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8點多,我們離開百威啤酒的故鄉——布傑約維採,驅車220公裡前往奧地利。在進入奧地利境內前的一個休息區,我叫了一杯咖啡,感覺味道不濃,但價格卻明顯比捷克要高。這麼一來,對捷克竟有那麼一點依依不捨了,嬌情!
11點多,我們來到了薩爾茨堡。眼前呈現的是這座城市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從車上下來後,第一個經過的景點就是莫扎特音樂學院。再朝前走,就經過了米拉貝爾宮大花園;走過掛滿連心鎖的大橋,再過馬路,就來到了糧食胡同……
城市以莫扎特為榮
薩爾茨堡最引以為傲的是音樂天才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晚上8點,莫扎特誕生在薩爾茨堡市中心糧食胡同9號。出生第二天,他在薩爾茨堡大教堂受洗禮,取名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36年,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德·莫扎特從德國的奧格斯堡來此,1743年,他在主教宮廷樂隊任第四小提琴手,後升任樂隊副指揮。1747年,他和大主教管家的女兒安娜·瑪麗亞·佩特爾在大教堂結婚。他們一共育有7個子女,但出生後活下來的,僅莫扎特和年長他5歲的姐姐南娜爾。
莫扎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並開始培養他,他6歲就開始舉辦個人音樂會,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婭曾親手給這位音樂神童穿上馬克西姆·雷恩大公爵年幼時的盛裝。在少年和青年時代,莫扎特跟隨父親,週遊歐洲各國,先後在維也納、巴黎和倫敦的宮廷巡迴演出,他曾被教皇授予「金馬刺騎士」榮譽稱號。
因此,這個城市到處留有他的印記:在他出生的那棟米黃色的6層樓房中間外牆鑲嵌著很大的白色藝術字「莫扎特出生地」,樓上還掛著一面長長的奧地利國旗;糧食胡同9號的拱形大門旁,有「莫扎特博物館」的銘牌,頂端有莫扎特頭像浮雕。右側是博物館入口,從這裡進去,就可以體驗莫扎特的世界,博物館裡有音樂,有莫扎特使用過的鋼琴,創作的樂譜,等等。從1917年起,這座樓房就作為莫扎特紀念館對外開放。
莫扎特薩爾茨堡的另一個故居,位於薩爾茨河對岸馬卡特廣場邊一棟叫「舞蹈家」的民居裡。不過,這棟民居在二戰中被炸毀,現在的建築是戰後重建的。開放式的莫扎特音樂學院毗鄰米拉貝爾宮花園。
莫扎特廣場位於主教廣場東北側,廣場上的莫扎特塑像由薩爾茨堡人捐款於1842年9月5日落成,莫扎特的兩個兒子出席了落成典禮。
在薩爾茨堡大教堂,至今還保留著莫扎特受洗的洗禮池和他使用過的管風琴,莫扎特在此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聞名於世的宗教音樂。在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莫扎特有超過一半的歲月在薩爾茨堡度過。
莫扎特大學沒有圍牆,採用開放式的格局,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入這座城市(上,下)。
從「鹽堡」到音樂之都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共和國薩爾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約15萬(2007年),是奧地利繼維也納、格拉茨和林茨之後的第四大城市,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它是現今奧地利管轄地域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歷史久遠的尖塔教堂,修道院,園林,噴泉,莫扎特廣場、紀念銅像及誕生地,音樂學院等都保存完好。美麗的薩爾斯河把薩爾斯堡分成新城、舊城兩部分。一座座各具特色、歷史久遠的尖塔教堂和修道院,綠樹成蔭的園林和千姿百態的噴泉,把薩爾斯堡打扮得格外美麗。
有意思的是,薩爾茨堡的名字。德語「Salzburg」,其實是「Salz(鹽)+burg(城堡)」兩個詞組合而成。中文音譯為「薩爾茨堡」——多好聽啊。但如果是意譯,就沒這麼優美的,儘管對於這座古城的詮釋更加到位:鹽堡——怎麼讀都會覺得生硬!一查資料,這座城市果然是由鹽礦和城堡而來——
「薩爾斯堡」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755年,因附近山上有鹽礦,而且有薩爾茨河穿城而過,與遠方的高大的城堡遙相呼應。在政教合一的體制下,主教的地位曾經高於國王。當時,薩爾斯堡主教主要通過壟斷鹽的銷售獲取豐厚的利潤。739年薩爾斯堡成為主教的駐地,774年大教堂落成。再朝前追溯,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居住,公元45年,薩爾斯堡獲得城市自治權。公元5世紀時,便修建了聖彼得修道院,公元699年薩爾斯堡的第一任主教在這片土地上傳教,此後他也成為了薩爾斯堡的主保主人。
看來,古代歐洲和中國一樣,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誰擁有了鹽的支配權,誰就是大王。實際上,許多戰爭都是為爭奪鹽的控制權而起。再看看當代,許多國家對鹽的管制並沒有全部放開,可見鹽的重要性。所以,薩爾茨堡也曾經是歐洲的戰略重地。
1622年,薩爾斯堡大學成立後,這座城市漸漸從戰略要地「鹽堡」轉變為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時尚之都。許多著名學者、藝術家從這裡畢業,城裡興建了大量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並且經常舉辦音樂節。從1920年以來,每年夏天都要舉行薩爾斯堡音樂節,創始人是奧地利詩人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薩爾斯堡國際音樂節。與之相映成趣還有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在1967年創辦的復活節音樂節和莫扎特周,等等。
巴洛克建築的故事
自古至今,薩爾茨堡曾經遇到過不計其數的戰亂,從政教全一到政教分離,主教之間為搶奪地盤而針鋒相對,甚至不惜發動戰爭;破壞力最大的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最後竟奇蹟般地保留了大量巴洛克建築。
薩爾茨堡城內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薩爾茨堡天主教堂和米拉貝爾花園。薩爾茨堡有著眾多城堡和宮殿,薩爾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內的山丘上,是薩爾茨堡的地標,長250米,最寬處150米,建造於1077年是中歐現存最大的要塞。
薩爾茨堡大教堂是一座17世紀的巴羅克風格建築,教堂曾在大火中被燒毀,在被重修和擴建的過程中,世人見證了薩爾茨堡主教至高無上的權力與獨立性。大教堂有雄偉的立面和巨大的圓形屋頂,體現了阿爾卑斯山一側早期巴洛克風格建築的特徵,三扇鍍銅大門象徵著忠實、希望與慈善。音樂家莫扎特就是在此地接受洗禮。這個教堂傳奇多多。17世紀初,大主教沃爾夫·迪特裡希命令重建被多次燒毀的薩爾斯堡大教堂;之後,主教對政治和經濟的強力控制引發了多年的戰爭。1803年,羅馬帝國實施政教分離,薩爾斯堡大主教失去統治地位,不過,也給大教堂留下了大量藝術珍寶,成為今天教堂展覽館的展品。我們得以一睹中世紀以來教堂珍寶和藝術收藏,還有聖彼得修道院長廊的珍品。
二戰中,空襲摧毀或損壞了薩爾斯堡46%的建築,有7600間民房被毀,14563人流離失所,超過550人在空襲中喪生。受損最嚴重的是火車站附近地區和中心城區,包括薩爾斯堡大教堂的穹窿和莫扎特故居,不過大部分巴洛克建築都保存完好,薩爾斯堡是僅存的幾個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風格的城市。薩爾斯堡解放後,市民們繼續舉辦露天音樂會等活動,重建生活信心,經濟也很快恢復起來,如今薩爾斯堡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地。
這座城市,還有許多值得地方值得慢慢地去瀏覽、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