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戶區作為家中的「第一道關卡」,總是被「精心對待」,只為了家在入戶時便已經「內外兼修」,集「內」在的實用性和「外」在的「美貌」於一體,而沒有玄關的入戶區我認為更加「多姿多彩」,因為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偏愛玄關,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刻意」的「製造」玄關,滿足喜好;不想被玄關「束縛」,可以繼續保持無玄關狀態,自由灑脫,兩種設計方式都有自己的魅力,跟著我一起看看吧!
一、「刻意」的「製造」玄關,讓玄關擁有專屬區域
玄關在入戶區有動線的引導、入戶的緩衝、收納的實用性、提升顏值的裝飾性、增加空間的層次感、保護室內空間私密性等作用,諸多的「好處」讓人們對它青睞有加,當入戶區沒有玄關時可以通過在入戶門一側「做文章」、在入戶門兩側設置埡口、正對入戶門「做文章」、設置獨立「房間」、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方式「製造」擁有「專屬區域」的玄關,以下簡要說明:
1.在入戶門一側「做文章」「製造」玄關
在入戶門一側垂直於入戶門方向「做文章」,設置櫃體、裝飾隔斷、牆體等具有「分割」功能的物體「製造」玄關,因為距離入戶門較近,所以有較強烈的玄關感受,但是會佔用到入戶門一側區域的面積,可能會導致家具尺寸的縮小或家具種類的減少,需要考慮在內。
⑴櫃體。或是在入戶門一側設置「頂天立地」的櫃體,「通體」櫃容量較大,能夠更「貼合」家中需求,但是當與入戶門另一側的牆體共同「組成」玄關時,易有壓抑感產生,在櫃體加入玻璃隔斷、鏤空隔斷等通透性較好的隔斷能夠較有效的緩解這種狀況;或是在入戶門一側設置「半高」的櫃體,會為家庭空間增加層次感,而且能夠與多種款式的隔斷「上、下」或「前、後」輕鬆搭配,既使玄關區的面積較小也不會有「擁擠感」產生,但是收納空間較小,需要考慮在內……
根據入戶區面積、與入戶區相鄰空間面積、家庭功能需求、設置鞋櫃位置面積、個人喜好等選擇櫃體的款式。
⑵裝飾隔斷。「裝扮」空間能力較強,幾乎不具備實用性的裝飾隔斷設置在入戶門一側,是提升玄關「顏值」的「擔當」,但是由於入戶區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收納功能,所以它通常會與櫃體搭配存在,有時「左」、「右」相對,互不幹擾;有時「上」、「下」結構,合二為一;有時「前」、「後」為鄰,彼此陪襯……多種方式根據入戶區面積、與入戶區相鄰空間面積、可設置鞋櫃面積、入戶區一側有無牆體、家庭功能需求、個人喜好等進行選擇。
裝飾隔斷的款式較多,自然舒適的木質隔斷;既使被「分割」也依然能夠使空間保持較好一體性的玻璃隔斷;裝飾感較強的花格隔斷;工業風絕佳搭配的鐵藝隔斷;輕奢小資的不二之選金屬隔斷……根據入戶區面積、與入戶區相鄰空間面積、家庭裝修風格、個人喜好、想要營造的空間效果等進行選擇。
⑶牆體。想要在入戶門的位置「製造」玄關,新建牆體無疑是有效的方式之一。當入戶門一側原有牆體時,與另一側的新建牆體能夠帶來更加「完整」的玄關體驗,加深玄關區的空間感受;當入戶門的位置只有一側新建牆體並在牆體上設置鞋櫃、衣鉤、置物架等「收納」時,在一定程度上牆體的長度就是玄關的「長度」,有「以線代面」、「以簡代繁」的效果,而且牆體具有較好的牢固性,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具有較好的「可裝飾性」,能夠輕而易舉的與周圍牆體「打成一片」,不用擔心會有尷尬的突兀感出現。
雖有諸多優點,但是當與另一側牆體形成的玄關區域較小時,它的「實心狀態」會成為「致命弱點」,為玄關帶來壓抑、擁擠的「負面」感受,需要考慮在內。
2.在入戶門兩側設置埡口「製造」玄關
在我看來埡口是一個象徵性較濃厚的「造型」,它的存在就代表了兩個區域的形成,所以當客觀條件允許時,或是入戶門在「中間」,兩側有相對較獨立的區域,並且兩個區域之間有一個面積較小的區域作為「分隔」;或是兩個區域「相接」,入戶門在一個相對面積較大的區域內,並且可以從該區域中「取出」部分空間作為玄關使用時,我認為可以在入戶門兩側「建造」埡口「製造」玄關,埡口的位置及尺寸根據與入戶門相鄰區域的面積、原結構戶型決定。
因為與兩個區域「連通」,所以這種方式「製造」的玄關不會有狹窄的狀況,但是需要佔用空間較大的面積,而且可能在入戶門的位置無法設置較大面積的收納區,需要考慮在內。
3.正對入戶門「做文章」「製造」玄關
當入戶區或與入戶區相鄰空間的「長度」允許時,可以在正對入戶門的位置設置櫃體、裝飾隔斷、櫃體+裝飾隔斷、牆體「製造」玄關,勾勒出更加「直觀」的玄關區域;與使用家中「橫向空間」的在入戶門一側「製造」玄關的方式相比,這種方式使用的是家中的「長度空間」,但有異曲同工之妙。
⑴櫃體。「半高」櫃體和「頂天立地」的櫃體同樣是這種方式的「常客」,與在入戶門一側使用時有相似的空間效果,不同的是當入戶門與窗戶相對時,面積較大的「通體」櫃體會使入戶區有較明顯的「陰暗感」,「通透」的置物格或與置物格、隔斷搭配的鞋櫃可以較有效的緩解這種狀況……
▲「上方」懸空樓梯,「下方」置物櫃,在入戶區「製造」出趣味橫生的玄關……
▲設置在鞋櫃兩側的「矮牆」,將鞋櫃「環抱」在內,強調出了玄關區域,也成為了「身後」餐桌的「依靠」;牆體略高出鞋櫃,延續了為空間帶來層次感的「功效」,也讓鞋櫃檯面成為可以安心使用的位置……
▲將下方抽屜的「臺面」轉角延伸,延伸出的部分下方「懸空」處理,用來放置經常替換的鞋子;上方用來擺放隨手使用的物品,方便、好用……
▲收納「盒子」和通透的「格子」互相穿插交替,「打破」了大面積櫃體略有的「呆板」,也較好的規避了對空間帶來的壓抑感……
⑵裝飾性隔斷。與櫃體「隔斷」相比,「單純」的裝飾性隔斷則「輕巧」很多,由於厚度較小,所以會更少的佔用其它空間的面積,「製造」的玄關清爽、利落;考慮到使用功能的缺失,可以或是在與隔斷相連的玄關區牆體設置掛衣鉤,或是在隔斷錢搭配「半高」鞋櫃,亦或是兩者兼用即可。
⑶裝飾隔斷+櫃體。裝飾隔斷與櫃體「組合出擊」製造」玄關,或是「垂直相連」,或是「分體垂直」,有更加強烈的玄關「區域感」,而且入戶區所需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能夠同時擁有,「一舉兩得」!
⑷牆體。牆體與入戶門相對「製造」玄關,通常是以附加隔斷、造型、窗戶,或以「半高」的方式出現,避免「實心牆體」對玄關可能造成的黑暗狀態,還能使牆體變得豐富多彩。
4.設置獨立「房間」「製造」玄關
在入戶門的位置「建造」一個「小房間」,成為家中的「玄關之地」,也為入戶帶來些許的「儀式感」!由於是完全獨立的空間,所以它可以較有效的將「雜亂」(比如亂放的鞋子、亂掛的衣物)、可能隨身攜帶的細菌「攔截」在「室內空間」之外,保持家中的乾淨、整潔,而且可以在它的內部使用不同於家庭空間的材質,以便玄關更易打理,並且不會有圍合感;在「房間」裝上門,它就會成為家庭安全的「第二道屏障」,有效提升家庭空間的「安全值」……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小房間」的風格要與家庭空間的裝修風格相融合,否則易使空間產生「不協調感」,使用與空間中其它位置相同的材質效果更佳;新建「房間」的面積根據功能需求、與入戶門相鄰空間的面積決定,可以參考面積在3~5㎡較合適的數值。
5.與使用功能結合「製造」玄關
有時在面積較小的家庭空間中,玄關區域的「製造」不得不與入戶門「附近」區域中的使用功能相結合,比如餐廳距離入戶門較近時,在餐廳設置卡座,把卡座的靠背「加厚」到鞋櫃所需的厚度(一般在350~400mm左右),就能滿足選所需的收納空間,再利用卡座靠背的高度形成的「區域感」,入戶門位置的玄關便可「製造」完成……
入戶見廚房,可以把櫥櫃打造成「雙面櫃」,朝向廚房區域的「一面」仍作為櫥櫃使用,而朝向入戶區的「一面」則可以用作玄關所需的收納空間使用,連同櫥櫃高度形成的區域感,玄關已然達成;但是由於是「雙面櫃」,所以會有或是將櫃體「加厚」,佔用廚房或入戶區面積;或是將櫃體的厚度「維持」原尺寸,玄關一側的收納櫃佔用櫥櫃的可使用空間兩種情況出現,根據廚房區域面積、入戶區面積、櫥櫃使用需求進行選擇。
將入戶門的「剩餘價值」調動起來,既使玄關較小卻也會「很好用」,比如在入戶門「身上」使用「布袋掛件」,一些較零碎的隨手物品收納和拿取都會較方便,「補充」著玄關使用功能的不足之處……
二、繼續保持無玄關狀態,使用裝飾手法建立「區域感」
入戶區並不是只有「玄關」一種選擇,當入戶區面積較小且「無物可用」時,也許「放下執念」,繼續保持它的「無玄關」狀態是更適合的處理方式,但也並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入戶門周圍或與入戶門相對的牆面使用裝飾手法打造出「區域感」,強調出入戶區,「彌補」入戶區無玄關的遺憾,以下簡要說明:
1.在入戶門周圍打造「區域感」
或是挑選一塊能夠容得下鞋架、穿衣鏡、換鞋凳、衣架等入戶區所需物品的地毯鋪在入戶門的位置;或是佔用入戶門一側牆體的部分面積設置掛衣鉤、鞋櫃等入戶區所需物品;或是利用入戶門一側相垂直的兩面牆體設置「L」型鞋櫃;亦或是分別使用入戶門兩側呈「垂直」狀態的牆體設置鞋櫃、衣架、換鞋凳、掛衣鉤等;或是在地面、頂面、牆面使用不同於大面積地面、頂面、牆面的材質或造型……都可以在入戶門的周圍較有效的打造出「區域感」,雖無玄關卻勝似玄關!
2.在與入戶門相對的牆面打造「區域感」
當有一面牆體與入戶門相對時,可以使用玄關櫃、鞋櫃、掛畫、金屬掛飾等在空間中「獨一無二」的軟裝飾品打造「焦點牆」,在入戶時便吸引所有的目光,因為與入戶門相對,所以它們的位置也就影射了門的位置。
三、在「刻意」的「製造」玄關時,一些會使用到的小技巧
1.當玄關以走廊的形式存在,並且有較大面積的鞋櫃時,鞋櫃和玄關可以參考以下「分區」的方式進行布置設計:
2.鞋櫃。①
②鞋櫃的總長度在1000mm左右時可以參考下圖中的尺寸分配方式,能夠基本滿足使用需求;穿衣鏡可以是櫃體的「飾面材質」,用來做鞋子、小物品的收納櫃,使用方便。
③鞋櫃在距地面1000mm左右做500mm左右高度的「懸空」處理,用來放包包、鑰匙等其它隨手使用的物品,使用方便。
3.選擇玻璃隔斷時,有3C認證的鋼化玻璃會更安全;中間夾膠的玻璃破裂後不會傷到人,依然可以使用。
4.櫃體和裝飾隔斷或牆體以組合的方式「分體垂直」設置時,它們之間的間距在600mm左右能夠滿足一人通過;800mm左右滿足一人通過並且不會有侷促感;1000~1200mm左右能夠滿足兩個人同時通過。
四、怎樣選擇沒有玄關的入戶區處理方式?
當入戶區沒有玄關時,該怎麼處理不能盲目,我認為可以結合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1.結合面積選擇
在我看來入戶區的面積或與之相鄰空間的面積和入戶區的處理方式有較直接的關係,比如入戶區面積較小,「無玄關」的處理方式或與其它使用功能相結合「製造」玄關的方式會較為合適,不會使入戶區有侷促、壓抑等情況出現;在入戶門一側「做文章」「製造」玄關的方式適合使用在與入戶區相鄰空間面積較大允許被「侵佔」的房屋中,這樣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玄關的寬度較窄情況……
2.結合家庭功能需求選擇
不同的家庭,功能需求會有所區別,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玄關處理方式的不同,比如家中對入戶區有較大的收納需求,面積允許的情況下在入戶門一側設置較大面積的櫃體會較為合適,這樣可以使入戶時的擁堵感會較低……
3.結合戶型選擇
入戶區的戶型不同,處理方式也會有所區別,比如入戶區一側有牆體,在入戶門兩側設置埡口「製造」玄關的方式就不適合使用,但是其它的處理入戶區的方式對戶型沒有太多的要求。
4.結合家庭成員情況選擇
家中有長輩或小朋友的,我會建議入戶區的處理方式選擇在入戶門一側「做文章」「製造」玄關、設置「房間」「製造」玄關、與使用功能結合「製造」玄關以及「無玄關」中的在入戶門周圍打造「區域感」的方式,因為這幾種處理方式會使鞋櫃距離入戶門較近,使用起來更方便……
5.結合個人喜好選擇
入戶區是家中最先被「展示」的區域,也是回家時最先體驗到的區域,所以在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讓家從「開始」就是自己喜歡的「模樣」……
以上是我對於入戶區沒有玄關的設計方式的建議及觀點,結合面積、功能需求、戶型、家庭成員情況、個人喜好選擇適合自己家入戶區的處理方式,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PS: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會及時作出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