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陳小平 姬姣姣
9月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論壇暨第九屆河南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在武陟舉行。省內外5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如何保護和弘揚黃河流域文化,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增強保護好治理好黃河的歷史責任感,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沿黃省(區)社科界合作,著力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新型智庫作用,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說,此次論壇,既有社會界的專家學者,也有自然界的專家學者,是一次很好的「跨界融合」,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戰線的主力軍作用,積極主動的把各個界別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建功立業。
清華大學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學會王兆印認為,河流有生命分陰陽,陽性河流三角洲向海洋延伸較快,形成單一河道,不穩定常改道,黃河是一條陽性河流。河流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刺激反應及隨環境演化的生命體特徵,必須把河流看成能夠博弈的生命體對待,所以治理黃河應該順其特性馴化黃河。
生態補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院科技委阮本清認為,在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上,應該結合生態服務、生態消費特點,進一步探索構建基於市場調節、資源共享機制的制度優勢和標準,建立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推進流域高質量保護和發展。
「長江和黃河這兩條河是我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當前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黨委副書記黃寰說,兩河流域攜手開發,共同保護,需要找準戰略定位,量水而行,通過區域差異化的分治,提出有特色的生態治理體系,實現兩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分享了中原文化與黃河文明、中原學與黃河學的學科建構的思考。他說:「中原文化包括齊魯文化、關中文化、陝晉文化等,如何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科化是一個必經之路。我們要建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學術體系,把黃河學、中原學納入到學科體系當中,納入到人才培育體系當中,我們優秀的文化才能得到傳承。」
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說,大河奔流,歲月悠悠。黃河流域從「邊緣化」到「再崛起」,蘊含著深刻的中國邏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必將開啟中國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譜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新篇章。「可以說,黃河流域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講好黃河文明起源、黃河精神、黃河人物等故事,講出故事背後的學理、道理和哲理,河南學者責無旁貸!」
焦作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宮松奇說,目前,治黃文化、太極文化、農耕文化、淮陽文化等,都是焦作黃河文化的寶貴資源,焦作已分別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班子,編制總體規劃。下一步,焦作將總結好黃河精神,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的歷史、地域、民風民俗都浸潤著黃河的影子。武陟縣委書記秦迎軍說:「我們將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先,以黃河為重,以高質量發展為要,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根和魂,協同推進大治理,努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武陟擔當,作出武陟貢獻。」
編輯: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