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甚至可以說這是最熱鬧的一次。沒有人想到曾經在2019年差點「死去」的社區電商在2020年居然成為了資本的「寵兒」。
從線上到線下,硝煙瀰漫。
戰場中有拼多多、滴滴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每日優鮮等傳統生鮮;興盛優選等原創性平臺,還有物美等傳統商超。
一時間,群雄逐鹿,難分勝負。
01 巨頭入場,圍剿「優選」光明頂
江湖刀光劍影,美團和滴滴又一次狹路相逢。
今年4月初,疫情的陰霾有了漸漸散去的苗頭。滴滴CEO程維叫回了副總裁劉自成,兩個人漫步北京街頭,討論的是一件與出行完全無關的事情——社區團購。
5月份,滴滴成立了「橙心優選」。6月在成都開城。之後滴滴CEO程維放出豪言「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第一。」
這給還在討論做不做社區團購的美團「當頭一棒」。
在過去幾年,雙方多次你來我往。其先是美團在南京上線了打車業務,後來滴滴也嘗試了送外賣。
雖然如今看來這種互相打入對方「老巢」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結果,但是沒想到兩者居然在新的賽道又一次「相遇」了。
美團不是第一次想入局了,甚至可以說是這幾位巨頭中最早看到社區團購,「你我您」(後來被「十薈團」收購)在2018年就找過美團,但當時美團回應暫時不打算投入。而據《騰訊科技》,在興盛優選和十薈團的上一輪融資中,美團都有想參與過,但最終沒有成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知道是不是老對手的激勵。7月,美團優選快速上線,在山東濟南開城,並在9月3日宣布千城計劃。
8月,電商玩家拼多多的「多多買菜」強勢上線,並在西安開城。其實早在3月,拼多多基於微信生態推出團購工具「快團團」小程序。
比起前兩者多少看起來有點「門外漢」,拼多多可以說是資深玩家了。
鑑於以往在農產品等市場的深耕,拼多多相比來說在供給端上有著極大的優勢,所以相對來說在商品和供應鏈層面的運營能力遠強於美團和滴滴。
另外「低價」可以說是拼多多一直以來的殺手鐧了。利用品牌商的渠道差異、經銷商差異尋找價差,所以拼多多在價格和補貼上都能提供更大的支撐。「十億補貼」也是一入場,黃崢就高高舉起的旗幟。
如果說以上三家已經走在了「圍剿」光明頂的半道上,其他地處中原的巨頭們正蓄勢待發。
9月份,阿里巴巴組建了盒馬優選事業部,11月份傳出字節跳動、快狗打車都計劃進軍社區團購。
02 為什麼是社區團購?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社區團購的「熱炒」也不是第一次。
2016年,「你我您」社區團購成立。2018年起,先後有十家平臺獲得了資本的投資,但是現實層面供應鏈的斷裂,商業模式不清晰等諸多原因,使得跌入低谷。
某一行業的發展必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並不是先入局就能「佔山為王」,就好像短視頻行業,微視率先入局但也不敵如今的抖音、快手。
所以為什麼今年紛紛聚集社區團購呢?
首先是「流量窘境」,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業務。無論是電商、出行、還是本地生活這些細分的產業都面臨著增量困難的問題。
美團公布了最新的第三季度的業績,年度交易用戶已經達到了4.8億。2019年為4.505億,相比於以往12.5%的速度來說,已經大為減緩。在快要觸及天花板的時候,向外探尋新的賽道看起來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社區團購則是更加高頻的場景和更廣泛人群的下沉市場,這樣的流量顯得格外誘人。
其二是社區團購可以連結到「下沉市場」。
自從拼多多點燃了下沉市場的「第一把火」後,各大巨頭回頭才發現「農村包圍城市」是顛不破的真理:滴滴推出了相對便宜的「花小豬」,淘寶也推出了「特價版」,比起「新瓶裝舊酒」,社區團購這個還沒有贏家的賽道顯得更大有可為。而事實上,以上文說的興盛優選為例,其業務已經下沉到了鄉鎮一級,並且已經較為成熟。
其三就是疫情吹來「東風」,孕育千億市場。
疫情期間,隔離成為常態,小區居民在微信群裡買菜成為我們的日常,這其實是在無形中進行了市場再教育。今年9月,艾媒諮詢發布《2020上半年中國社區團購行業專題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的刺激下,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03 新老玩家相逢,乾坤未定
小與大,新與舊,讓人看不清這個結局。
這一次有意思的事興盛優選它們才是原創性平臺,而網際網路巨頭都是半路出家。
這是又一次的補貼大戰。無論是美團優選還是橙心優選,向外釋放的信號都是不計成本,沒有預算,這件事情只許成,不許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錢花得值不值也要看人。社區團購完全是一個新行業,其本質是零售,改變了傳統的經銷體系,所以用本地生活或者電商、出行的思維來做都會顯得格格不入。補貼退潮,低價又如何持續?
所以對社區團購的討論只停留線上是沒有意思的,「低價」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實打實回到線下,尤其是完善下沉市場的倉儲配送。
農產品和其他產品不同,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在運輸網絡的搭建上,幾個巨頭並無優勢,但是興盛優選已經專攻了三年,從什麼樣的倉庫,到什麼樣的運輸車輛,都有了一套自己的體系。
新老相逢,搶人大戰又起。
正如上面說,巨頭們不計成本,但是原創性巨頭不行,並沒有那麼多錢可以燒。
在拼多多等市場調研中,興盛優選、十薈團等平臺的亮眼表現推動了入局,但是也給這些原創性平臺帶來了致命打擊,比如搶人大戰,從職員到團長,用更高的薪資挖人搭建自己專業團隊,也是巨頭們進入「新賽道」的常用手段了。
在這樣的攻勢面前,「十薈團們」顯得有些無力。
04 巨頭贏了以後?
「大俠們」大打出手後,總是留一地雞毛。
瘋狂補貼入場,用低價獲取用戶,擠掉競爭對手,佔據市場,最後確定決定性的地位,這樣的故事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這種循環在以往的網際網路出現過一次又一次,比如出行和共享單車等領域。
但這樣競爭帶來的結果就是無序。
據36氪,「多多買菜的BD,在一個小區恨不得可以籤下4、5個團長,『他們用比興盛優選高20%的高額佣金激勵合伙人搶拉新、搶團長,同時對團長許諾以日結方式支付提貨流水營業額10%-30%的服務費』。」
低價換來了規模,也就佔據了市場。但這個時候很有可能留下的是不成熟的商業模式,不完備的產業鏈,以及沒有被「教育」完全的消費群體。
這個時候對於原來的小商販來說,可以說也是致命的打擊,在價格和便利程度上都毫無優勢。這裡又回到了那個「宏大」的命題,技術到底如何影響這個社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這樣的社會是不是過於殘忍?
另外對於消費者來說,網際網路巨頭掌握了話語權,我們只能稱為沉默的「失語者」,比如在「樂清」事件後,掀起卸載滴滴的風潮。但是卸載之後呢?沒有可替代的,那我們只能在獨角獸下沉默著、順從著。
社區團購的大門開開關關,但很有意思的是最有可能最早入局的淘寶和京東卻只是在門口來來回回。畢竟前者是「電商老大」,後者還花大力氣做了物流體系。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今的「混戰」就是網際網路行業破壁,跨界的趨勢已經逐漸日常化。
而誰能在這場「熱戰」中勝出,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