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輪船航行在長江與大寧河交界的寬闊江面上 通訊員 王忠虎 攝
175米水位進入倒計時!根據萬州航道部門密切監控,昨日上午8時許,該區水位已達174.8米,只差20釐米就達到175米水位線。寬闊的江面,碧藍的江水,來往的船隻,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市民相機
記錄歷史時刻
昨日,在萬州濱江路駟馬橋邊的175米水位線蓄水尺旁,前來觀看水位的市民絡繹不絕,紛紛用相機記錄水位上升的歷史性瞬間。67歲的羅建紅大爺說,他和同一小區的幾位朋友,幾乎每天都要來觀察水位變化,「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幾代人的心血,不容易啊!沒蓄水前,長江一年四季渾濁不堪,蓄水後,每到九月蓄水期,江水變得碧藍碧藍的,給人另一番景象。」
造就重慶
水上「高速路」
據介紹,「175米蓄水」還造就了重慶的水上「高速路」。過去,在部分航段,船舶需在江面上作「S」形行駛,如今江面拓寬,水位上升,彎道變成了直道。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峽庫區「水上高速通道」已延伸為500公裡,常年庫區航段船舶靠右航行的「水上高速通道」已經基本全部貫通。
航標船上
安裝攝像頭
此外,水位上升也給長江航道帶來新的挑戰。首先,水流速度變緩,在一些水位很淺的地方形成新「暗礁」;其次,江面大霧越來越濃,對航標提出了新要求。長江航道部門表示,將打造一條「暢通、高效、平安、環保」真正現代化的數字航道。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2015年前,在所有航標船安置攝像頭,完善GPS定位系統,讓航道上不留盲區。一旦有船舶違章行駛或發生海損事件,數位化系統將清晰記錄下來。
記者 黎奎 攝影報導
衝刺175米
今年已是第三次
據了解,正常蓄水位175米是在1987年三峽工程論證階段基本確定的。自2003年下閘蓄水至今,三峽工程曾兩度嘗試蓄水至175米水位但均未能達到目標。
2008年,因考慮壩區上遊地質災害等問題,蓄水止於172.8米;2009年則因下遊需要增加補水,水位止於171.43米。據新華社
蓄水目標
為何選擇175米?
三峽蓄水最高水位最終選擇175米,專家們用了30多年時間對此進行考查論證。三峽水位越高,淹沒損失就越大,庫尾泥沙淤積影響就越嚴重,水位低,又滿足不了發電的要求。綜合權衡減少移民、降低工程初期投資、減緩移民壓力等因素,專家最後選定175米作為水庫蓄水的目標,以調和防汛、航運、發電之間的關係。
中國三峽總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三峽蓄水到了175米,可有效調控類似1998年的長江洪水,每年發電847億度,139處灘險將全部消失。 據新華網