訊(河南法制報記者胡斌通訊員朱迪)9月25日下午,許昌市建安區法院聯合建安區科工局、經濟開發區科工局、東城區科工局、示範區中原電氣谷發展服務中心、建安區「四個一百」辦公室組織轄區18家企業代表召開優化營商環境企業家座談會。
  • 【憲法進企業】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也是服務企業最有效、最可持續的舉措。
  • 發揮司法安商暖商護商職能作用 當好營商環境建設的法治護航者
    推薦閱讀發揮司法安商暖商護商職能作用當好營商環境建設的法治護航者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落實省、市關於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意見和《實施「一號改革工程」對標學習深圳優化營商環境重點改革任務清單》,發揮司法職能作用,為淄博鳳凰涅槃、加速崛起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營商環境。市法院向社會各界鄭重公開承諾: 一、完善「一站式」訴訟服務機制。
  • 杜絕破壞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
    杜絕破壞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 2020-12-02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集體學習研討暨「推進法治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專題法治講座
    無棣縣舉辦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集體學習研討暨「推進法治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專題法治講座 2020-12-18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優化營商環境的人大擔當
    中國江蘇網訊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首次開展營商環境工作評議並審議通過《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這是省人大常委會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推動優化營商環境的最新實踐和重要成果。
  • 審判研究 ▏法治營商環境司法評估的體系建構及現實進路 ——以...
    ,凸顯出法治營商環境評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⑴其中,反映法治營商環境的「執行合同」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大幅提升,而這兩項指標均與審判執行工作密切相關,從一個側面說明「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一個地方的司法裁判是否公開公正,立案執行是否便捷高效,對於優化營商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最高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又接軌國際標準的法治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全國法院逐步推廣實施。
  • 培育優化營商環境 讓市場主體茁壯成長——「營商環境」成臨沂代表...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力,更是驅動力。可以說,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質量高不高、發展活力強不強,與整體的營商環境密切相關。在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營商環境」不僅是《政府工作報告》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臨沂代表團代表們討論的熱詞。
  • 全國人大代表蔡仲光:法治護航營商環境向好向優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蔡仲光:法治護航營商環境向好向優發展 2020-05-22 2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流亭工作站推進法治宣傳教育
    >為大力弘揚憲法精神,根據城陽區衛生健康局《關於開展2020年國家憲法日、憲法宣傳周暨法制宣傳教育月主題宣傳活動的通知》,流亭街道衛生健康工作站圍繞活動主題,走進企業,突出宣傳「法制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流亭工作站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前往叢林電鍍工業園等多家企業積極組織、指導和幫助企業制定法治學習宣傳計劃,有針對性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行宣傳,深入推進依法治企,突出優化營商環境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保護支持市場主體的重要支撐。
  •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湖北高院一紙判決維護企業家十年投資收益
    楚天都市報記者聶麗娟 通訊員蔡蕾 陳曉露 實習生雷欣貝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提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讓法治成為湖北發展核心競爭力。認定民企招商合同有效,法院「救活」投資十年水電項目;糾正適用法律錯誤,企業家再審改判無罪……近兩年來,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省高院)高度重視保護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推進優化湖北營商環境,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切實維護涉企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省高院獲悉,為優化法治營商環境,該院幫助一批企業維護合法權益,企業重獲新生,發展勁頭兒更足了。
  • 爭創一流營商環境 吸引最好的投資者
    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創一流營商環境部署,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市場主體需求導向,下大力氣解決營商環境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市場主體反映的最強烈痛點,下大力氣破除阻礙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精準施策、實幹擔當,奮力書寫比學趕超新篇章,努力打造營商環境的
  •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營造更好更優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是堅定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一環,也是中外企業最需要的「清新空氣」。作為開放前沿的寧波該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市工商聯主要負責人提到了「三支利箭」。
  • 強化「三大作用」 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蔡甸法院優化法治...
    近年來,蔡甸法院牢固樹立「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正確處理法治與營商環境之間的關係,著力把營造穩定、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鄠邑法院:開展「民法典宣傳九進」助力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劉素青)為切實發揮法治宣傳教育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自覺做《民法典》頒布實施的忠實擁護者,貫徹實施的積極踐行者,9月11日,鄠邑區人民法院法官幹警走進陝西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有限公司,通過召開《民法典》宣講會的形式,為企業送去「法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