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文明對於時間有他們獨自的曆法,古巴比倫、埃及、羅馬、阿拉伯也有其各自的曆法、星座、星盤。來記述時間、空間、事物。中國當然也有其獨自的曆法,就是我們祖先常用來作為數目和搭配紀時用的符號,天幹地支!
它們除了作為數目和紀時外,還有各自的涵義和屬性。它們是八卦六爻預測的窗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天幹地支,天幹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天幹,所代表的數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並且在這十天幹中又分為五陽幹和五陰乾;五陽幹是:甲、丙、戊、庚、壬。五陰乾是:乙、丁、己、辛、癸。這陰乾和陽幹是怎樣劃分的呢?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來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十天幹的涵義與五行所屬也有明確的區分,甲乙,代表春季,位置屬於東方,五行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代表夏季,位置屬於南方,五行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屬於四季過季之間,位置屬於中央,五行屬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
庚辛,代表秋季,位置在西方,五行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代表冬季,位置在北方,五行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十天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合有化為另外一種五行現象。
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合化的記憶特點是:一陰一陽,按照十天幹的排列順序、相隔四位則合化。合化條件是:局中,一陰與一陽則合化,一陰不合二陽,一陽也不合二陰。十天幹的化合,主要運用在四柱預測中,六爻預測中極少用到。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六陰支;醜、卯、巳、未、酉、亥。陰支和陽支的區分也是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十二地支多代表的數目依次分別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二地支涵義與五行所屬分別是:寅卯,代表春季,五行屬木,寅為陽木,位於東北方,卯為陰木,位於正東方。巳午,代表夏季,五行屬火,巳為陰火,位於東南方,午為陽火,位於正南方。亥子,代表冬季,五行屬水,亥為陰水,位於西北方,子為陽水,位於正北方。
辰戌醜未為四季土,代表四季之末,辰土位於東南,為陽土,時為春之末,戌土位於西北,為陽土,時秋之末,醜土位於東北,為陰土,時為冬之末。未土位於西南,為陰土,時為夏之末。十二地支配生肖相信這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非常簡單: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天幹地支在紀時曆法上也有很大的應用,古人稱之為幹支紀時法,源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直至今天,中國人依然遵循而沿用著這部古老的曆法,幹支紀年,就是從甲子開始,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順序兩兩相配,每配一周為數六十。一周為六十年,也稱為一元。近代紀年法分為三元,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個大循環。1924年以前的六十年為上元,1924年至1983年為中元,1984年至2043年為下元。
在幹支紀月中,月,稱之為建,是每月的地支,從「寅」開始排為每年的正月,不從「子」建,因為建,源於北鬥七星的柄,柄曰之建。每年的農曆正月,建柄正好指向寅位,二月指向卯位,三月指向辰位,四月指向巳位········
因此,農曆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這裡指的是節氣月,以北鬥七星的運行而定,不以月亮的圓缺為準)
幹支紀日,與幹支紀年、紀月是一樣的,幹支相配,周而復始,六十日一個循環,因為牽涉到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推算起來十分複雜,而《周易》預測的目的就在於求謀預測,不是推演曆法。因此不必過多將時間浪費在這方面上,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查看萬年曆
幹支紀時,過去古人講,時辰,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一天24小時,也就是十二個時辰,23-1 子時 屬 水 1-3 丑時 屬於 土 3-5 寅時 屬 木 5-7 卯時 屬 木 7-9 辰時 屬 土 9-11 巳時 屬 火 11-13午時 屬 火 13-15 未時 屬 土 15-17申時 屬 金 17-19 酉時 屬 金 19-21 戌時 屬 土 21-23 亥時 屬 水
更多《周易》文化內容敬請關注、收藏、轉發分享、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