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2020-07-07 人民網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銀鎏金蓮花寶子香爐,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絲綢博物館提供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花卉人物紋金盤,大同市博物館藏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石刻胡旋舞墓門,寧夏博物館藏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黑漆描金人物紋女紅桌,廣東省博物館藏

曾經有這樣一條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連通古代中國、周邊國家和西方。駝鈴聲聲,載著絲綢、瓷器、羊毛、玉石的商隊絡繹往來;懷揣夢想,傳播信仰和文化的僧侶、使者們輾轉奔波。這條東西方交流的大通道,曾以中國輸出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讓絲綢之路精神煥發時代光彩。

為進一步踐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紀念「絲綢之路:起始段和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六周年,6月19日,由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絲綢之路周」主場活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拉開序幕。開幕式當天,「一花一世界:絲綢之路上的互學互鑑」特展同時啟幕。來自國內19家絲路沿線博物館及學術機構的絲綢之路主題文物齊聚一堂,講述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鑑的故事。

絲路通達,

文明因交流而多姿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軍事等交流通道的統稱。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經過百年來的研究,人們逐漸明確,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簡單的線路,而是一張網絡。絲綢之路一般來說分為三條主道: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而正式開通,起於長安(今西安),經中國西北、中亞、西亞,最終到達羅馬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經過東南亞、南亞再到西亞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橫跨歐亞草原的「草原絲綢之路」。此外還有經成都和青藏高原通往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等。

在「一花一世界」特展的「絲路」單元,呈現了4組展品,分別代表絲綢之路幾條不同線路。來自大同市博物館的花卉人物紋金盤,金光閃閃,異常奪目。盤內錘揲出生動的圖案,兩個半馬人拉一戰車,戰車上立著兩個神話人物。所有人物均深目高鼻,鬚髮捲曲濃密,肌肉隆起,健壯勇猛,具有明顯的希臘羅馬雕塑風格。經考證,位於圖像中間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奧尼索斯,左邊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酒神站在中間,總體描繪的也是飲酒的場面,很可能是在慶祝酒神節,這一節日也是西方狂歡節的由來。

「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自開闢後,因為戰亂幾度中斷。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國地緣政治呈分裂狀態,絲路上的交往斷絕了很長一段時間。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在擴張中統一北方,「沙漠綠洲絲綢之路」重新暢通。西域的商旅、使節、僧人頻繁往來,中西交流日盛。大同地區有諸多北魏時期的西域遺存,是這一時期絲路盛況的見證。

你來我往,

文明因互通而繁榮

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中國的絲帛錦繡、瓷器、漆器等相繼西傳,西方的石榴、葡萄、香料等也紛紛東來。鎏金石榴花結紋銀盒、銀鎏金蓮花寶子香爐等展品,反映了石榴、香料等舶來品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

粟特人是絲綢之路上一個活躍的民族,以擅長經商而聞名。在展覽的「互通」單元,展示了來自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墓門1985年出土於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唐墓,墓主人是「昭武九姓」中何國的粟特人。兩扇石門正中各淺雕一胡人形象的男子,站在小圓毯上雙人對舞,畫面以黑色塗染,十分清晰。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中國唐代墓葬中首次發現的胡旋舞形象。

胡旋舞是源於西域的一種旋轉性舞蹈,在唐代非常流行。《舊唐書》曾記載安祿山「作胡旋舞疾如風焉」。胡旋舞從遙遠的中亞來到西北邊塞,繼而傳入中原四方,這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體現,也是民族遷徙與融合的必然。

來自廣東省博物館的黑漆描金人物紋女紅桌,十分精美,引得觀眾駐足觀賞。這件19世紀的外銷漆器是廣州工匠按照西方發來的貨樣,運用中國傳統髹漆工藝製作而成。女紅桌桌面呈長方形,下承羅馬柱式腿,獸型足,為西式造型。桌面繪有中國傳統園林和人物圖案,顯示一派寧靜祥和的嶺南官宦人家生活場景。打開桌蓋,蓋板內繪製了一位頭戴花翎、身穿官服的年輕男子和一位身著華服、手執紈扇的嬌羞女子相互對視。桌身內配有各式精緻漆盒,放置象牙制紡錘、線軸、線梭、頂針等女紅工具。這件女紅桌既有西方家具的形制,又以中國風的紋飾表現歐洲人對神秘東方的憧憬和想像。它是「海上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見證,也是中西方藝術風格融合的結晶。

融合發展,

文明因互學而精彩

絲綢之路是一條文化之路,更是一條發展之路。絲綢之路的貫通,為宗教信仰和天文、曆法、冶鐵術、航海技術等科學技術的大規模傳播提供了可能。

來自旅順博物館的貴霜朝石雕禮拜佛陀浮雕,是難得一見的犍陀羅藝術珍品。石雕正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有一名聽法僧和一名供養人,兩邊飾有科林斯式石柱。釋迦牟尼著通肩長袍,深目高鼻,嘴角深陷,衣紋呈階梯狀上升,明顯是受古希臘羅馬藝術風格影響。科林斯柱常見於雅典神廟,是希臘古典風格的代表。

犍陀羅地區的核心區域包括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東部,此區域曾先後屬于波斯、希臘、印度、貴霜等諸國領地及勢力範圍,東西方文化在其境內融合。公元1、2世紀,第一尊希臘化風格的佛像在犍陀羅誕生,打破了早期佛教藝術中沒有佛造像的傳統。犍陀羅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起源。

展覽中還有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具注歷,即敦煌地方自編曆日。古代曆日除了用於確定時間、安排農活,也用於指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事,具有生活小百科全書的性質。這份曆日首尾殘缺,僅存正月廿七日至二月廿三日的部分。每日內容從上到下大致包括四部分:「蜜」日注、日期幹支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吉兇宜忌的選擇。後三部分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而頂端所注的「蜜」字,體現了由西方傳進來的域外文化。它每隔六天標註一次,連同「蜜」字所在的那天共是七日一周期。這個「蜜」日就是粟特語中星期日的音譯。源自西亞的星期制度,沿著絲綢之路東傳,經過粟特人的中轉,以粟特語讀音直譯的形式,落在了中國人的民用曆日上,成為互學互鑑的代表。

(作者單位:中國絲綢博物館)

相關焦點

  • 文化丨「一花一世界」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
    這條東西方交流的大通道,曾以中國輸出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讓絲綢之路精神煥發時代光彩。
  • 展開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圖卷--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人民網
    這條東西方交流的大通道,曾以中國輸出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讓絲綢之路精神煥發時代光彩。
  • 絲綢之路視野下亞洲文明交流的新探
    本文對絲綢之路與亞洲文明之間的互動進行了考察,通過各國海陸轉輸的貿易商品和填補文化藝術缺失的空白,提煉了交流的主線與路網,重點分析了以往較少關注的精品文物,認為亞洲的文化不僅獨具特色、厚重燦爛,而且為世界人類文明交流做出了貢獻。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如何看待漢唐的跨文化交流?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實習生 周潔近日,葛承雍所著的《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系列叢書五卷本出版。該書逾百萬字,圍繞「漢唐記憶與絲路文明」「胡貌漢魂與異域文明」「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唐三夷教與外來信仰」「唐人胡俑與外來文化」五個主題展開,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如何看待漢唐的跨文化交流?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實習生 周潔近日,葛承雍所著的《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系列叢書五卷本出版。該書逾百萬字,圍繞「漢唐記憶與絲路文明」「胡貌漢魂與異域文明」「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唐三夷教與外來信仰」「唐人胡俑與外來文化」五個主題展開,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
  • 《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詩歌卷》再添新作品,中意詩合集《雪夜...
    7月27日,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開幕第一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詩歌卷》再添新作品,作為該文庫詩歌卷的第三部作品,中國陝西和義大利羅馬詩人的詩合集《雪夜鑿冰取水——西安@羅馬》在西安首發。
  • 張掖市圖書館:絲綢之路與河西文化交流活動
    > 印象 >> 文化 張掖市圖書館:絲綢之路與河西文化交流活動
  • 絲綢之路的宗教交流與現實影響
    隨著絲綢之路的貫通,各種宗教在其沿線傳播交流,形成有著濃厚宗教蘊涵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傳統,影響到其相關人群的生活、信仰、結社和思維。這樣,古老的絲綢之路與大航海時期的西人東往有著奇特的呼應和共構,中古和近代西人的東來往往是經過在印度的穿行,從南歐到印度果阿、再經日本終抵中國的航線乃依稀可辨。中國人不僅因佛教文化而認識了印度及印度教傳統,而且也通過認識早期印度文化中的雅利安人文明及犍陀羅文明等又間接地與古希臘文明相關聯,隨著絲綢之路拓展到歐洲,中國人也通過逐漸認識沿途的「大食」、「大秦」等而最終真正了解西方。
  • 中國社會科學報:希臘化文明、絲綢之路與文明互動
    但將此詞賦予一個時代,則始於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德羅伊森,他在皇皇三大卷《希臘化史》中首次使用「Hellenismus」來描述亞歷山大及其後繼者們創立的時代。他的「Hellenismus」一詞,既指這個時代,亦指這一時期希臘文化的傳播及其與東方文化的融合。這個詞一出現,即被西方學界所接受。
  • 希臘化文明、絲綢之路與文明互動
    作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教授 楊巨平  希臘化文明是在亞歷山大帝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混合文明,它的出現和形成本身就是希臘古典文明與古代埃及、西亞、印度諸文明互動的結果。
  • 絲綢之路文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權杖頭、鼎形銅燈、銅奔馬、《驛使圖》畫像磚、唐三彩、玻璃蓮花託盞等在內的一批精品文物紛紛上線……本期邀請省博講解員帶大家回顧《絲綢之路文明:路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中的精彩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物館是我們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好去處。
  • 敦煌石窟藝術展來瓊 海陸兩條絲綢之路跨時空交流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開展海陸兩條絲綢之路跨時空交流  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 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上午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與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海南「穿越時空」進行交流。
  • 在絲綢之路上 追尋浩如煙海的吐魯番文獻
    對公眾而言,這些文獻或許是故紙一堆,然而在國內外學術界眼中,它們卻是發現歷史、了解古代文明交流互鑑的至寶。吐魯番,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聞名世界的商貿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由於乾燥少雨的自然條件,被古人埋於墓葬中的文獻也因此歷經千年而不朽。
  • 「絲綢之路」中亞區段族群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這裡既是人類社會諸多文化現象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成果的薈萃處和交流中心。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時期帶來了諸多文化,在廣袤的中亞大地上碰撞、滲透和傳播。中亞細密畫在本土發展進程中,吸納、融合了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國文化等元素,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結晶,不僅體現工匠、藝人精湛的技藝,而且彰顯了各時代中亞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交往與融會貫通。
  • 敦煌石窟藝術展在海南開展 海陸兩條絲綢之路跨時空交流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上午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與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海南「穿越時空」進行交流。駱雲飛攝此次藝術展由敦煌研究院和海南省博物館聯合主辦,通過八個篇章,1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窟的複製洞窟,全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此外,還通過圖片形式講述了敦煌石窟藝術保護背後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守望相知。
  • 古都西安與絲綢之路
    提要:古都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發祥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核心區,擁有厚重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和多元文明交往經驗。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文化遺產。西安與絲路是與休戚相關、興衰相應的命運共同體。
  • 一篇文章讀懂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人類從來是不甘於寂寞的,交流、交往的欲望促使道路開通、文明交流,絲綢之路就起源於文明之間的吸引。 古代世界形成了四大文明:尼羅河中下遊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亞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中遊的古印度文明,以及亞洲東部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文明。
  • 首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舞蹈藝術交流周在福州啟幕
    張斌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3日電 (林春茵 鍾秋香)中國的南音舞韻、泰國的長甲舞、柬埔寨的祈禱舞……一出民族風情濃鬱的「海絲圓夢」開幕演出2日晚間在福州舉行,逾500名中外舞者各展其美,在「海絲」風情碰撞中,首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舞蹈藝術交流周隨之啟幕。圖為交流周開幕演出上,柬埔寨的演員在表演群舞《祈禱舞》。
  • 絲綢之路與近代中俄文化交流
    由於特殊的地緣環境,中俄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絲綢之路聯繫密切。本文試圖將陸海絲綢之路與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結合起來,來探討近代中俄兩國在絲綢之路範圍內進行的活動,並通過這些歷史事實來分析絲綢之路對中俄兩國文化交流起到的推動作用。
  •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