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林/文
摘要:在中國書法史上,宋徽宗創立的「瘦金體」是在學習「王字」一脈的基礎上融匯諸多名家的精髓而形成的一種書體。「瘦金體」書法的藝術特點,一是具有獨創性,且能夠入古出新;二是其書法在結體和用筆上特徵顯著,具有可識別性;三是其氣象文雅蕭閒、率真自然,又兼具帝王風範。「瘦金體」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雖然不大,但是仍有後人薪火相傳。學習「瘦金體」書法主要不在於刻意地追摹其結體和筆畫上的特徵,而是在於追求它內在的精神氣息。
關鍵詞:宋徽宗;瘦金體;書法
中國書法史上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書法,可謂是獨樹一幟。它的出現使北宋百花盛開的書壇又增添一朵奇葩,本文試就「瘦金體」書法的藝術特色作一粗淺探討。
1.1 「瘦金體」概念的提出
「瘦金體」概念最早見於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別集·汴梁雜集》:「徽宗定鼎碑,瘦金書。」[1]217-219爾後元代倪瓚有云:「宋徽宗為瘦金之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宋》中又說:「(宋徽宗)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2]142清代葉昌熾《語石》載:「其書出於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褚遂良)、薛少保(薛稷),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3]163-164因而,根據現有的資料無法斷定,「瘦金體」是宋徽宗自命其名還是被他人冠名。但對於「瘦金體」的創造者是宋徽宗,這一點是被公認的。
1.2 「瘦金體」的淵源
史料對宋徽宗的老師有這樣的記載:「時亦就端邸(即宋徽宗還是端王時的住所)內知客吳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畫學崔白,書學薛稷,而青出於藍者也。」[4]又《書史會要》說宋徽宗「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語石》中說「其書出於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書斷》記載:「(薛稷)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褚遂良)之高足。」[5]259因而,可以得知以下兩點:第一,宋徽宗的「入古」不論是師從薛稷還是師從褚遂良,追根溯源,是師從王羲之一脈;第二,既然宋徽宗和與其交好的吳元瑜的書法都是從薛稷而來,那麼,比較薛稷和宋徽宗的楷書作品,也恰是神似卻不貌合,說明趙佶入古而能出新,正如董其昌所說「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
從「瘦金體」的名字來看,直觀的理解即這種字體「瘦」與「勁挺」。趙佶的畫作多是工筆花鳥一類,對於其用筆的淵源可以作此推斷:因為經常畫鳥類翎毛和花卉等精細的東西,需要用到長鋒且較細的毛筆,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習慣,在落款時也使用這種長鋒毛筆,也就是說瘦金體是使用這種毛筆書寫的。特定的書寫工具和書寫習慣,加上其結體淵源於薛稷的瘦勁之體,故形成了特有的「瘦金」書體——瘦金體。
1.3 宋徽宗何以能創立「瘦金體」
宋徽宗之子宋高宗趙構《翰墨志》中說「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書大書」,可見,家學遺傳為宋徽宗學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宋徽宗時期,已有100餘年歷史的翰林圖畫院收藏的字畫數目早已超過唐代。南宋鄧椿《畫繼》記載:「秘府之藏,充
填溢,百倍先朝。又收古今名人畫,上自曹弗興,下至黃居
,集為一百帙,列十四門,總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覽集》。」[6]217趙構《翰墨志》又云:「至太宗皇帝始搜羅法書,備盡求訪。」由此便知,皇家內府有著豐富的書畫藏品,宋徽宗所見名人真跡頗多,從小生活在這種優渥的環境中,看盡歷代佳作。同時,宋徽宗深知不能一味模仿,學書貴變。瘦金體的「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不僅因為宋徽宗天資好學,更是他後天不斷努力的結果。蔡
《北狩行錄》中「經傳無不究覽」[7]14-23一句,正印證了他後天學習書法時涉獵之廣,所下功夫之深。
2.1 「瘦金體」的結體特點
「瘦金體」在結體上有自己獨到的特點,即中宮緊縮、四面開張,字的整體重心大多在三分之一處。這種把字形結構重心提高的好處就是給人以視覺上的延伸,帶有逸氣,又兼具蕭散之態。如「風」(圖1)的外框寫得開張外拓,首畫一撇,瀟灑地向外延伸;相對應的右半部的豎彎鉤也向右下方延伸到極致,給人以大氣蕭散之感;而中間部分卻寫得極滿,剛勁之姿內斂於方寸之中。整個看去,其結體既外拓又
,端莊、緊湊,動感很強,而又骨力錚錚。又如「香」(圖2),其結體上「禾」短而下「日」長,「禾」部的豎筆縮短恰使整體重心上移至「禾」下「日」上。而「禾」字第四筆撇畫向左拉伸,第五筆用反捺用力向右伸展又突然回鋒,如勒緊的馬韁,既有力又張揚。平衡了左撇外拉的力度。一撇一捺使整個字的外拓之姿畢現。同時「日」字第二筆向下延長,同一撇相呼應,使得「香」字布置穩當、不俗,顯得很有精神。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2.2 「瘦金體」的用筆特點
從「瘦金體」作品來看,其用筆特徵非常明顯。
第一,起筆出鋒較多,露鋒行筆。以「丹」字(圖3)為例,撇畫與橫畫的起筆使用側鋒,毫無逆鋒起筆的動作帶出了筆鋒。尤其是撇畫結束時不作任何藏鋒處理,以側鋒帶出飄逸的一撇,而第二筆的折筆一頓更是顯筋露骨,行筆至收尾鉤畫的軌跡又使用了側鋒。因而,其露鋒則大多通過側鋒來表現。只此簡單幾筆,其用筆痕跡便顯露無遺。
第二,頓筆動作明顯,如長橫中段細若遊絲,收尾時重頓一筆;有的長豎收筆時,向右下方重頓;折筆時,頓角明顯。長橫頓筆者,如「興」字(圖4)中的主筆橫畫,下筆纖細,至筆畫末端提筆作一重頓,平添了整個字的力度感;長豎頓筆者,如「中」字(圖5)的其中一豎,由重及輕,至收尾處以向右下方重頓一筆,取代了行將露鋒的筆勢;折筆時使用頓筆者,如「因」字(圖6)第二筆,順就橫畫的側鋒之勢切筆下按,形成明顯的方折之角,而圖3、圖4與圖5中的橫折頓筆和「因」字恰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捺腳形態特別,不同於以往的楷書捺腳。「瘦金體」加長了捺腳的長度,尤為竹葉的形態。這種特別的筆畫特徵正體現出杜甫「書貴硬瘦方通神」的說法。如「秋」(圖7)、「人」(圖8)等字的捺畫,行筆至出鋒處,側鋒頂出捺腳,這種「甩」出去的捺腳恰表現出流動感,使字體更為舒展。
圖7 圖8
圖9
2.3 「瘦金體」的書面氣象
王僧虔有雲「書之妙道,神採為上」[8]62,這是很符合瘦金體瀟灑清麗的形象的。提到這種書體的神採,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畫譜》中對薛稷有這樣的評述:「言鶴必稱稷,是以得名,且世之畫鶴者多矣。」薛稷作為宋徽宗師法的對象,畫鶴自然也都是二人共同的愛好。宋徽宗對鶴的觀察細緻入微,曾有他告知身邊畫師鶴登高必先抬左腿的故事。趙佶傳世畫作中的精品《瑞鶴圖》就是他鍾愛鶴的一個例證。前文所說宋徽宗對鶴的鐘愛有加,實際上可以算是他的自喻。古往今來,鶴就被人們認為是富有神仙氣息的吉祥物。《爾雅翼》中稱鶴為「仙禽」,趙佶愛鶴也正因為鶴有著「一鳥之下,萬鳥之上」的寓意,能體現出他的帝王身份。從《瑞鶴圖》上的題款(圖9)看,「瘦金體」所展現出的氣象,也正如他所鍾愛的仙鶴一般,仙氣十足,恍若出塵。高挑的字形和彈性十足的用筆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獨有的高雅蕭閒、率真自然的精神氣。 蔡
作為宋徽宗身邊的近臣,對於宋徽宗書法,他這樣描述:「下筆灑灑,有西漢之風。」「灑灑」二字正如「瘦金書」給人的舒朗、爽利、連綿之感,較之其他楷書,這種「灑灑」的氣息正是瘦金體所獨有的。
3.1 「瘦金體」的書學地位
對於瘦金體歷來很少有人評價。相對於對與他同一時期的蘇、黃、米、蔡的評價,「瘦金書」受到的關注是少之又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是和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分不開的。這種特殊的書法審美視角,從人的品格、修養、學識出發,甚至是作為、政績等也都列為重要的評價因素。因此,對於宋徽宗瘦金體的評價多多少少帶有些許不公。曹寶麟先生對宋徽宗這樣的藝術家表示惋惜,他說:「如果他們(諸如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宋徽宗)不出生於皇家,很可能是傑出的才藝之士而不會蒙受如此深重的屈辱。」[9]226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人們現今能看到最早的宋徽宗「瘦金書」單獨的代表作是他22歲創作的《楷書千字文》(1104年)。若不是帶有帝王這個身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稽古能創、以自家風格名世,應算是不亞於蘇、黃、米、蔡的一代名家。對趙佶的藝術天分,曹寶麟也給予了肯定:「他善書工畫,而且很有些創造的能力。」[9]226史載他「在藩時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筆研、丹青、圖史、射御而已……年始十六七,於是盛名聖譽,布在人間,識者已疑其當璧矣。」[4]通過這段文字的記載得知,在宋徽宗成為皇帝之前便是一個極富天分的人,如不是在筆研、丹青、圖史、射御等方面優於其他皇子,怎會有人認為其有「當璧」(比喻立為國君之兆)的可能?至於他在皇位上的政績不如人意,應和他的藝術生涯分開而論。
況且,書法到了宋代,各種書體早已定型,面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這樣的楷書大家,不說能夠超越,單是像他們一樣,能形成自己的楷書風格,試問後世還有幾人?甚至連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
都贊其「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可見,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在書法史上有著令人尊崇的地位。
3.2 「瘦金體」對後世的影響
歷來研習瘦金體的人為數不多,直到近代,才有一些精攻山水花鳥的畫家臨摹並借為己用,如於非
工筆畫題款則是學習瘦金書(圖10)。之所以對趙佶書法研究不多,首先是「人正則筆正」之說影響著人們學習書法的選擇對象。其次,長期以來的儒家教育,使得中庸的取捨觀念深入人心,瘦金體那種瘦不剩肉、拋筋露骨的特徵不符合一般人追求「中和」之美的理念。加之宋徽宗帝王的特殊身份,封建社會的人們很難對其評頭論足。言論尚且不多,何況更進一步研究?
雖然瘦金體的學習者不多,但它仍給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的參考範式。這種線條凝練、對功力要求極深的書體,學習時應注意書寫的連貫性和精、神、氣。姜夔《續書譜》中就說到這個問題:「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8]394大多數人學習時模仿瘦金體的相貌,卻忽略了他的氣息。因此,很多學習者得其皮毛而漸行漸遠,這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參考文獻:
[1]周密.癸辛雜識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17-219
[2]陶宗儀.書史會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141-142
[3]葉昌熾.語石[M].上海:上海書店,1986:217-219
[4]蔡絛.鐵圍山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2011:163-164
[5]張彥遠.法書要錄[M].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259
[6]鄧椿.畫繼[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217-220
[7]蔡絛北狩行錄[M].北京:商務印刷館,1898:14-23
[8]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62,383-396
[9]曹寶麟.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225-232
(原載於《宿州學院學報》 2014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